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建国后矿山建设与开采
建国后,马鞍山矿山建设发展很快。“一五”时期,国家投资2005.27万元(占马鞍山铁厂同期投资比例的45.26%),在“边生产、边建设”的历史条件下,首先建设了南山、姑山、桃冲、梅子山、乌山等5个矿场。共完成基建剥离总量456.1万吨,工业厂房和民用建筑面积5.17万平方米,新增采掘设备97台(件)。至1957年,采矿能力达到80万吨,年平均发展速度261.47%。“二五”时期和三年调整阶段,国家共投入建设资金1.18亿元(占马钢同期投资额的20.5%),其中向重点矿山南山矿投资占总投资的69.25%,扩建了南山、姑山、桃冲3个矿山。8年完成基建剥离总量2740.2万吨,为“一五”时期的6.4倍。由于调整了速度,认真贯彻“采剥并举,剥离先行”的方针,“二五”时期新增采掘和破碎系统设备共446台,完成工业厂房和民用建筑6.72万平方米,铁矿开采量平均发展速度100.90%,其中3年调整时期为79.96%。“三五”和“四五”时期,矿山干部职工努力排除“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贯彻中央有关“企业要整顿”的方针,适应马钢铁矿山200万吨建设规模需要,完成了一批重点配套工程。改造和扩建了凹山、东山、姑山铁矿,新建了船山石灰石矿和花山粘土矿,总共投资1.57亿元,占马钢同期建设投资的42.4%;完成基建采剥总量6600.5万吨,年均600万吨;开采铁矿2768.8万吨,年均276.8万吨;铁精矿产量901.2万吨,年均90.12万吨。这期间虽有部分工程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选矿工程的建设和投产,从根本上改变了矿山产品结构,为马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五五”时期,矿山建设主要抓了收尾工程,巩固已经建设的成果。5年投入建设资金1.02亿元,占马钢同期建设投资的30.61%。到1980年末,矿山生产设备总重量达3.5万吨,其中采、选、运主体设备占77.10%,固定资产总值3.26亿元。5年累计完成采剥总量7327万吨,年均1465.4万吨;开采铁矿2339.6万吨,年均468万吨;铁精矿产量971.6万吨,年均194万吨。铁矿石年均开采量保持了105.60%的发展速度,1979年铁精矿产量第一次突破200万吨。“六五”时期,为形成矿山采选75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围绕挖潜、改造、配套、扩建4个环节,马钢矿山先后完成13项维持简单再生产重点工程,共投入维简资金3196.08万元。累计完成采剥总量7072.6万吨,开采铁矿2892.2万吨,生产铁精矿1168.2万吨。与“五五”时期比,铁矿开采量增长率为23.81%,铁精矿增长率为20.23%。1984年,凹山采场正式形成500万吨生产能力。到1985年末,矿山形成采矿能力677万吨,原矿处理能力665.5万吨,分别比1980年增长19.38%和24.16%,5年偿还投资2379.5万元。
[马钢南山铁矿]
马鞍山钢铁公司南山铁矿位于市区东南的向山地区,内设主任工程师室、计划科、技术科、地测科、质量科等24个科室。生产和辅助车间有凹山采矿、东山采矿、选矿、运输、尾矿、酸水处理、炸药加工、机动、汽修、检修等11个车间、22个工段、366个班组,另有职工医院1所、职工子弟学校1所、集体企业4个。1987年,全矿在册职工总数6091人,其中工人5368人。全部职工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218人,中专及高中1435人,初中2436人、小学1992人。在工程技术人员中,工程师85人,助理工程师40人,技术员115人。管理人员264人,四级工以上(含四级)工人5075人。此外,矿办集体企业有职工2591人。全矿拥有生产设备总重量2.4万吨,其中采矿设备1.3万吨,选矿5901.5吨,机修1477.9吨,动力729.2吨,运输858.6吨,其他1220.5吨。全部生产过程均为机械化联合作业。主要专业设备有:①采矿设备共136台。主要有牙轮钻机7台、23万米/年(生产能力,下同),冲击式钻机2台、2万米/年,电动挖掘机23台、2760万吨/年,推土机17台,空压机10台。②选矿设备共116台。主要有破碎机10台、1700万吨/年,各类磨矿机24台、1200万吨/年,磁选机74台、1200万吨/年。③金属切削机床有138台,全年机械加工产品产量811.8吨(加工备件占75%)。④运输及动力设备。运输设备有铁道机车21台,铁道特种车辆2台,铁道装卸机械4台,汽车总数(含生活用)179台;动力机械总能力13万千瓦,全年用电量1.58亿千瓦时,其中生产用电占94.5%。
一、矿石储量1987年,南山矿区查明的矿点有15处,已开采利用的有南山、凹山、东山铁矿场。累计探明铁矿储量为2.25亿吨,其中保有储量1.43亿吨,以凹山矿体为大,储量占83.25%,南山矿体(层)2个,长300米,宽200米,厚28米,为露天开采矿。凹山矿体(层)18个,主要矿体长800米,宽500米,厚272米,露天开采剥离系数为1.19,回采率95.87%,开采成本7.72元/吨。东山矿体(层)8个,主要矿体力1号、5号矿,长400米,宽197~360米,厚70~150米,埋深负320米,露天开采剥离系数4.95,回采率97.04%,开采成本15.54元/吨。凹山、东山矿体均为高温热液型(与陆相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铁矿床),矿石类型为含钒磁铁矿、赤铁矿,共生伴生有钒、硫、磷、钼和钒、钛磁铁矿石;钒矿储量为32万吨,硫铁矿470.3万吨。矿石组平均含量为:铁29.83~36.62%,钒0.22~0.28%,磷0.57~0.87%,硫1.37~3.21%。
二、矿山建设南山铁矿拥有南山、凹山、东山采场、凹山选矿厂以及正在建设中的选磷厂。1954年11月,重工业部黑色金属设计院北京分院提出南山采场恢复工程第一期设计方案,设计能力为20万吨/年,投资299万元。由华东钢铁公司基建处施工。1955年6月竣工投产,同年12月,进行二期工程建设,设计30万吨/年。1978年地表矿采完,24年累计采矿771.5万吨。自1979年起,边缘矿由郊区杜塘乡办企业继续开采。凹山采场建设始于1956年,由冶金部黑色金属矿山设计院承担一期工程设计,规模50万吨/年,投资1000.95万元,其中土建部份占41.46%,设备占51.02%,安装等占7.52%,1958年4月投入生产。1959~1963年,鞍山黑色冶金矿山设计院、安徽省冶金厅以及马钢公司先后对凹山采场提出3次扩建方案,设计规模分别为300、400和500万吨/年。1963年,国家计委批准建设凹山选矿厂,设计能力为6个选别系列,年处理矿量370万吨。同年12月动工,并进行了相应的配套工程建设,包括凹山采场、准轨铁路运输线。1965年12月26日,凹山选矿厂建成投产,至此正式形成采、运、选联合生产线,实际完成总投资1.5亿元。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凹山采选建设投资收效甚微,未能达到设计要求,矿石年产量徘徊在300万吨左右。1974、1977年,全市两次组织“凹山500万吨会战”。为适应马钢的发展需要,从1979年开始,南山铁矿以凹山采选500万吨能力的配套建设为重点,将选厂扩建到10个系列,到1985年底,达到采选50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1987年,凹山实际开剥总量达到1313万吨,年采矿量586.8万吨,铁精矿产量184.2万吨。东山采场开始时由地方开采,1958年7月划归南山铁矿,年生产规模15万吨。1969年12月,冶金部批准扩建采选100万吨/年规模,由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设计,十七冶金建设公司施工。1970年12月动工,1973年底投产,总投资额2107万元(采矿1409万元,选矿698万元)。到1987年,实际采矿水平36.5万吨,选矿37.8万吨。为有效利用铁矿床伴生的磷资源,经省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1983年11月1日破土兴建凹山选磷厂。总投资3718.92万元,设计规模为磷精矿20万吨/年,硫精矿6万吨/年,由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设计,马钢矿山工程公司承建。到1987年底,主体工程全部完成。
1954~1987年,国家为建设南山铁矿投入的资金总额累计为3.3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66%,维持简单再生产资金(矿石提成)占34%,形成固走资产原值2.87亿元。34年中累计开采铁矿石8754.80万吨,生产铁精矿3159.10万吨,创造经济效益总值7.45亿元(按国拨当年不变价格),产出为投入的1.46倍。全矿现占地面积974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7.21万平方米,已具备采选600万吨生产能力,年工业总产值1.55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按产值)2.6万元。其终一产品为铁精矿,在全国同类矿山中单位成本最低(33~40元/吨),品位较优(64%以上),产量占马钢炼铁原料的80%,南山铁矿己成为马钢的重要原料基地,全国八大露天铁矿之一。
[马钢姑山铁矿]
马鞍山钢铁公司姑山铁矿位于市区南25公里,内设生产、技术、质量、计量、工程、地质测量等科室21个;生产和辅助车间11个,主要有:姑山采场、钟山采场、选矿、运输、机动车间和汽车队、第一、第二井巷工程队和疏干队;另有医院1所、职工学校1所和矿办集体企业江东企业公司第五综合厂。1987年,全矿在册职工总数3022人,其中工人2581人。全部职工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104人、中专及高中549人、初中1263人、小学及以下1106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有工程技术人员167人,占职工总数的5.5%;工人平均技术等级为6.7级。此外,矿办集体企业有职工890人。全矿拥有生产设备总重量7619吨,其中采矿1876吨,选矿1583吨,机修430吨,动力295吨,运输2727吨,其它708吨。全部生产过程均为机械化联合作业。主要专业设备有:①采矿设备共63台。主要有潜孔钻5台、11.2万米/年,挖掘机4台、400万吨/年,柴油铲5台、120万吨/年,载重汽车33辆、载重能力660吨,蒸气机车2台、自重191吨,铁道车辆65辆、载重4150吨,推土机5台、840千瓦,空压机5台,卷扬机2台。②选矿设备共20台。主要有破碎机6台、4775万吨/年,磨矿机89立方米/6台、113万吨/年,洗矿机2台、150万吨/年,CS—1磁选机6台、60万吨/年。③金属切削机床64台,全年机械加工产品产量441.8吨,其中加工备件411.8吨,占93.20%。④动力设备。动力机械总能力4.16万千瓦,全年用电量3852.99万千瓦时,其中生产用电2958.93万千瓦时,占76.80%。
一、矿石储量姑山矿区铁矿资源密集分布,在10平方公里范围内,查明的矿点有9处,其中己利用的有姑山和钟山采场。截至1986年,姑山、钟山累计探明的铁矿储量为1.38亿吨,其中保有储量1.15亿吨,姑山储量占92.7%。姑山矿体2个,其中主体矿1个,长1100米,宽880米,延深300~480米,平均厚60米,埋深地表负210米。矿体上有青山河流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露天开采剥离系数200,回采率94.43%,开采成本10.53元/吨。钟山主矿体1个,长570米,延深400米,厚3~6.5米,埋深负150米,负50米以下坑采,回采率95%,开采成本27.50元/吨。矿床类型为接触交代——中温热液型,矿石以赤铁矿为主。组分平均含铁量43.59%、硫0.07%、磷0.51%、硅25.85%。伴生矿产有钒和磷,其中钒矿储量7852吨。
二、矿山建设1954年6月,姑山采场开始开采,年采矿6.83万吨。1972年4月,冶金部批准第一期建设规模为100万吨/年,由马鞍山钢铁设计院设计,设计依据的地质储量为1.28亿吨。十七冶金建设公司承担施工任务,征地283亩,基建投资2122.2万元,服务年限14年,采场硫砂采用潜水泵疏干法,剥岩总量486万吨(流砂89.5万吨),1977年基建竣工并投产。为配合一期工程建设,1973年8月,冶金部正式批准建设龙山选矿厂。设计规模3个系列,70万吨/年,全部工程分工艺生产以及辅助、热力、供电、电讯、给排水、尾矿、总图运输、行政设施共10个项目,采用跳——磁——浮工艺流程(现改造为加感应辊——螺旋溜槽——离心机流程),征地395亩,投资2555.82万元,1978年4月22日投产。1980年4月,扩建3个系列,使姑山铁矿最终形成采选100万吨/年的综合生产能力。钟山采场于1954年基建,1957年1月投产,露采年产能力25万吨,储量200.5万吨。至1984年,矿床负50米以上露采能力消失,转入坑下开采。至1986年底,完成开拓工程量4488.1米,投资689.85万元。钟山采场开采过程中,曾于1973年12月建成小选矿厂,处理原矿能力5万吨/年,因露矿采完,1983年停产。
姑山铁矿现已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采选联合矿山,主体设备拥有100万吨生产能力,规模仅次于南山铁矿,是马钢又一重要的矿石生产基地。1954~1987年,全矿累计完成采剥总量达4610.6万吨,开采铁矿石1435.17万吨,生产铁精矿314.8万吨,高炉富块矿819.6万吨。截至1987年,投资总额为1.19亿元,其中国家基建投资7802.87万元,占65.05%;提取的维持简单再生产资金4192.24万元,占34.95%。从1980年起,在没有国家投资,允许政策性亏损的情况下,服从马钢总体生产规划,坚持进行流砂攻关,累计创利润5493.4万元(按国拨价格),占投资总额的45.80%。至1987年,姑山铁矿拥有固定资产原值9721.68万元,年工业总产值(现价)2411万元,年实际采矿水平90.2万吨,全员劳动生产率843吨矿。全矿占地总面积327.5万平方米,跨青山河两岸,生产线自姑山采场至毛耳山,纵长25公里。建筑总面积19.94万平方米,其中厂房建筑面积6.80万平方米。
[马钢桃冲铁矿]
马鞍山钢铁公司桃冲铁矿位于安徽繁昌县以西荻港地区,内设生产、质量、地测、工程、劳资、财务、安全、供应、机动、教育、行政和集体等19个科室;下辖1个汽车队、1所医院、1所矿校。生产及辅助车间有采矿、选矿、掘进、机修、运输等6个,共159个生产班组。另有矿办集体企业江东羽绒厂。1987年,全矿在册职工总数1783人,其中工人1539人,四级工(不含四级)、以上工人887人;专业技术人员169人;全部职工文化程度,大专以上60人、中专及高中364人、初中及以下1359人。此外,矿办集体企业有职工346人。全矿拥有生产设备总重量2930.18吨,其中采掘391.85吨,选矿1008.40吨,机修157.81吨,动力88.82吨,运输980.40吨,其他302.90吨。全部采掘过程均为机械化联合作业。主要设备有:①采掘设备共52台。主要有凿岩台车7台,装运机23台、115万吨/年,卷扬机2台、330千瓦,空压机6台、200立方米/分,主通风机4台、200千瓦,电动车7辆、自重58吨,内燃机车3辆、自重114吨,铁道车辆93辆、载重1395吨。②选矿设备共17台。主要有破碎系统设备3台、648万吨/年,磨矿机5台、57.6万吨/年,磁选机9台、138万吨/年。③金属切削机床总计40台,全年机械加工产品产量54.33吨,均为矿山加工备件。④动力设备。动力机械总能力1.2万千瓦。全年用电量2226.19万千瓦时,其中生产用电1899.64万千瓦时,占85.33%。
一、矿石储量桃冲矿区己利用的铁矿床主要有长龙山和圆帽山两处。截至1984年,累计探明的铁矿储量为3371.90万吨,以长龙山矿体最大,储量3341.70万吨,占99%,其中保有储量2466.70万吨,占总储量的73.82%。长龙山矿体(层)5个、其中主要矿体1个,长950米,延深350至负200米,厚20~157米,埋深地表负600米。次要矿体长60~110米,延深50~120米,厚1~10米,埋深145~480米。长龙山90米标高以上由平巷和盲竖井开拓无底柱采矿,回采率75.53%,开采成本18.35元/吨。矿床类型为硅卡岩型(单独矿产),矿石为镜铁矿、磁铁矿(高炉自熔矿石);矿石组成平均含铁量44.21%,硫0.04%,磷0.01%,硅11.50%,钙15.86%。镜铁矿为制漆工业原料,品质优良,矿石与凹山高磷富矿搭配,可直接入炉冶炼。
二、矿山建设桃冲铁矿是在边设计、边基建、边开采的情况下逐步建设和发展起来的。1955年6月,按照重工业部黑色冶金设计院北京分院提出的设计,首先在长龙山250米、310米两个标高矿体露天采场进行基本建设。厂房建筑和设备安装工程(包括贮矿槽、变电所、卷扬及空压系统)由重工业部建筑局第六工程公司承建,矿自营工程队负责大斜坡运输道、250米及310米露天采场、坑道、东区下盘剥离、16米溜井和分水岭护坡、桃荻铁路、码头等修复工程。初步设计年采铁矿25万吨,投资660.23万元,1956年3月竣工,310米以上矿体先投入生产。同年5月,冶金部矿山设计院提出长龙山露采扩建方案,设计规模年采矿量60万吨。在开拓过程中,发现设计有较多失误,致使扩建工程报废,徒耗486万元,年采矿仅17.951万吨。1956年1月开采圆帽山,至1960年共采矿12.5万吨,后有零星开采(1984年露矿采完)。1958年,重点转向长龙山铁矿的开发。冶金部矿山设计院又提交该矿床250米水平以上坑内开采设计方案,年产规模25~30万吨铁矿。同年3月,正式转入坑内建设和开采;90米运输大巷、溜矿及人行盲竖井3项主体工程也同时开掘,当年采矿13.35万吨。为适应马钢冶炼需要,该矿随后进行了必要的配套工程建设。1959~1961年,破碎系统建成,坑内原矿全部经破碎、水洗、手选、筛分等工序加工成合格块矿。1963年,江边建成3座机械化装卸码头。1965年4月,开始兴建选矿厂、尾矿坝。1967年底,选矿单一重流程投产(1970年,选矿改为磁重选联合流程),产品由合格块矿一种增加为铁精矿、云母氧化铁矿等多品种。1975年6月和1979年2月,又先后建成选矿2、3系列。由于开采与施工建设交相进行,又多次变更设计,到60年代末,采掘比例严重失调。为此,于1970年,分别建立采矿和井下巷道开拓两个生产系统。1976年,马鞍山钢铁设计院以长远规划为依据,提出桃冲矿扩建采选50万吨/年的设计方案,设计概算总值775.50万元。1977年1月,马钢公司正式批准这一扩建方案并组织施工。扩建重点是技术改造和填平补齐,共有14个工程项目,采场有进风斜井联络巷道、平峒延长、回风主井斜井、通风平巷、西部分层沿脉巷道、下宽沿脉平巷等,巷道总长983米,工程量1万多立方米,新增装运设备12台。选矿有主厂房、洗矿室、碎矿、阶段选别、泵房、过滤、尾矿浓缩池等,新增设备90台。到1985年,分批陆续完成全部扩建工程。
桃冲铁矿是全国重点黑色冶金井下矿山之一。全矿占地面积110.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36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655.51万元,年工业总产值798.9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按井下总量)357吨/人·年。按现年产40万吨铁矿规模,保有年限34年。1954~1987年,累计投入的建设资金4923.76万元,其中国家基建投资2496.68万元,占50.70%;提取的维持简单再生产资金2427.08万元,占49.30%;同期累计完成采剥总量232万吨,开采铁矿石700.20万吨,生产铁精矿97.5万吨,合格高炉块矿168.90万吨。但因井下条件的限制,开采困难较大,加上矿体贮存情况的变化,长期未能达到设计产量,计划内政策性亏损累计达2262.67万元,年平均亏68.50万元,“六五”期间,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255万元,加强了采选配套能力,逐步改善了生产条件,经济效益开始好转。
[市黄梅山铁矿]
马鞍山市黄梅山铁矿位于市区南12公里,因其地有黄梅山而得名,是安徽省主要冶金矿山之一,马鞍山市骨干企业。矿区占地面积409.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4万平方米。1987年,全矿有职工1156人,其中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7.5%,四级以上技工占工人总数的52%;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584.71万元,净值978.69万元;设备总重量1094吨,装机容量4800千瓦,专用准轨铁路6.2公里,公路专用线7.2公里。
该矿矿体发现于民国元年,民国6~15年先后为私营宝兴铁矿公司、益华铁矿公司领属,后改为官商合办。抗日战争时期,矿山沦陷,遭到掠夺性开采。民国34年至1957年,闭矿停产。1958年在“大办钢铁”高潮中恢复开采,隶属于当涂县矿山办事处。矿石为单一高炉矿,大部售予芜湖钢铁厂,少部售予当涂钢铁厂。1962年,黄梅山矿由安徽省冶金工业厅接收,正式命名为“黄梅山铁矿”,企业规模有了很大发展,开采品种由过去的高炉矿调整为平炉矿,开采方式由露天转为凹陷露天。黄梅山矿由黄梅山、戚山、马山、丙子山4个矿体组成。采选设计规模为年产40万吨(实际只达15万吨)。采选生产能力为年产2.5万吨,生产平炉富矿、高炉富矿、高炉粉矿、铁精粉等产品,年产量8万吨左右,至1984年,富矿矿源已经枯竭。1985年,国家停止下达生产任务,由矿山自行组织回采闭坑工作。为充分利用贫矿资源,兴建了戚山贫矿采选工程。1980年建成投产,年产精矿粉5万吨。富矿采区闭坑后,黄梅山矿将马鞍山市九华山金矿作为接替,安徽省黄金公司于1984年批准开采。
[向山硫铁矿]
马鞍山向山硫铁矿是我国第一个采选联合的中型硫铁矿,为安徽省骨干企业,也是化工部重点化学矿山之一。矿部位于市区东南向山镇建业村,矿区南北长7公里,东西宽3公里,占地16.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7万平方米。至1986年底,全矿有职工343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72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885万元,净值1259万元,生产设备1531台(套),装机容量1.9万千瓦。
民国30年,日本中支调查联合会矿业分科会调查第16班,在霍里镇东南的向山发现埋藏“有相当巨量之硫磺矿”,经测算,负30米以下的矿库储量约150万吨;矿体分上下两部,东西长75~180米,南北宽80~180米,平均厚度25~30米,含硫20~45%。民国31年5月,马鞍山矿业所招募矿工破土凿井,开始采掘硫铁矿,矿产权全部由日人支配。开矿初期,建房屋72间,建筑总面积2657平方米;主要设备有:竖坑井2座,井深各27.4米,75匹马力空压机1台,30及50匹马力水泵各1台,50匹马力卷扬机2台,有单轨铁路3公里与南山相通;矿工约300人,月平均运矿量1650吨。迄至日本投降,共采掘硫铁矿3.5万吨,品位以38~42%居多。解放后,国家对该矿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投资。扩建后,井下采矿、装料运输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开采面积比解放前夕扩大了8倍;还兴建了一个年处理70万吨原矿的选矿场,对品位较低的矿石进行加工处理,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能力。1949~1952年,向山硫铁矿共生产含硫35~40%的硫铁矿37.78万吨,占同期全国硫铁矿产量的83.9%。1960年,年产矿石68.37万吨。至1986年,年产矿石近70万吨,年产含硫32%以上的硫精砂18~20万吨,副产品铁精矿3~4万吨;年工业总产值1328万元,净值274万元,每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折算标准煤9.28吨,全员劳动生产率4154元。1949~1986年,共采掘原矿1486万吨,上交利税7500多万元。
[马钢花山石灰石矿]
马鞍山钢铁公司花山石灰石矿位于安徽含山县境内的梅山北麓,内设生产供销、机动、安全等6个科室,下辖1所矿校和采破、运输、综合3个生产车间。1987年,全矿在册职工289人,其中工人179人,四级工以上(含四级)工人136人;专业技术人员14人;全部职工文化程度,大专以上9人,中专及高中80人。此外,矿办集体企业有职工29人。拥有生产设备总重量259.35吨,采运生产线为机械化作业。主要设备有:①采破设备共19台。主要有1立方米挖掘机1台,潜孔钻1台,推土机1台,破碎机2台、8.5~22立方米/时,汽车14台、载重能力138吨,皮带机7条。②金属切削机床总计4台,砂轮机及抛光机2台,锻压设备1台。③动力设备。动力机械总能力4648千瓦,年底用电设备器械总容量1530千瓦。全年用电量98万千瓦时,其中生产用电量占69%。
花山矿区包括大茨山、小茨山和小东山3个矿段,主要蕴藏粘土矿和石灰石矿。据三四二地质队于1966年10月提交的《安徽省含山县花山矿床地质勘探总结报告》所称,粘土矿储量为901.75万吨(1+2级),石灰石储量1.5亿吨,约占全省石灰石总储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工业储量6778万吨,95%为特级品。粘土矿有2层矿体,长约3000米,延深700~900米,矿体围岩为石灰岩。石灰石矿床长1400米,厚50~90米,延深标高负150米,地表出露标高130米,由3个矿层组成。化学成分除氧化钙外,还有镁、硫、磷、硅等,最高含钙量55.76%,最低54.88%,为优质石灰石矿,具有工业开发价值。
花山矿区的开发筹备工作始于1970年9月。1971年选择小采区进行试采。同年12月,冶金部决定按年产10万吨规模和相应的锻烧系统进行基本建设。1972年3月,马鞍山钢铁设计院完成花山粘土矿初步设计。1973年冶金部下达《马钢花山粘土矿初步设计审查纪要》。1975年4月,安徽省马钢建设指挥部将花山粘土矿建设列入当年度基建项目。设计采用中央式斜井开拓,后退式长壁陷落顶板法采矿,坑内运输用2.5吨蓄电池机车,0.75立方米侧翻斗车;井下分10个水平(基建到第3个水平),每个水平划分8个采区同时生产,用卷扬机将矿石提升至井口输往矿仓,经洗筛、分选成3级30~150毫米块状入竖窑锻烧,10~30毫米碎矿入回转窑。1976~1979年8月,共完成掘进858米(其中主井685.4米,副井172.6米)。试采的粘土矿,经洛阳耐火材料厂及马钢有关厂参加试验,制砖合格率低,使用中侵蚀性较大。1979年8月,冶金部为贯彻中央的调整方针,确定花山粘土矿为缓建项目。同年10月起,三班进行坑道维护抽水。1982年4月闭坑。缓建期间,马钢矿山公司投入16万元在该矿建成硫酸铝车间。1981~1984年,利用被作为废土排出的粘土粉矿,共生产和销售1147.35吨硫酸铝。1985年8月,马钢公司根据总体规划发展的需要,决定建设花山石灰石矿生产基地,将花山粘土矿改为花山石灰石矿。经过积极筹备,于1986年4月1日正式投入生产。至1987年,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年。依据工业储量和有关部门设计鉴定,远景规划石灰石100万吨/年,可采近百年。花山矿区从1970~1987年,投入的建设资金累计1197.33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582.95万元。全矿占地面积41.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其中工业建筑占53.93%。
[后备矿山]
一、罗河铁矿罗河矿区位于安徽省庐江县境内,北距县城27公里,东北至巢县86公里,枞(阳)庐(江)公路纵贯矿区。矿区以西4.5公里有罗昌河流经自荡湖入长江,全长37公里,可开发水路通向马鞍山。
1976年,安徽省地质局开始庐枞地区铁矿勘探,到1978年共施钻孔15万米,投资1400万元。1980年12月,三二七地质队提交《安徽省庐江罗河铁矿详细地质勘探报告》,累计探明储量4.75亿吨,其中保有储量7743.8万吨。1982年12月省地质局通过审查。1987年2月,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储量铁矿3.42亿吨。
罗河铁矿床有矿体(层数)8个,其中1、2号为主矿体。1号矿床规模最大,矿体长轴沿北东——南西方向延伸,矿体平均长2135米,宽155~1372米,厚21~78.9米,埋深434~778米;铁矿储量3.96亿吨,占总储量的78.21%。2号矿床矿体长1283米,宽1085米,厚约24米,埋深561~846米,向南西方向倾伏,铁矿储量占总储量的20%。铁矿床为火山型热液类型,金属矿物以含钒磁铁矿为主,品位35.82%,伴有银铜等稀有金属;脉石矿物有硬石膏、磷灰石、碳酸盐矿物等。共生伴生矿物有:钒矿89.75万吨,硫铁矿2285.6万吨(另硫铁矿床储量3021.1万吨),石膏矿4119吨。冶金部及有关部门已作出技术经济论证,确认可建成年产400万吨规模的铁矿。1978年10月30日,马钢决定成立罗河铁矿办事处。1983年4月,在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协助下,马钢矿山公司完成罗河矿区建设的调查报告。至1987年,办事处已完成矿山最终地质勘探报告的审批、工业投标的计算、选矿采样和试验等开矿前期的准备工作。
二、高村铁矿高村铁矿位于马鞍山杜塘乡境内,属南山铁矿区,西距宁芜铁路13公里。1974年3月,省地质局三二二队最先提交高村铁矿的勘探报告,由省地质局组织审查通过,批准储量为2.18亿吨,表外矿1.27亿吨。高村矿体长100~1080米,宽100~900米,厚数米至700米不等,延伸400~700米,埋深40~140米。矿床为岩浆晚期热液类型,金属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含铁品位24.24%,并有少量赤铁矿、菱铁矿、硫化铁矿;脉石矿物有阳起石、高岭土、方解石等。马钢矿山公司成立后、设置了高村铁矿筹备组。1981年3月,马钢公司专门讨论了高村铁矿建设的准备工作。经国家计委批准,铁矿正在进行建设前期的准备工作。全部投资1.54亿元,由马钢公司自筹和贷款,一期工程计划达到年产200万吨铁矿能力。
三、和尚桥铁矿和尚桥铁矿位于马鞍山市佳山乡与当涂县银塘镇交界处,属南山矿区,西距宁芜铁路12公里。该矿由省地质局三二二队进行勘探,于1971年4月提交储量报告。1975年3月,八○八地质队提交和尚桥大尾山矿段地质勘探报告。1980年,安徽省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和尚桥铁矿储量为8643.97万吨。1985年,省地质局审查大尾山矿段储量506万吨(尚在详查阶段,暂不作为矿山开采设计依据)。和尚桥矿有矿体(层数)4个,其中以3号矿床为主,矿体长1400米,宽1300米,厚28米,埋深0~226米,储量占总量的84.41%。矿床为热液型,以磁铁矿为主,假象赤铁矿次之,含铁品位23.88%。主要伴生益组分钒,储量微少。脉石矿物有磷灰石、绿帘石、绢云母等。矿山业经详勘,可作为设计依据,已进行可行性研究,可建规模150万吨/年。
四、白象山铁矿白象山铁矿位于当涂县境内,属姑山矿区,西距宁芜铁路毛耳山站17公里。该矿床详细勘探地质报告由八○八地质队于1982年5月提交,1984年1月批准。累计探明储量1.45亿吨,其中可供设计储量A+B级2044万吨。矿体长500米,宽300米,平均厚50米,延伸600米,埋深负170~450米。矿床为接触交代——高温热液型,矿石以磁铁矿为主,少量赤铁矿,含铁品位39.43%。伴生钒(含五氧化二钒0.22%)31.90万吨,钴7383吨。脉石矿物有石英、高岭土、磷灰石、绿泥石等。矿区有青山河流经,常年有小汽轮通航,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给开采带来困难。该矿正作可行性研究,可建规模200万吨/年。
五、钟九铁矿钟九铁矿位于当涂县境内,属姑山矿区,西距宁芜铁路毛耳山站13公里。1974年12月,八○八地质队正式提交《安徽省当涂县钟九铁矿床地质勘探总结报告》、经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审查,铁矿石储量5612万吨,表外矿115万吨。矿体长1800米,宽960米,厚27米,延伸937米,埋深负22~665米。矿床为接触交代——高中温热液型,矿石以磁铁矿为主,少量赤铁矿,含铁品位33.93%。共生伴生矿产有铜,储量6.5吨。脉石矿物同白象山矿床。矿区处青山河岸,水文地质条件亦较复杂。该矿正进行可行性研究,采用竖井开采方法,可建规模40万吨/年。
附:船山石灰石矿
船山石灰石矿位于江苏镇江市境内,矿区含船山、少姑山、莉莉山3个矿段,江苏省矿产储量委员会1965年4月批准储量1.7亿吨,其中特级品位矿石占工业储量的80%以上,平均氧化钙含量54.95%。为解决马钢对石灰石的需求,国家计委批准了冶金部关于《船山石灰石矿设计任务书》,一期工程60万吨/年,二期要求达到120万吨/年,基建总投资2500万元。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承担总体设计。主要工程有采矿、破碎筛分、机修、供水、运输及民用设施等7项,采矿方法采用平峒溜井方案。1965年开始建设船山矿段。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直到1969年只完成全部工程量的50%。197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船山石灰石矿划属马钢公司。马钢公司迅即组织扩建改造工程会战,于同年8月至1972年1月完成一期工程,1972年二期工程竣工。共完成基建投资893.39万元,添置挖掘机、潜孔钻、推土机、载重汽车等主要设备32台,使该矿很快形成生产能力。1973年1月15日正式投产,年产矿石40~50万吨。1965~1972年,矿山建设累计投资1686.16万元,其中生产建设方面投资占88.7%。1973~1978年的6年中,采剥总量416.53万吨,开采石灰石275.55万吨(其中商品矿198.5万吨)。1978年7月,船山石灰石矿重新划归江苏镇江地区。
[马钢南山铁矿]
马鞍山钢铁公司南山铁矿位于市区东南的向山地区,内设主任工程师室、计划科、技术科、地测科、质量科等24个科室。生产和辅助车间有凹山采矿、东山采矿、选矿、运输、尾矿、酸水处理、炸药加工、机动、汽修、检修等11个车间、22个工段、366个班组,另有职工医院1所、职工子弟学校1所、集体企业4个。1987年,全矿在册职工总数6091人,其中工人5368人。全部职工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218人,中专及高中1435人,初中2436人、小学1992人。在工程技术人员中,工程师85人,助理工程师40人,技术员115人。管理人员264人,四级工以上(含四级)工人5075人。此外,矿办集体企业有职工2591人。全矿拥有生产设备总重量2.4万吨,其中采矿设备1.3万吨,选矿5901.5吨,机修1477.9吨,动力729.2吨,运输858.6吨,其他1220.5吨。全部生产过程均为机械化联合作业。主要专业设备有:①采矿设备共136台。主要有牙轮钻机7台、23万米/年(生产能力,下同),冲击式钻机2台、2万米/年,电动挖掘机23台、2760万吨/年,推土机17台,空压机10台。②选矿设备共116台。主要有破碎机10台、1700万吨/年,各类磨矿机24台、1200万吨/年,磁选机74台、1200万吨/年。③金属切削机床有138台,全年机械加工产品产量811.8吨(加工备件占75%)。④运输及动力设备。运输设备有铁道机车21台,铁道特种车辆2台,铁道装卸机械4台,汽车总数(含生活用)179台;动力机械总能力13万千瓦,全年用电量1.58亿千瓦时,其中生产用电占94.5%。
一、矿石储量1987年,南山矿区查明的矿点有15处,已开采利用的有南山、凹山、东山铁矿场。累计探明铁矿储量为2.25亿吨,其中保有储量1.43亿吨,以凹山矿体为大,储量占83.25%,南山矿体(层)2个,长300米,宽200米,厚28米,为露天开采矿。凹山矿体(层)18个,主要矿体长800米,宽500米,厚272米,露天开采剥离系数为1.19,回采率95.87%,开采成本7.72元/吨。东山矿体(层)8个,主要矿体力1号、5号矿,长400米,宽197~360米,厚70~150米,埋深负320米,露天开采剥离系数4.95,回采率97.04%,开采成本15.54元/吨。凹山、东山矿体均为高温热液型(与陆相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铁矿床),矿石类型为含钒磁铁矿、赤铁矿,共生伴生有钒、硫、磷、钼和钒、钛磁铁矿石;钒矿储量为32万吨,硫铁矿470.3万吨。矿石组平均含量为:铁29.83~36.62%,钒0.22~0.28%,磷0.57~0.87%,硫1.37~3.21%。
二、矿山建设南山铁矿拥有南山、凹山、东山采场、凹山选矿厂以及正在建设中的选磷厂。1954年11月,重工业部黑色金属设计院北京分院提出南山采场恢复工程第一期设计方案,设计能力为20万吨/年,投资299万元。由华东钢铁公司基建处施工。1955年6月竣工投产,同年12月,进行二期工程建设,设计30万吨/年。1978年地表矿采完,24年累计采矿771.5万吨。自1979年起,边缘矿由郊区杜塘乡办企业继续开采。凹山采场建设始于1956年,由冶金部黑色金属矿山设计院承担一期工程设计,规模50万吨/年,投资1000.95万元,其中土建部份占41.46%,设备占51.02%,安装等占7.52%,1958年4月投入生产。1959~1963年,鞍山黑色冶金矿山设计院、安徽省冶金厅以及马钢公司先后对凹山采场提出3次扩建方案,设计规模分别为300、400和500万吨/年。1963年,国家计委批准建设凹山选矿厂,设计能力为6个选别系列,年处理矿量370万吨。同年12月动工,并进行了相应的配套工程建设,包括凹山采场、准轨铁路运输线。1965年12月26日,凹山选矿厂建成投产,至此正式形成采、运、选联合生产线,实际完成总投资1.5亿元。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凹山采选建设投资收效甚微,未能达到设计要求,矿石年产量徘徊在300万吨左右。1974、1977年,全市两次组织“凹山500万吨会战”。为适应马钢的发展需要,从1979年开始,南山铁矿以凹山采选500万吨能力的配套建设为重点,将选厂扩建到10个系列,到1985年底,达到采选50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1987年,凹山实际开剥总量达到1313万吨,年采矿量586.8万吨,铁精矿产量184.2万吨。东山采场开始时由地方开采,1958年7月划归南山铁矿,年生产规模15万吨。1969年12月,冶金部批准扩建采选100万吨/年规模,由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设计,十七冶金建设公司施工。1970年12月动工,1973年底投产,总投资额2107万元(采矿1409万元,选矿698万元)。到1987年,实际采矿水平36.5万吨,选矿37.8万吨。为有效利用铁矿床伴生的磷资源,经省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1983年11月1日破土兴建凹山选磷厂。总投资3718.92万元,设计规模为磷精矿20万吨/年,硫精矿6万吨/年,由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设计,马钢矿山工程公司承建。到1987年底,主体工程全部完成。
1954~1987年,国家为建设南山铁矿投入的资金总额累计为3.3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66%,维持简单再生产资金(矿石提成)占34%,形成固走资产原值2.87亿元。34年中累计开采铁矿石8754.80万吨,生产铁精矿3159.10万吨,创造经济效益总值7.45亿元(按国拨当年不变价格),产出为投入的1.46倍。全矿现占地面积974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7.21万平方米,已具备采选600万吨生产能力,年工业总产值1.55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按产值)2.6万元。其终一产品为铁精矿,在全国同类矿山中单位成本最低(33~40元/吨),品位较优(64%以上),产量占马钢炼铁原料的80%,南山铁矿己成为马钢的重要原料基地,全国八大露天铁矿之一。
[马钢姑山铁矿]
马鞍山钢铁公司姑山铁矿位于市区南25公里,内设生产、技术、质量、计量、工程、地质测量等科室21个;生产和辅助车间11个,主要有:姑山采场、钟山采场、选矿、运输、机动车间和汽车队、第一、第二井巷工程队和疏干队;另有医院1所、职工学校1所和矿办集体企业江东企业公司第五综合厂。1987年,全矿在册职工总数3022人,其中工人2581人。全部职工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104人、中专及高中549人、初中1263人、小学及以下1106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有工程技术人员167人,占职工总数的5.5%;工人平均技术等级为6.7级。此外,矿办集体企业有职工890人。全矿拥有生产设备总重量7619吨,其中采矿1876吨,选矿1583吨,机修430吨,动力295吨,运输2727吨,其它708吨。全部生产过程均为机械化联合作业。主要专业设备有:①采矿设备共63台。主要有潜孔钻5台、11.2万米/年,挖掘机4台、400万吨/年,柴油铲5台、120万吨/年,载重汽车33辆、载重能力660吨,蒸气机车2台、自重191吨,铁道车辆65辆、载重4150吨,推土机5台、840千瓦,空压机5台,卷扬机2台。②选矿设备共20台。主要有破碎机6台、4775万吨/年,磨矿机89立方米/6台、113万吨/年,洗矿机2台、150万吨/年,CS—1磁选机6台、60万吨/年。③金属切削机床64台,全年机械加工产品产量441.8吨,其中加工备件411.8吨,占93.20%。④动力设备。动力机械总能力4.16万千瓦,全年用电量3852.99万千瓦时,其中生产用电2958.93万千瓦时,占76.80%。
一、矿石储量姑山矿区铁矿资源密集分布,在10平方公里范围内,查明的矿点有9处,其中己利用的有姑山和钟山采场。截至1986年,姑山、钟山累计探明的铁矿储量为1.38亿吨,其中保有储量1.15亿吨,姑山储量占92.7%。姑山矿体2个,其中主体矿1个,长1100米,宽880米,延深300~480米,平均厚60米,埋深地表负210米。矿体上有青山河流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露天开采剥离系数200,回采率94.43%,开采成本10.53元/吨。钟山主矿体1个,长570米,延深400米,厚3~6.5米,埋深负150米,负50米以下坑采,回采率95%,开采成本27.50元/吨。矿床类型为接触交代——中温热液型,矿石以赤铁矿为主。组分平均含铁量43.59%、硫0.07%、磷0.51%、硅25.85%。伴生矿产有钒和磷,其中钒矿储量7852吨。
二、矿山建设1954年6月,姑山采场开始开采,年采矿6.83万吨。1972年4月,冶金部批准第一期建设规模为100万吨/年,由马鞍山钢铁设计院设计,设计依据的地质储量为1.28亿吨。十七冶金建设公司承担施工任务,征地283亩,基建投资2122.2万元,服务年限14年,采场硫砂采用潜水泵疏干法,剥岩总量486万吨(流砂89.5万吨),1977年基建竣工并投产。为配合一期工程建设,1973年8月,冶金部正式批准建设龙山选矿厂。设计规模3个系列,70万吨/年,全部工程分工艺生产以及辅助、热力、供电、电讯、给排水、尾矿、总图运输、行政设施共10个项目,采用跳——磁——浮工艺流程(现改造为加感应辊——螺旋溜槽——离心机流程),征地395亩,投资2555.82万元,1978年4月22日投产。1980年4月,扩建3个系列,使姑山铁矿最终形成采选100万吨/年的综合生产能力。钟山采场于1954年基建,1957年1月投产,露采年产能力25万吨,储量200.5万吨。至1984年,矿床负50米以上露采能力消失,转入坑下开采。至1986年底,完成开拓工程量4488.1米,投资689.85万元。钟山采场开采过程中,曾于1973年12月建成小选矿厂,处理原矿能力5万吨/年,因露矿采完,1983年停产。
姑山铁矿现已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采选联合矿山,主体设备拥有100万吨生产能力,规模仅次于南山铁矿,是马钢又一重要的矿石生产基地。1954~1987年,全矿累计完成采剥总量达4610.6万吨,开采铁矿石1435.17万吨,生产铁精矿314.8万吨,高炉富块矿819.6万吨。截至1987年,投资总额为1.19亿元,其中国家基建投资7802.87万元,占65.05%;提取的维持简单再生产资金4192.24万元,占34.95%。从1980年起,在没有国家投资,允许政策性亏损的情况下,服从马钢总体生产规划,坚持进行流砂攻关,累计创利润5493.4万元(按国拨价格),占投资总额的45.80%。至1987年,姑山铁矿拥有固定资产原值9721.68万元,年工业总产值(现价)2411万元,年实际采矿水平90.2万吨,全员劳动生产率843吨矿。全矿占地总面积327.5万平方米,跨青山河两岸,生产线自姑山采场至毛耳山,纵长25公里。建筑总面积19.94万平方米,其中厂房建筑面积6.80万平方米。
[马钢桃冲铁矿]
马鞍山钢铁公司桃冲铁矿位于安徽繁昌县以西荻港地区,内设生产、质量、地测、工程、劳资、财务、安全、供应、机动、教育、行政和集体等19个科室;下辖1个汽车队、1所医院、1所矿校。生产及辅助车间有采矿、选矿、掘进、机修、运输等6个,共159个生产班组。另有矿办集体企业江东羽绒厂。1987年,全矿在册职工总数1783人,其中工人1539人,四级工(不含四级)、以上工人887人;专业技术人员169人;全部职工文化程度,大专以上60人、中专及高中364人、初中及以下1359人。此外,矿办集体企业有职工346人。全矿拥有生产设备总重量2930.18吨,其中采掘391.85吨,选矿1008.40吨,机修157.81吨,动力88.82吨,运输980.40吨,其他302.90吨。全部采掘过程均为机械化联合作业。主要设备有:①采掘设备共52台。主要有凿岩台车7台,装运机23台、115万吨/年,卷扬机2台、330千瓦,空压机6台、200立方米/分,主通风机4台、200千瓦,电动车7辆、自重58吨,内燃机车3辆、自重114吨,铁道车辆93辆、载重1395吨。②选矿设备共17台。主要有破碎系统设备3台、648万吨/年,磨矿机5台、57.6万吨/年,磁选机9台、138万吨/年。③金属切削机床总计40台,全年机械加工产品产量54.33吨,均为矿山加工备件。④动力设备。动力机械总能力1.2万千瓦。全年用电量2226.19万千瓦时,其中生产用电1899.64万千瓦时,占85.33%。
一、矿石储量桃冲矿区己利用的铁矿床主要有长龙山和圆帽山两处。截至1984年,累计探明的铁矿储量为3371.90万吨,以长龙山矿体最大,储量3341.70万吨,占99%,其中保有储量2466.70万吨,占总储量的73.82%。长龙山矿体(层)5个、其中主要矿体1个,长950米,延深350至负200米,厚20~157米,埋深地表负600米。次要矿体长60~110米,延深50~120米,厚1~10米,埋深145~480米。长龙山90米标高以上由平巷和盲竖井开拓无底柱采矿,回采率75.53%,开采成本18.35元/吨。矿床类型为硅卡岩型(单独矿产),矿石为镜铁矿、磁铁矿(高炉自熔矿石);矿石组成平均含铁量44.21%,硫0.04%,磷0.01%,硅11.50%,钙15.86%。镜铁矿为制漆工业原料,品质优良,矿石与凹山高磷富矿搭配,可直接入炉冶炼。
二、矿山建设桃冲铁矿是在边设计、边基建、边开采的情况下逐步建设和发展起来的。1955年6月,按照重工业部黑色冶金设计院北京分院提出的设计,首先在长龙山250米、310米两个标高矿体露天采场进行基本建设。厂房建筑和设备安装工程(包括贮矿槽、变电所、卷扬及空压系统)由重工业部建筑局第六工程公司承建,矿自营工程队负责大斜坡运输道、250米及310米露天采场、坑道、东区下盘剥离、16米溜井和分水岭护坡、桃荻铁路、码头等修复工程。初步设计年采铁矿25万吨,投资660.23万元,1956年3月竣工,310米以上矿体先投入生产。同年5月,冶金部矿山设计院提出长龙山露采扩建方案,设计规模年采矿量60万吨。在开拓过程中,发现设计有较多失误,致使扩建工程报废,徒耗486万元,年采矿仅17.951万吨。1956年1月开采圆帽山,至1960年共采矿12.5万吨,后有零星开采(1984年露矿采完)。1958年,重点转向长龙山铁矿的开发。冶金部矿山设计院又提交该矿床250米水平以上坑内开采设计方案,年产规模25~30万吨铁矿。同年3月,正式转入坑内建设和开采;90米运输大巷、溜矿及人行盲竖井3项主体工程也同时开掘,当年采矿13.35万吨。为适应马钢冶炼需要,该矿随后进行了必要的配套工程建设。1959~1961年,破碎系统建成,坑内原矿全部经破碎、水洗、手选、筛分等工序加工成合格块矿。1963年,江边建成3座机械化装卸码头。1965年4月,开始兴建选矿厂、尾矿坝。1967年底,选矿单一重流程投产(1970年,选矿改为磁重选联合流程),产品由合格块矿一种增加为铁精矿、云母氧化铁矿等多品种。1975年6月和1979年2月,又先后建成选矿2、3系列。由于开采与施工建设交相进行,又多次变更设计,到60年代末,采掘比例严重失调。为此,于1970年,分别建立采矿和井下巷道开拓两个生产系统。1976年,马鞍山钢铁设计院以长远规划为依据,提出桃冲矿扩建采选50万吨/年的设计方案,设计概算总值775.50万元。1977年1月,马钢公司正式批准这一扩建方案并组织施工。扩建重点是技术改造和填平补齐,共有14个工程项目,采场有进风斜井联络巷道、平峒延长、回风主井斜井、通风平巷、西部分层沿脉巷道、下宽沿脉平巷等,巷道总长983米,工程量1万多立方米,新增装运设备12台。选矿有主厂房、洗矿室、碎矿、阶段选别、泵房、过滤、尾矿浓缩池等,新增设备90台。到1985年,分批陆续完成全部扩建工程。
桃冲铁矿是全国重点黑色冶金井下矿山之一。全矿占地面积110.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36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655.51万元,年工业总产值798.9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按井下总量)357吨/人·年。按现年产40万吨铁矿规模,保有年限34年。1954~1987年,累计投入的建设资金4923.76万元,其中国家基建投资2496.68万元,占50.70%;提取的维持简单再生产资金2427.08万元,占49.30%;同期累计完成采剥总量232万吨,开采铁矿石700.20万吨,生产铁精矿97.5万吨,合格高炉块矿168.90万吨。但因井下条件的限制,开采困难较大,加上矿体贮存情况的变化,长期未能达到设计产量,计划内政策性亏损累计达2262.67万元,年平均亏68.50万元,“六五”期间,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255万元,加强了采选配套能力,逐步改善了生产条件,经济效益开始好转。
[市黄梅山铁矿]
马鞍山市黄梅山铁矿位于市区南12公里,因其地有黄梅山而得名,是安徽省主要冶金矿山之一,马鞍山市骨干企业。矿区占地面积409.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4万平方米。1987年,全矿有职工1156人,其中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7.5%,四级以上技工占工人总数的52%;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584.71万元,净值978.69万元;设备总重量1094吨,装机容量4800千瓦,专用准轨铁路6.2公里,公路专用线7.2公里。
该矿矿体发现于民国元年,民国6~15年先后为私营宝兴铁矿公司、益华铁矿公司领属,后改为官商合办。抗日战争时期,矿山沦陷,遭到掠夺性开采。民国34年至1957年,闭矿停产。1958年在“大办钢铁”高潮中恢复开采,隶属于当涂县矿山办事处。矿石为单一高炉矿,大部售予芜湖钢铁厂,少部售予当涂钢铁厂。1962年,黄梅山矿由安徽省冶金工业厅接收,正式命名为“黄梅山铁矿”,企业规模有了很大发展,开采品种由过去的高炉矿调整为平炉矿,开采方式由露天转为凹陷露天。黄梅山矿由黄梅山、戚山、马山、丙子山4个矿体组成。采选设计规模为年产40万吨(实际只达15万吨)。采选生产能力为年产2.5万吨,生产平炉富矿、高炉富矿、高炉粉矿、铁精粉等产品,年产量8万吨左右,至1984年,富矿矿源已经枯竭。1985年,国家停止下达生产任务,由矿山自行组织回采闭坑工作。为充分利用贫矿资源,兴建了戚山贫矿采选工程。1980年建成投产,年产精矿粉5万吨。富矿采区闭坑后,黄梅山矿将马鞍山市九华山金矿作为接替,安徽省黄金公司于1984年批准开采。
[向山硫铁矿]
马鞍山向山硫铁矿是我国第一个采选联合的中型硫铁矿,为安徽省骨干企业,也是化工部重点化学矿山之一。矿部位于市区东南向山镇建业村,矿区南北长7公里,东西宽3公里,占地16.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7万平方米。至1986年底,全矿有职工343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72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885万元,净值1259万元,生产设备1531台(套),装机容量1.9万千瓦。
民国30年,日本中支调查联合会矿业分科会调查第16班,在霍里镇东南的向山发现埋藏“有相当巨量之硫磺矿”,经测算,负30米以下的矿库储量约150万吨;矿体分上下两部,东西长75~180米,南北宽80~180米,平均厚度25~30米,含硫20~45%。民国31年5月,马鞍山矿业所招募矿工破土凿井,开始采掘硫铁矿,矿产权全部由日人支配。开矿初期,建房屋72间,建筑总面积2657平方米;主要设备有:竖坑井2座,井深各27.4米,75匹马力空压机1台,30及50匹马力水泵各1台,50匹马力卷扬机2台,有单轨铁路3公里与南山相通;矿工约300人,月平均运矿量1650吨。迄至日本投降,共采掘硫铁矿3.5万吨,品位以38~42%居多。解放后,国家对该矿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投资。扩建后,井下采矿、装料运输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开采面积比解放前夕扩大了8倍;还兴建了一个年处理70万吨原矿的选矿场,对品位较低的矿石进行加工处理,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能力。1949~1952年,向山硫铁矿共生产含硫35~40%的硫铁矿37.78万吨,占同期全国硫铁矿产量的83.9%。1960年,年产矿石68.37万吨。至1986年,年产矿石近70万吨,年产含硫32%以上的硫精砂18~20万吨,副产品铁精矿3~4万吨;年工业总产值1328万元,净值274万元,每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折算标准煤9.28吨,全员劳动生产率4154元。1949~1986年,共采掘原矿1486万吨,上交利税7500多万元。
[马钢花山石灰石矿]
马鞍山钢铁公司花山石灰石矿位于安徽含山县境内的梅山北麓,内设生产供销、机动、安全等6个科室,下辖1所矿校和采破、运输、综合3个生产车间。1987年,全矿在册职工289人,其中工人179人,四级工以上(含四级)工人136人;专业技术人员14人;全部职工文化程度,大专以上9人,中专及高中80人。此外,矿办集体企业有职工29人。拥有生产设备总重量259.35吨,采运生产线为机械化作业。主要设备有:①采破设备共19台。主要有1立方米挖掘机1台,潜孔钻1台,推土机1台,破碎机2台、8.5~22立方米/时,汽车14台、载重能力138吨,皮带机7条。②金属切削机床总计4台,砂轮机及抛光机2台,锻压设备1台。③动力设备。动力机械总能力4648千瓦,年底用电设备器械总容量1530千瓦。全年用电量98万千瓦时,其中生产用电量占69%。
花山矿区包括大茨山、小茨山和小东山3个矿段,主要蕴藏粘土矿和石灰石矿。据三四二地质队于1966年10月提交的《安徽省含山县花山矿床地质勘探总结报告》所称,粘土矿储量为901.75万吨(1+2级),石灰石储量1.5亿吨,约占全省石灰石总储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工业储量6778万吨,95%为特级品。粘土矿有2层矿体,长约3000米,延深700~900米,矿体围岩为石灰岩。石灰石矿床长1400米,厚50~90米,延深标高负150米,地表出露标高130米,由3个矿层组成。化学成分除氧化钙外,还有镁、硫、磷、硅等,最高含钙量55.76%,最低54.88%,为优质石灰石矿,具有工业开发价值。
花山矿区的开发筹备工作始于1970年9月。1971年选择小采区进行试采。同年12月,冶金部决定按年产10万吨规模和相应的锻烧系统进行基本建设。1972年3月,马鞍山钢铁设计院完成花山粘土矿初步设计。1973年冶金部下达《马钢花山粘土矿初步设计审查纪要》。1975年4月,安徽省马钢建设指挥部将花山粘土矿建设列入当年度基建项目。设计采用中央式斜井开拓,后退式长壁陷落顶板法采矿,坑内运输用2.5吨蓄电池机车,0.75立方米侧翻斗车;井下分10个水平(基建到第3个水平),每个水平划分8个采区同时生产,用卷扬机将矿石提升至井口输往矿仓,经洗筛、分选成3级30~150毫米块状入竖窑锻烧,10~30毫米碎矿入回转窑。1976~1979年8月,共完成掘进858米(其中主井685.4米,副井172.6米)。试采的粘土矿,经洛阳耐火材料厂及马钢有关厂参加试验,制砖合格率低,使用中侵蚀性较大。1979年8月,冶金部为贯彻中央的调整方针,确定花山粘土矿为缓建项目。同年10月起,三班进行坑道维护抽水。1982年4月闭坑。缓建期间,马钢矿山公司投入16万元在该矿建成硫酸铝车间。1981~1984年,利用被作为废土排出的粘土粉矿,共生产和销售1147.35吨硫酸铝。1985年8月,马钢公司根据总体规划发展的需要,决定建设花山石灰石矿生产基地,将花山粘土矿改为花山石灰石矿。经过积极筹备,于1986年4月1日正式投入生产。至1987年,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年。依据工业储量和有关部门设计鉴定,远景规划石灰石100万吨/年,可采近百年。花山矿区从1970~1987年,投入的建设资金累计1197.33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582.95万元。全矿占地面积41.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其中工业建筑占53.93%。
[后备矿山]
一、罗河铁矿罗河矿区位于安徽省庐江县境内,北距县城27公里,东北至巢县86公里,枞(阳)庐(江)公路纵贯矿区。矿区以西4.5公里有罗昌河流经自荡湖入长江,全长37公里,可开发水路通向马鞍山。
1976年,安徽省地质局开始庐枞地区铁矿勘探,到1978年共施钻孔15万米,投资1400万元。1980年12月,三二七地质队提交《安徽省庐江罗河铁矿详细地质勘探报告》,累计探明储量4.75亿吨,其中保有储量7743.8万吨。1982年12月省地质局通过审查。1987年2月,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储量铁矿3.42亿吨。
罗河铁矿床有矿体(层数)8个,其中1、2号为主矿体。1号矿床规模最大,矿体长轴沿北东——南西方向延伸,矿体平均长2135米,宽155~1372米,厚21~78.9米,埋深434~778米;铁矿储量3.96亿吨,占总储量的78.21%。2号矿床矿体长1283米,宽1085米,厚约24米,埋深561~846米,向南西方向倾伏,铁矿储量占总储量的20%。铁矿床为火山型热液类型,金属矿物以含钒磁铁矿为主,品位35.82%,伴有银铜等稀有金属;脉石矿物有硬石膏、磷灰石、碳酸盐矿物等。共生伴生矿物有:钒矿89.75万吨,硫铁矿2285.6万吨(另硫铁矿床储量3021.1万吨),石膏矿4119吨。冶金部及有关部门已作出技术经济论证,确认可建成年产400万吨规模的铁矿。1978年10月30日,马钢决定成立罗河铁矿办事处。1983年4月,在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协助下,马钢矿山公司完成罗河矿区建设的调查报告。至1987年,办事处已完成矿山最终地质勘探报告的审批、工业投标的计算、选矿采样和试验等开矿前期的准备工作。
二、高村铁矿高村铁矿位于马鞍山杜塘乡境内,属南山铁矿区,西距宁芜铁路13公里。1974年3月,省地质局三二二队最先提交高村铁矿的勘探报告,由省地质局组织审查通过,批准储量为2.18亿吨,表外矿1.27亿吨。高村矿体长100~1080米,宽100~900米,厚数米至700米不等,延伸400~700米,埋深40~140米。矿床为岩浆晚期热液类型,金属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含铁品位24.24%,并有少量赤铁矿、菱铁矿、硫化铁矿;脉石矿物有阳起石、高岭土、方解石等。马钢矿山公司成立后、设置了高村铁矿筹备组。1981年3月,马钢公司专门讨论了高村铁矿建设的准备工作。经国家计委批准,铁矿正在进行建设前期的准备工作。全部投资1.54亿元,由马钢公司自筹和贷款,一期工程计划达到年产200万吨铁矿能力。
三、和尚桥铁矿和尚桥铁矿位于马鞍山市佳山乡与当涂县银塘镇交界处,属南山矿区,西距宁芜铁路12公里。该矿由省地质局三二二队进行勘探,于1971年4月提交储量报告。1975年3月,八○八地质队提交和尚桥大尾山矿段地质勘探报告。1980年,安徽省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和尚桥铁矿储量为8643.97万吨。1985年,省地质局审查大尾山矿段储量506万吨(尚在详查阶段,暂不作为矿山开采设计依据)。和尚桥矿有矿体(层数)4个,其中以3号矿床为主,矿体长1400米,宽1300米,厚28米,埋深0~226米,储量占总量的84.41%。矿床为热液型,以磁铁矿为主,假象赤铁矿次之,含铁品位23.88%。主要伴生益组分钒,储量微少。脉石矿物有磷灰石、绿帘石、绢云母等。矿山业经详勘,可作为设计依据,已进行可行性研究,可建规模150万吨/年。
四、白象山铁矿白象山铁矿位于当涂县境内,属姑山矿区,西距宁芜铁路毛耳山站17公里。该矿床详细勘探地质报告由八○八地质队于1982年5月提交,1984年1月批准。累计探明储量1.45亿吨,其中可供设计储量A+B级2044万吨。矿体长500米,宽300米,平均厚50米,延伸600米,埋深负170~450米。矿床为接触交代——高温热液型,矿石以磁铁矿为主,少量赤铁矿,含铁品位39.43%。伴生钒(含五氧化二钒0.22%)31.90万吨,钴7383吨。脉石矿物有石英、高岭土、磷灰石、绿泥石等。矿区有青山河流经,常年有小汽轮通航,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给开采带来困难。该矿正作可行性研究,可建规模200万吨/年。
五、钟九铁矿钟九铁矿位于当涂县境内,属姑山矿区,西距宁芜铁路毛耳山站13公里。1974年12月,八○八地质队正式提交《安徽省当涂县钟九铁矿床地质勘探总结报告》、经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审查,铁矿石储量5612万吨,表外矿115万吨。矿体长1800米,宽960米,厚27米,延伸937米,埋深负22~665米。矿床为接触交代——高中温热液型,矿石以磁铁矿为主,少量赤铁矿,含铁品位33.93%。共生伴生矿产有铜,储量6.5吨。脉石矿物同白象山矿床。矿区处青山河岸,水文地质条件亦较复杂。该矿正进行可行性研究,采用竖井开采方法,可建规模40万吨/年。
附:船山石灰石矿
船山石灰石矿位于江苏镇江市境内,矿区含船山、少姑山、莉莉山3个矿段,江苏省矿产储量委员会1965年4月批准储量1.7亿吨,其中特级品位矿石占工业储量的80%以上,平均氧化钙含量54.95%。为解决马钢对石灰石的需求,国家计委批准了冶金部关于《船山石灰石矿设计任务书》,一期工程60万吨/年,二期要求达到120万吨/年,基建总投资2500万元。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承担总体设计。主要工程有采矿、破碎筛分、机修、供水、运输及民用设施等7项,采矿方法采用平峒溜井方案。1965年开始建设船山矿段。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直到1969年只完成全部工程量的50%。197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船山石灰石矿划属马钢公司。马钢公司迅即组织扩建改造工程会战,于同年8月至1972年1月完成一期工程,1972年二期工程竣工。共完成基建投资893.39万元,添置挖掘机、潜孔钻、推土机、载重汽车等主要设备32台,使该矿很快形成生产能力。1973年1月15日正式投产,年产矿石40~50万吨。1965~1972年,矿山建设累计投资1686.16万元,其中生产建设方面投资占88.7%。1973~1978年的6年中,采剥总量416.53万吨,开采石灰石275.55万吨(其中商品矿198.5万吨)。1978年7月,船山石灰石矿重新划归江苏镇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