当前日期:

目录

[政协第一届委员会]
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只召开过一次会议。这次会议于1965年1月7日至10日召开。出席会议的有科技、文教、卫生、工业、少数民族、宗教、民主党派等17个界别、103名委员,列席会议的各界人士有65人。会议传达了安徽省第三届人大和第三届政协一次会议精神,听取了市长夏云所作《以彻底革命精神,加强城市管理》的报告。会议经过充分协商,选举产生了政协马鞍山市第一届常务委员会委员,正、副主席和秘书长。
[政协第二届委员会]
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共召开3次会议。
第一次会议于1980年1月24~31日在市人民会堂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有225人。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政协马鞍山市第一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列席市人大八届一次会议,听取了市革委会主任高峰所作的马鞍山市革命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政协马鞍山市第二届常务委员会委员,正、副主席和秘书长。这次会议是“文革”后政协恢复活动以来的首次全体委员会议,与会委员共聚一堂,畅所欲言,一致拥护全会所作的报告和决议。
第二次会议于1981年3月24~29日在市人民会堂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有203人,列席76人。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政协马鞍山市第二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协二届一次会议提案处理和二届二次会议提案审查的报告;列席市人大八届二次会议,参加了有关报告和议案的讨论。会议增选了市政协副主席和政协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并通过了相应决议。会议号召全体委员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进一步把人民政协工作活跃起来,为完成新时期的各项任务而奋斗。
第三次会议于1982年5月10~15日在市人民会堂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有245人。列席77人。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政协马鞍山市第二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协二届二次会议提案处理和二届三次会议提案审查的报告;列席市人大八届三次会议,参加了有关报告和议案的讨论。会议讨论通过了主席、秘书长和部分常务委员的辞职请求,增选了市政协二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和秘书长。
[政协第三届委员会]
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共召开6次会议。
第一次会议于1983年6月2~8日在市人民会堂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有228人。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政协马鞍山市第二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以来提案处理和三届一次会议提案审查的报告;列席市人大九届一次会议,听取了市长周玉德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参加了有关报告和议案讨论。会议选举产生了政协马鞍山市第三届常务委员会委员、正、副主席和秘书长。第三届政协委员会增加了大批新生力量,与上两届比较,非中共委员增加的幅度较大,占69.1%;委员平均年龄有所下降,55岁以下的有153名,占66.6%;特别增加了在四化建设中有贡献的中年知识分子和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有影响的人士。会议通过总结一年来的政协工作,号召全体委员为开展政协工作和统战工作的新局面,为完成80年代三大任务而努力奋斗。
第二次会议于1983年10月25日在雨山湖饭店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有196人,列席14人。会议传达了安徽省政协第三次工作会议精神,听取和审议了政协马鞍山市三届一次会议以来的工作总结,讨论了政协工作任务。会议经过充分协商、民主选举,增补了市政协三届委员会副主席和常务委员。
第三次会议于1984年5月7~11日在市人民会堂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有239人,列席19人。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政协马鞍山市第三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协三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处理和三届三次会议提案审查的报告;列席市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参加了有关报告和议案的讨论。会议传达了中共安徽省委关于落实统战政策有关会议精神,增选了市政协三届常务委员会委员。
第四次会议于1985年4月14~18日在市人民会堂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有248人,其中新增当涂县和4个区的委员11人。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政协马鞍山市第三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协三届三次会议以来提案处理和三届四次会议提案审查的报告;列席了市人大九届三次会议,参与了有关报告和议案的讨论。会议闭幕时通过了大会决议。
第五次会议于1986年5月7~12日在市人民会堂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有254人,其中新增补委员8人。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政协马鞍山市三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协三届四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的报告;听取了全国政协六届四次会议和省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的传达报告;列席了市人大九届四次会议,参与了有关报告和议案的讨论。会议闭幕时通过了大会决议。
第六次会议于1987年5月16~21日在市政协礼堂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有253人,列席32人。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政协马鞍山市三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协三届五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报告;听取了全国政协六届五次会议和省政协五届五次会议以及全国、全省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的传达报告;列席了市人大九届五次会议,参与了有关报告和议案的讨论。会议闭幕时通过了有关决议。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