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古代战事
[孙策袭夺牛渚营]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扬州刺史刘繇领兵驱逐丹阳太守吴景和都尉孙贲,派部将樊能、于糜屯兵横江,扼制袁术。袁部大将孙坚在一次战斗中死于刘表部属黄祖之下,孙坚长子孙策誓为父报仇,要求袁术将他父亲的旧部人马拨给自己指挥。当孙策的舅父吴景和堂兄孙贲被刘表部下刘繇赶出丹阳(宣城)时,孙策加快步伐,决心领兵夺回丹阳。兴平二年,孙策领兵从寿春(今安徽寿县)出发,沿途招兵五六千人。到历阳(今和县)后,又与周瑜的部队联合,集结人马近万人。稍加整顿,便从历阳渡江直捣牛渚营,缴获邸阁中大量粮谷、战具。随即进攻屯扎秣陵(今南京)以南的笮融,斩首500余级。转攻秣陵城,守将薛礼弃城逃走。与此同时,樊能、于糜纠合残部夺回牛渚。孙策立即回师击败樊、于,生获万余人。后孙策为流矢所伤,遂回牛渚营休养。遣人诈称孙策已死,笮融大喜,率部进攻。孙策在牛渚设下埋伏,派步骑数百出阵挑战,未接战而诈败,笮融不知其计,中伏大败,被斩首千余级。孙策趁胜挥师东进,攻下秣陵、湖熟、江乘等地,夺取丹阳,威震江东,开创了东吴立国基地。
[晋灭吴牛渚之战]
西晋太康元年(280)二月,晋武帝司马炎为统一全国,出动20万大军南下伐吴,派遣安东将军王浑从陆路进攻横江,命龙骧将军王浚率水军由巴蜀东下,进攻吴国。三月,吴主孙皓派丞相张悌、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统率3万士兵到牛渚迎战晋军。在采石召开的战前军事会议上,沈莹向丞相张悌提出,吴军应积蓄力量,驻守牛渚,以逸待劳,以便与晋军决一死战,以解除晋军对长江以西的威胁。张悌没有接受沈莹意见,决心渡江作战,孤注一掷。吴军渡江后,经过激烈战斗,全军溃散,丞相张悌以下7800人阵亡。晋将王浑领兵乘胜夺取牛渚,直逼建业(南京),俘吴主孙皓,灭了东吴。
[苏峻袭击慈湖之战]
晋咸和二年(327),历阳内史苏峻起兵造反,晋尚书左丞孔坦和司徒陶回向掌握军权的中书令庾亮建议:趁苏峻的军队未到之前,截断阜陵(今全椒县东),派兵驻守长江以西的当利(今和县东南)诸要塞口,主动进攻,逼近历阳城,决一胜负,庾亮不听。十二月,苏峻派部将韩晃率兵迅速攻下姑孰,晋遣左将军司马流率领军队占据慈湖。咸和三年正月,韩晃从姑孰偷袭慈湖,司马流末战心怯,向朝廷请救。晋派钟雅督领水师前往慈湖助战。钟雅水师未至,司马流即兵败阵亡,韩晃夺得慈湖。随后,苏峻率领二万余人自历阳(和县)渡江,登牛渚,驻军陵口(今采石东北),屡败东晋御林军,直逼京都建康(南京)。
[隋伐陈采石之战]
隋开皇元年(581),杨坚取代后周建立隋朝后,决心统一江南。任贺若弼为吴州总管,镇广陵(今江苏扬州);韩擒虎为庐州总管,镇庐州(今合肥),并委以灭陈重任。开皇八年,隋文帝杨坚命晋王杨广统兵50万,攻打陈朝。韩擒虎首先领兵出庐江(今安徽庐江县西),渡江进攻姑孰(今当涂)。时陈后主陈叔宝同妃嫔臣僚等游宴后庭,全不以军战为意。护军将军樊毅提议:京口(今江苏镇江)、采石皆为军事要地,须各派精兵五千驻守,并出动金翅(战船)二百,沿江上下,加强防备。但樊毅的设防意见没有被朝廷采纳。当隋军临江时,都官尚书孔范却认为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南北,隋军无法渡过。后主陈叔宝也因此没有增兵采石。开皇九年正月一日,韩擒虎率五百精兵自历阳夜渡长江。采石守军因元旦酒会,皆醉不能战,隋军遂克采石。采石守将徐子建急往建康告变,陈人大骇。未几,韩擒虎又攻姑孰,半日拔之。与此同时,贺若弼率军自广陵渡江,拔京口,与韩擒虎军合攻建康,俘陈后主,隋文帝终于统一江南。
[黄巢采石渡江之战]
唐广明元年(880)六月,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率领大军攻陷宣州。七月,起义军从采石渡江,包围天长、六合,兵势十分强盛。时诸道行营兵马都统高骈不敢出兵,上书告急。在强大的农民革命军的扫荡下,唐王朝十分害怕,下诏谴责管理军事的官吏高骈,说黄巢之所以能在采石渡江,是因为高骈遣散了各路军队,没有准备所致。高骈遂称病,不复出战。黄巢统帅15万大军,横扫中原,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十二月,攻克唐都长安。
[宋灭南唐采石之战]
宋开宝七年(974)十月,赵匡胤任曹彬为昇州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潘美为都监,曹翰为先锋都指挥使,领兵十万以伐南唐。闰十月十八日,宋军水师攻克当涂,进抵采石矶。二十三日,宋军在采石击败南唐军二万余人,俘获南唐兵马部署杨收、都监孙震等一千余人,又获战马三百余匹。在此之前,南唐樊若水举进士不第,欲谋归宋。乃渔钓于采石矶上,借月色,乘小船,在惊涛骇浪中来回往返数十次,用细绳精心测量江面宽窄。将测得的精确尺寸带到汴京(今开封)献策。宋太祖遂命人造黄黑龙船数千艘,以作浮梁(即用大木船连接起来搭成的桥)。先在石碑口(今怀宁县境内)试搭成功。开宝七年十一月,宋军在采石江面架设浮桥,三日桥成,不差尺寸。潘美率领步骑自江北经浮桥过江,如履平地。南唐后主李煜闻悉,乃派镇海节度使郑彦华督水师万人,都虞侯杜真领步骑万人,前往采石,企图夺取浮桥。开宝八年正月,杜真的部队在采石一带与宋军展开激战。郑彦华拥军不前,杜真大败,宋军趁胜向金陵进军。是年十月,南唐神卫军都虞侯朱全赟率15万部队从上游顺流而下,驰援金陵,并结扎长百余丈、可容千人的巨筏投进江流,企图以此来冲毁宋军浮桥。曹彬遣战棹都部署王明在洲浦间广立长木,似战舰帆樯,以迷惑朱全赟。朱全赟命令部队用火油纵烧宋军。突然北风大作,火势蔓延,反烧南唐战舰和巨筏。一时南唐军大乱,宋军乘机反攻,南唐军死伤无数,失去主力。不久,宋军灭了南唐,统一中国。
[宋金采石之战]
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指挥60万大军,兵分四路,水陆并进,直指江南,意图攻占临安,灭亡南宋。十月初,完颜亮亲率40万主力大军逼近淮河北岸。南宋负责淮西防务的都统制王权,连弃庐州、和州二城,金军长驱直入,直抵长江北岸。消息传到临安,宋高宗连忙派同知枢密院事叶义问主持长江防务。叶义问不懂军事,又胆怯无能,督师不前。在此紧急关头,虞允文以中书舍人参谋军事于十一月六日奉命到芜湖,催促武将李显忠速至采石接管逃将王权的军队,并代表朝廷慰劳采石驻军。七日晨,虞允文来到距采石10余里的地方,看到三五成群的宋军解鞍束甲,坐于路旁,毫无斗志。虞允文问明情由,在王权已逃,李显忠尚未到达的形势下,当机立断,召集诸将商讨方略,整肃队伍,勉以忠义,在场官兵深受鼓舞,纷纷请战。虞允文安抚将士之后,速临采石江边察看地形,了解敌情,与统制张振、王琪、时俊、戴皋、盛新等共同研究沿江军事部署,决定将主力部队隐蔽在采石矶和滩头高地后面,其余部队分成三部分:一部分精兵在江心游击巡逻待战;一部分在南北沿江岸巡逻;一部分在采石新河南北两港口埋伏,以作支援。各队均由海鳅船和战船组成。宋军经过整编,迅速完成部署,严阵以待。完颜亮自把大军屯集采石对江后就不断派出小股水军发起试探性进攻。十一月七日,完颜亮杀马祭天,投猪羊于江,祈求上天和江神保佑。八日,金兵分乘几百艘战船,从杨林渡口出发抢渡长江,直冲采石江岸。当船只快到岸边,才发现岸头高地隐伏整齐的宋军,异常震惊,欲退不得。前面的7艘战船勉强靠岸,部分金兵登陆,但大部分船只由于船底宽平,水道生疏,在江面摇摆不定,难以前进。在前线指挥战斗的虞允文,看到金兵登陆,遂命猛将时俊手舞双刀,带领士兵杀向敌阵,很快消灭登陆的金军。此时江面风力减弱,虞允文又指挥蒙冲大舰、海鳅战船及装有火药、硫磺、石灰的霹雳炮,猛击敌军。敌半死半战,日暮未退,战斗十分激烈。一艘敌船驶至薛家湾(今采石以北的薛家凹),宋将王琪命弓弩手劲弓齐射,敌舟不得靠岸,金兵尽死舟中。傍晚,有一队从光州溃退下来的宋军路过采石,被虞允文留往,发给军鼓,充作疑兵。此时,完颜亮忽闻鼓声震天,旌旗飞扬,以为宋军援兵到来,慌忙撤退。虞允文料敌重创之后,必将卷土重来,于是连夜布阵。第二天虞允文亲率战船封锁杨林渡口。不久,金军果然来犯,虞允文即令部将盛新带领一批弓手射杀金军。同时,派人到渡口上游火袭敌人,焚毁金军船只300余艘,金军大败。完颜亮带领残部退到瓜州(今江苏江都县南瓜洲镇),被厌战的金军乱箭射死。至此,完颜亮的南侵终以宋军的采石大捷和其本人的毙命而告结束。采石战胜,使南宋的历史又延续一百多年。
[朱元璋采石渡江之战]
元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明末农民起义军统帅朱元璋为打破元军围攻,完成使起义军转危为安的重大战略转移,决定发起采石渡江战役。时巢湖水军廖永安、俞通海等以水师千艘来附,朱元璋大喜,往抚其众。诸将请直取集庆(今南京),朱元璋认为:取集庆必自采石始,采石南北喉襟,得采石,金陵不攻自破。六月二日,朱元璋率领徐达、冯国用、邵荣、常遇春、廖永安等,统兵万余,战船千艘,自和州东渡大江,水军将领廖永安和朱元璋同船进发。战船借助风势,很快抵达采石江面。驻守采石的元兵大为惊骇,仓促应战。此时朱元璋的战船离江岸尚有三丈距离,一时无法登岸,正好常遇春的战舰飞速驶来。朱元璋令其杀上江岸,常遇春应声挺戈,脚踩矶石,一跃而上,余下将士蜂拥相随,迅速登上矶头,杀死元兵多半,一举占领采石。夺取采石后,朱元璋即刻挥师南下,直取太平(今当涂)。在起义军的强大攻势下,太平守将弃城逃跑,起义军乘胜攻下太平城。六月六日,元兵分两路袭击太平,水路由元右丞阿鲁灰、中丞蛮子海牙等以巨舟横截采石江面,封锁姑溪河口,企图截断朱元璋回师历阳的后路;陆路则由地方附元势力陈野先和其将领康茂才带领的数万兵力,由北向南攻击太平城。在此情况下,朱元璋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先用计击败陈野先部,复派徐达、邓愈、汤和等出兵绕道对元军实行反包围,并设伏兵于襄城桥,形成前后夹击之势,致使陈野先腹背受敌,被俘投降,阿鲁灰、蛮子海牙等败退裕溪口。十二月,蛮子海牙等再次率舟师封锁采石江面,阻断南北交通,企图再次攻夺太平。至正十六年二月二十五日,朱元璋亲率常遇春、冯国用、俞通海、廖永安等广设疑兵,分两头袭击蛮子海牙。战斗打响后,常遇春乘轻舟,直冲元军船队,将敌阵分割为二。俞通海指挥敢死队杀进元军水寨,朱元璋率众左右合击,纵火焚毁元军舰船,俘虏近万人,起义军大获全胜,蛮子海牙只身逃跑。朱元璋在采石和太平粉碎元军的水陆两路进攻后,得以集中精力攻打集庆。不久,朱元璋即攻下集庆,改集庆为应天府,为明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太平军采石争夺战]
清咸丰三年(1853)正月二十六日,太平天国起义军进至四褐山,乘夜下梁山。二十七日,攻占采石后,分水陆两路攻夺南京。其陆路经由采石、慈湖至江宁镇,先期抵南门城下,随后水师陆续跟至。四年八月,清将邓绍良由高淳移攻当涂,太平军撤离县城,退守采石。邓绍良令副将傅振帮、江长贵等率军攻打,进夺采石。为防太平军再次占领,清军纵火焚烧采石民居庙宇,致使全镇化为废墟。五年五月,清兵水师总兵吴全美进兵采石,攻克金柱关,会合陆军总兵德安攻占太平府城。不久,被太平军收复。八年十月,英国特使额尔金率英舰六艘溯江寻衅,炮击采石矶太平军营垒。同年,清钦差大臣和春率军进攻雨花台之太平军,先令总兵李若珠伏兵慈湖,太平军果自雨花台进攻慈湖,遇伏损失惨重。同治元年(1862)四月,曾国藩派安徽巡抚彭玉麟率长江水师驻守采石,形成围困天京态势,截断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与安庆的水上联系。彭玉麟与曾国藩计议,金陵以芜湖为屏障,以东西梁山为锁钥,尤以金柱关为关键,先从金柱关入手,使芜、宁太平军横中截断,无法联系,后攻克北岸巢湖、含山、和县三城及西梁山、裕溪口的太平军的营垒。遂督饬总兵李成谋会集各师船,分路围剿太平军。首由江北针鱼嘴驶进采石江口,焚毁太平军的船舰、营垒,登陆占领采石;接着,进逼金柱关。正当金柱关即将失守之际,东梁山太平军援兵赶到,清军败走。九月,清军连续攻占太平军的花津、青山、象山、采石等地营垒,至是芜湖至金柱关、采石之间,太平军根据地全部丧失。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扬州刺史刘繇领兵驱逐丹阳太守吴景和都尉孙贲,派部将樊能、于糜屯兵横江,扼制袁术。袁部大将孙坚在一次战斗中死于刘表部属黄祖之下,孙坚长子孙策誓为父报仇,要求袁术将他父亲的旧部人马拨给自己指挥。当孙策的舅父吴景和堂兄孙贲被刘表部下刘繇赶出丹阳(宣城)时,孙策加快步伐,决心领兵夺回丹阳。兴平二年,孙策领兵从寿春(今安徽寿县)出发,沿途招兵五六千人。到历阳(今和县)后,又与周瑜的部队联合,集结人马近万人。稍加整顿,便从历阳渡江直捣牛渚营,缴获邸阁中大量粮谷、战具。随即进攻屯扎秣陵(今南京)以南的笮融,斩首500余级。转攻秣陵城,守将薛礼弃城逃走。与此同时,樊能、于糜纠合残部夺回牛渚。孙策立即回师击败樊、于,生获万余人。后孙策为流矢所伤,遂回牛渚营休养。遣人诈称孙策已死,笮融大喜,率部进攻。孙策在牛渚设下埋伏,派步骑数百出阵挑战,未接战而诈败,笮融不知其计,中伏大败,被斩首千余级。孙策趁胜挥师东进,攻下秣陵、湖熟、江乘等地,夺取丹阳,威震江东,开创了东吴立国基地。
[晋灭吴牛渚之战]
西晋太康元年(280)二月,晋武帝司马炎为统一全国,出动20万大军南下伐吴,派遣安东将军王浑从陆路进攻横江,命龙骧将军王浚率水军由巴蜀东下,进攻吴国。三月,吴主孙皓派丞相张悌、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统率3万士兵到牛渚迎战晋军。在采石召开的战前军事会议上,沈莹向丞相张悌提出,吴军应积蓄力量,驻守牛渚,以逸待劳,以便与晋军决一死战,以解除晋军对长江以西的威胁。张悌没有接受沈莹意见,决心渡江作战,孤注一掷。吴军渡江后,经过激烈战斗,全军溃散,丞相张悌以下7800人阵亡。晋将王浑领兵乘胜夺取牛渚,直逼建业(南京),俘吴主孙皓,灭了东吴。
[苏峻袭击慈湖之战]
晋咸和二年(327),历阳内史苏峻起兵造反,晋尚书左丞孔坦和司徒陶回向掌握军权的中书令庾亮建议:趁苏峻的军队未到之前,截断阜陵(今全椒县东),派兵驻守长江以西的当利(今和县东南)诸要塞口,主动进攻,逼近历阳城,决一胜负,庾亮不听。十二月,苏峻派部将韩晃率兵迅速攻下姑孰,晋遣左将军司马流率领军队占据慈湖。咸和三年正月,韩晃从姑孰偷袭慈湖,司马流末战心怯,向朝廷请救。晋派钟雅督领水师前往慈湖助战。钟雅水师未至,司马流即兵败阵亡,韩晃夺得慈湖。随后,苏峻率领二万余人自历阳(和县)渡江,登牛渚,驻军陵口(今采石东北),屡败东晋御林军,直逼京都建康(南京)。
[隋伐陈采石之战]
隋开皇元年(581),杨坚取代后周建立隋朝后,决心统一江南。任贺若弼为吴州总管,镇广陵(今江苏扬州);韩擒虎为庐州总管,镇庐州(今合肥),并委以灭陈重任。开皇八年,隋文帝杨坚命晋王杨广统兵50万,攻打陈朝。韩擒虎首先领兵出庐江(今安徽庐江县西),渡江进攻姑孰(今当涂)。时陈后主陈叔宝同妃嫔臣僚等游宴后庭,全不以军战为意。护军将军樊毅提议:京口(今江苏镇江)、采石皆为军事要地,须各派精兵五千驻守,并出动金翅(战船)二百,沿江上下,加强防备。但樊毅的设防意见没有被朝廷采纳。当隋军临江时,都官尚书孔范却认为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南北,隋军无法渡过。后主陈叔宝也因此没有增兵采石。开皇九年正月一日,韩擒虎率五百精兵自历阳夜渡长江。采石守军因元旦酒会,皆醉不能战,隋军遂克采石。采石守将徐子建急往建康告变,陈人大骇。未几,韩擒虎又攻姑孰,半日拔之。与此同时,贺若弼率军自广陵渡江,拔京口,与韩擒虎军合攻建康,俘陈后主,隋文帝终于统一江南。
[黄巢采石渡江之战]
唐广明元年(880)六月,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率领大军攻陷宣州。七月,起义军从采石渡江,包围天长、六合,兵势十分强盛。时诸道行营兵马都统高骈不敢出兵,上书告急。在强大的农民革命军的扫荡下,唐王朝十分害怕,下诏谴责管理军事的官吏高骈,说黄巢之所以能在采石渡江,是因为高骈遣散了各路军队,没有准备所致。高骈遂称病,不复出战。黄巢统帅15万大军,横扫中原,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十二月,攻克唐都长安。
[宋灭南唐采石之战]
宋开宝七年(974)十月,赵匡胤任曹彬为昇州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潘美为都监,曹翰为先锋都指挥使,领兵十万以伐南唐。闰十月十八日,宋军水师攻克当涂,进抵采石矶。二十三日,宋军在采石击败南唐军二万余人,俘获南唐兵马部署杨收、都监孙震等一千余人,又获战马三百余匹。在此之前,南唐樊若水举进士不第,欲谋归宋。乃渔钓于采石矶上,借月色,乘小船,在惊涛骇浪中来回往返数十次,用细绳精心测量江面宽窄。将测得的精确尺寸带到汴京(今开封)献策。宋太祖遂命人造黄黑龙船数千艘,以作浮梁(即用大木船连接起来搭成的桥)。先在石碑口(今怀宁县境内)试搭成功。开宝七年十一月,宋军在采石江面架设浮桥,三日桥成,不差尺寸。潘美率领步骑自江北经浮桥过江,如履平地。南唐后主李煜闻悉,乃派镇海节度使郑彦华督水师万人,都虞侯杜真领步骑万人,前往采石,企图夺取浮桥。开宝八年正月,杜真的部队在采石一带与宋军展开激战。郑彦华拥军不前,杜真大败,宋军趁胜向金陵进军。是年十月,南唐神卫军都虞侯朱全赟率15万部队从上游顺流而下,驰援金陵,并结扎长百余丈、可容千人的巨筏投进江流,企图以此来冲毁宋军浮桥。曹彬遣战棹都部署王明在洲浦间广立长木,似战舰帆樯,以迷惑朱全赟。朱全赟命令部队用火油纵烧宋军。突然北风大作,火势蔓延,反烧南唐战舰和巨筏。一时南唐军大乱,宋军乘机反攻,南唐军死伤无数,失去主力。不久,宋军灭了南唐,统一中国。
[宋金采石之战]
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指挥60万大军,兵分四路,水陆并进,直指江南,意图攻占临安,灭亡南宋。十月初,完颜亮亲率40万主力大军逼近淮河北岸。南宋负责淮西防务的都统制王权,连弃庐州、和州二城,金军长驱直入,直抵长江北岸。消息传到临安,宋高宗连忙派同知枢密院事叶义问主持长江防务。叶义问不懂军事,又胆怯无能,督师不前。在此紧急关头,虞允文以中书舍人参谋军事于十一月六日奉命到芜湖,催促武将李显忠速至采石接管逃将王权的军队,并代表朝廷慰劳采石驻军。七日晨,虞允文来到距采石10余里的地方,看到三五成群的宋军解鞍束甲,坐于路旁,毫无斗志。虞允文问明情由,在王权已逃,李显忠尚未到达的形势下,当机立断,召集诸将商讨方略,整肃队伍,勉以忠义,在场官兵深受鼓舞,纷纷请战。虞允文安抚将士之后,速临采石江边察看地形,了解敌情,与统制张振、王琪、时俊、戴皋、盛新等共同研究沿江军事部署,决定将主力部队隐蔽在采石矶和滩头高地后面,其余部队分成三部分:一部分精兵在江心游击巡逻待战;一部分在南北沿江岸巡逻;一部分在采石新河南北两港口埋伏,以作支援。各队均由海鳅船和战船组成。宋军经过整编,迅速完成部署,严阵以待。完颜亮自把大军屯集采石对江后就不断派出小股水军发起试探性进攻。十一月七日,完颜亮杀马祭天,投猪羊于江,祈求上天和江神保佑。八日,金兵分乘几百艘战船,从杨林渡口出发抢渡长江,直冲采石江岸。当船只快到岸边,才发现岸头高地隐伏整齐的宋军,异常震惊,欲退不得。前面的7艘战船勉强靠岸,部分金兵登陆,但大部分船只由于船底宽平,水道生疏,在江面摇摆不定,难以前进。在前线指挥战斗的虞允文,看到金兵登陆,遂命猛将时俊手舞双刀,带领士兵杀向敌阵,很快消灭登陆的金军。此时江面风力减弱,虞允文又指挥蒙冲大舰、海鳅战船及装有火药、硫磺、石灰的霹雳炮,猛击敌军。敌半死半战,日暮未退,战斗十分激烈。一艘敌船驶至薛家湾(今采石以北的薛家凹),宋将王琪命弓弩手劲弓齐射,敌舟不得靠岸,金兵尽死舟中。傍晚,有一队从光州溃退下来的宋军路过采石,被虞允文留往,发给军鼓,充作疑兵。此时,完颜亮忽闻鼓声震天,旌旗飞扬,以为宋军援兵到来,慌忙撤退。虞允文料敌重创之后,必将卷土重来,于是连夜布阵。第二天虞允文亲率战船封锁杨林渡口。不久,金军果然来犯,虞允文即令部将盛新带领一批弓手射杀金军。同时,派人到渡口上游火袭敌人,焚毁金军船只300余艘,金军大败。完颜亮带领残部退到瓜州(今江苏江都县南瓜洲镇),被厌战的金军乱箭射死。至此,完颜亮的南侵终以宋军的采石大捷和其本人的毙命而告结束。采石战胜,使南宋的历史又延续一百多年。
[朱元璋采石渡江之战]
元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明末农民起义军统帅朱元璋为打破元军围攻,完成使起义军转危为安的重大战略转移,决定发起采石渡江战役。时巢湖水军廖永安、俞通海等以水师千艘来附,朱元璋大喜,往抚其众。诸将请直取集庆(今南京),朱元璋认为:取集庆必自采石始,采石南北喉襟,得采石,金陵不攻自破。六月二日,朱元璋率领徐达、冯国用、邵荣、常遇春、廖永安等,统兵万余,战船千艘,自和州东渡大江,水军将领廖永安和朱元璋同船进发。战船借助风势,很快抵达采石江面。驻守采石的元兵大为惊骇,仓促应战。此时朱元璋的战船离江岸尚有三丈距离,一时无法登岸,正好常遇春的战舰飞速驶来。朱元璋令其杀上江岸,常遇春应声挺戈,脚踩矶石,一跃而上,余下将士蜂拥相随,迅速登上矶头,杀死元兵多半,一举占领采石。夺取采石后,朱元璋即刻挥师南下,直取太平(今当涂)。在起义军的强大攻势下,太平守将弃城逃跑,起义军乘胜攻下太平城。六月六日,元兵分两路袭击太平,水路由元右丞阿鲁灰、中丞蛮子海牙等以巨舟横截采石江面,封锁姑溪河口,企图截断朱元璋回师历阳的后路;陆路则由地方附元势力陈野先和其将领康茂才带领的数万兵力,由北向南攻击太平城。在此情况下,朱元璋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先用计击败陈野先部,复派徐达、邓愈、汤和等出兵绕道对元军实行反包围,并设伏兵于襄城桥,形成前后夹击之势,致使陈野先腹背受敌,被俘投降,阿鲁灰、蛮子海牙等败退裕溪口。十二月,蛮子海牙等再次率舟师封锁采石江面,阻断南北交通,企图再次攻夺太平。至正十六年二月二十五日,朱元璋亲率常遇春、冯国用、俞通海、廖永安等广设疑兵,分两头袭击蛮子海牙。战斗打响后,常遇春乘轻舟,直冲元军船队,将敌阵分割为二。俞通海指挥敢死队杀进元军水寨,朱元璋率众左右合击,纵火焚毁元军舰船,俘虏近万人,起义军大获全胜,蛮子海牙只身逃跑。朱元璋在采石和太平粉碎元军的水陆两路进攻后,得以集中精力攻打集庆。不久,朱元璋即攻下集庆,改集庆为应天府,为明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太平军采石争夺战]
清咸丰三年(1853)正月二十六日,太平天国起义军进至四褐山,乘夜下梁山。二十七日,攻占采石后,分水陆两路攻夺南京。其陆路经由采石、慈湖至江宁镇,先期抵南门城下,随后水师陆续跟至。四年八月,清将邓绍良由高淳移攻当涂,太平军撤离县城,退守采石。邓绍良令副将傅振帮、江长贵等率军攻打,进夺采石。为防太平军再次占领,清军纵火焚烧采石民居庙宇,致使全镇化为废墟。五年五月,清兵水师总兵吴全美进兵采石,攻克金柱关,会合陆军总兵德安攻占太平府城。不久,被太平军收复。八年十月,英国特使额尔金率英舰六艘溯江寻衅,炮击采石矶太平军营垒。同年,清钦差大臣和春率军进攻雨花台之太平军,先令总兵李若珠伏兵慈湖,太平军果自雨花台进攻慈湖,遇伏损失惨重。同治元年(1862)四月,曾国藩派安徽巡抚彭玉麟率长江水师驻守采石,形成围困天京态势,截断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与安庆的水上联系。彭玉麟与曾国藩计议,金陵以芜湖为屏障,以东西梁山为锁钥,尤以金柱关为关键,先从金柱关入手,使芜、宁太平军横中截断,无法联系,后攻克北岸巢湖、含山、和县三城及西梁山、裕溪口的太平军的营垒。遂督饬总兵李成谋会集各师船,分路围剿太平军。首由江北针鱼嘴驶进采石江口,焚毁太平军的船舰、营垒,登陆占领采石;接着,进逼金柱关。正当金柱关即将失守之际,东梁山太平军援兵赶到,清军败走。九月,清军连续攻占太平军的花津、青山、象山、采石等地营垒,至是芜湖至金柱关、采石之间,太平军根据地全部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