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概述
马鞍山建筑施工行业,是全市优势行业之一,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建筑施工队伍。这支队伍以冶金部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马钢建设公司、马钢矿山工程公司、市第一建筑安装公司等全民企业为骨干,以市第二建筑安装公司、花山、雨山、金家庄区建筑安装公司等集体企业为辅助,以向山区各乡镇建筑安装公司等企业为补充,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既能承担一般的工业和民用建筑的施工与维修,又能承担大中型具有现代化工艺水平的矿山、工业建筑工程和高层、群体结构复杂的民用建筑的施工、装潢。这支建筑施工队伍为马鞍山的城市建设、钢铁工业的生产发展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施工项目,为全省、全国以及国外用户营造了大批重要建筑工程。这些工程以工期短、质量好、造价低取得良好的社会信誉。
建国前,马鞍山地区除了矿山有一支人数很少的土建队外,没有其它专业建筑施工队。住宅、店铺等修造,全靠个体泥瓦匠。建国初,随着钢铁生产的恢复发展,以承担矿山、冶金工业建筑施工为主的建筑队,迅速组建并壮大起来。1950年6月,华东工业部马鞍山矿务局成立,下设土建股,有职工200余人,负责矿山的基建与维修。1953年,马鞍山铁厂基建科组建土建队,有职工300余人。同年10月,铁厂行政科组建瓦木维修组,负责铁厂房屋修缮工作。到1955年初,铁厂基建科土建队扩编为铁厂土建工程队,职工增加到400余人。1956年,华东工程处与铁厂土建工程队合并,成立马鞍山铁厂基建处自营工程队,进行自营工程施工。工程队有职工1455人,这是马鞍山第一支初具规模的专业建筑施工队伍。建市以后,城市建设和钢铁生产同步发展,工业、民用建筑施工队伍不断扩大。1957年,从东北、山东、河南等地调进一批建筑工人,在马鞍山组建冶金部第四冶金建筑总公司第六工程公司。不久,六公司改属冶金部第十冶金建设公司,时有职工4000余名。同年底,六公司与马鞍山铁厂合并,六公司下属的施工单位与铁厂自营工程队合编为马鞍山铁厂下属的5个工地和1个安装工程队,共有职工5000余人。同年,直接为城市建设服务的市建筑工程队建立。为加快马鞍山铁厂建设步伐,1957年,从武汉、抚顺、丰台、哈尔滨等地调进施工人员组成冶金机械安装总公司第九公司马鞍山工程处,有职工580余人。1958年8月,马鞍山钢铁公司成立,原马鞍山铁厂所属的施工单位与从外地调进的建筑单位统一划入马钢公司,分别并入马钢机械装卸工程处、动力处、第一工程处、第二工程处、第三工程处,建筑施工队伍达2万余人。同年,市建筑工程队扩编为市建筑工程公司。此外,全市还有金家庄、向山、采石3个区建筑队和慈湖建筑农具社等一批由民间木工泥瓦匠组成的集体性质的建筑施工单位。1960年底,马鞍山建筑施工队伍进行缩编,马钢所属建筑施工单位在精减大批职工以后,于1962年改编为马钢建筑公司,有职工6000余名。同年,市建筑工程公司也缩编为市建筑工程队,职工由2300余人精简到690人。1963年,国民经济进入恢复发展阶段,全市建筑施工队伍又逐步壮大起来。同年5月,马钢建筑公司与马钢公司分开,组建冶金部马鞍山冶金建设公司,直属冶金部领导。1964年11月,该公司又改名为冶金部第十冶金建设公司。之后,这个公司几经调整,于1965年6月定名冶金部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至此,这支常驻马鞍山专门为马钢及全国各冶金生产单位建设施工的建筑大军,开始稳定并日益发展壮大起来。从1963年起,直接为城市建设服务的建筑施工队伍也迅速壮大。市建筑工程队先后改为市建筑工程公司、安徽省建筑安装公司马鞍山工程公司,另有由集体性质的施工队组合而成的市房产修建公司6个施工队。这两支市属建筑施工队伍稳定发展,弥补了全市民用建筑施工力量不足的缺陷,对马鞍山城市建设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头两年,建筑施工生产受到严重影响。1966年,十七冶、市建支队(由省建安公司马鞍山工程公司改名)完成建筑施工面积10.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59万平方米,建安工作量2466.26万元。到1967年,分别下降到5.41万平方米、1.67万平方米、815.27万元。从1969年开始,全市建筑工人排除干扰,坚守生产岗位,使建筑施工生产情况逐渐恢复正常。到1971年,十七冶、市建支队全年完成的建筑施工面积上升到24.92万平方米,是1967年的4.6倍;完成竣工面积13.42万平方米,是1967年的8倍;完成建安工作量3658.35万元,是1967年的4.5倍。“文化大革命”10年中,十七冶建设公司体制几次改变、最后并入马钢公司。10年中,该公司承担了马钢、陕西、山东、江苏等地一大批重要工程施工任务,完成单项工程78项,建安工作量3.04亿元。在此期间,市政建设施工的骨干企业——市第一、第二建筑安装公司相继成立,分别完成了市革命委员会办公楼、市展览馆、图书馆、火车站等重要工程的施工任务,市郊各公社修建队也有较大发展,纷纷进城承接施工任务,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马鞍山建筑施工行业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1月,并入马钢公司的十七冶建设公司恢复独立建制,实行自主经营。1980年8月,马钢民用建筑公司成立。1982年5月,马钢矿山工程公司成立。1983年5月,驻马鞍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二支队的4000余名官兵就地转业,改编为马钢建设公司,成为马鞍山建筑施工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马钢民建公司、矿山工程公司、建设公司这3个专业施工单位的组建,不仅大大加强了马钢自身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的能力,而且完备了全市建筑行业的生产功能。1982年8月到10月,十七冶公司先后在蚌埠卷烟厂、宁国水泥厂、船山石灰石矿等工地试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办法,揭开全市建筑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接着,市建一公司、二公司等相继推行了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办法。1985年后,十七冶、市建一、二公司等施工单位又推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全市建筑施工行业人员不断增加,施工能力显著提高。到1986年底,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共有职工46726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亿元、净值1.5亿元,主要设备3181台、机械总功率3.53万千瓦;全年完成施工面积127.0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5.67万平方米;全年施工产值达2.86亿元,总产值3.2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按施工产值计算为6363元,按总产值计算为7736元;全年施工工程质量优良品率达48%,有27个工程获全优工程称号。1980~1986年,马鞍山建筑施工企业总共完成施工项目1021个,建筑总面积252.41万平方米,占总施工面积的44.5%。1987年,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含当涂县)共完成建安工作量3.38亿元,实现利润1486.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8688元。全年竣工工程567项,竣工率为45%,建筑面积达56.03万平方米。在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历年来完成的工程项目中,除了有位于马鞍山境内的南山矿、姑山矿等选矿厂扩建、马钢初轧厂850工程、三钢厂连铸车间工程、三铁厂改建、高速线材厂新建以及市住宅统建工程、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16层住宅楼、市二十二中新建等大型工程项目之外,还有安徽宁国水泥厂工程、黄山客运索道工程以及上海、镇江、常州、厦门、本溪、酒泉、唐山等全国13个省市和省内8个地市的重要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这些项目中,有1个获得部、省全优工程质量金奖,27个获银质奖。此外,由十七冶承建的科威特HP大楼,于1986年4月圆满竣工,在国际上获得很高评价。
建国前,马鞍山地区除了矿山有一支人数很少的土建队外,没有其它专业建筑施工队。住宅、店铺等修造,全靠个体泥瓦匠。建国初,随着钢铁生产的恢复发展,以承担矿山、冶金工业建筑施工为主的建筑队,迅速组建并壮大起来。1950年6月,华东工业部马鞍山矿务局成立,下设土建股,有职工200余人,负责矿山的基建与维修。1953年,马鞍山铁厂基建科组建土建队,有职工300余人。同年10月,铁厂行政科组建瓦木维修组,负责铁厂房屋修缮工作。到1955年初,铁厂基建科土建队扩编为铁厂土建工程队,职工增加到400余人。1956年,华东工程处与铁厂土建工程队合并,成立马鞍山铁厂基建处自营工程队,进行自营工程施工。工程队有职工1455人,这是马鞍山第一支初具规模的专业建筑施工队伍。建市以后,城市建设和钢铁生产同步发展,工业、民用建筑施工队伍不断扩大。1957年,从东北、山东、河南等地调进一批建筑工人,在马鞍山组建冶金部第四冶金建筑总公司第六工程公司。不久,六公司改属冶金部第十冶金建设公司,时有职工4000余名。同年底,六公司与马鞍山铁厂合并,六公司下属的施工单位与铁厂自营工程队合编为马鞍山铁厂下属的5个工地和1个安装工程队,共有职工5000余人。同年,直接为城市建设服务的市建筑工程队建立。为加快马鞍山铁厂建设步伐,1957年,从武汉、抚顺、丰台、哈尔滨等地调进施工人员组成冶金机械安装总公司第九公司马鞍山工程处,有职工580余人。1958年8月,马鞍山钢铁公司成立,原马鞍山铁厂所属的施工单位与从外地调进的建筑单位统一划入马钢公司,分别并入马钢机械装卸工程处、动力处、第一工程处、第二工程处、第三工程处,建筑施工队伍达2万余人。同年,市建筑工程队扩编为市建筑工程公司。此外,全市还有金家庄、向山、采石3个区建筑队和慈湖建筑农具社等一批由民间木工泥瓦匠组成的集体性质的建筑施工单位。1960年底,马鞍山建筑施工队伍进行缩编,马钢所属建筑施工单位在精减大批职工以后,于1962年改编为马钢建筑公司,有职工6000余名。同年,市建筑工程公司也缩编为市建筑工程队,职工由2300余人精简到690人。1963年,国民经济进入恢复发展阶段,全市建筑施工队伍又逐步壮大起来。同年5月,马钢建筑公司与马钢公司分开,组建冶金部马鞍山冶金建设公司,直属冶金部领导。1964年11月,该公司又改名为冶金部第十冶金建设公司。之后,这个公司几经调整,于1965年6月定名冶金部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至此,这支常驻马鞍山专门为马钢及全国各冶金生产单位建设施工的建筑大军,开始稳定并日益发展壮大起来。从1963年起,直接为城市建设服务的建筑施工队伍也迅速壮大。市建筑工程队先后改为市建筑工程公司、安徽省建筑安装公司马鞍山工程公司,另有由集体性质的施工队组合而成的市房产修建公司6个施工队。这两支市属建筑施工队伍稳定发展,弥补了全市民用建筑施工力量不足的缺陷,对马鞍山城市建设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头两年,建筑施工生产受到严重影响。1966年,十七冶、市建支队(由省建安公司马鞍山工程公司改名)完成建筑施工面积10.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59万平方米,建安工作量2466.26万元。到1967年,分别下降到5.41万平方米、1.67万平方米、815.27万元。从1969年开始,全市建筑工人排除干扰,坚守生产岗位,使建筑施工生产情况逐渐恢复正常。到1971年,十七冶、市建支队全年完成的建筑施工面积上升到24.92万平方米,是1967年的4.6倍;完成竣工面积13.42万平方米,是1967年的8倍;完成建安工作量3658.35万元,是1967年的4.5倍。“文化大革命”10年中,十七冶建设公司体制几次改变、最后并入马钢公司。10年中,该公司承担了马钢、陕西、山东、江苏等地一大批重要工程施工任务,完成单项工程78项,建安工作量3.04亿元。在此期间,市政建设施工的骨干企业——市第一、第二建筑安装公司相继成立,分别完成了市革命委员会办公楼、市展览馆、图书馆、火车站等重要工程的施工任务,市郊各公社修建队也有较大发展,纷纷进城承接施工任务,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马鞍山建筑施工行业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1月,并入马钢公司的十七冶建设公司恢复独立建制,实行自主经营。1980年8月,马钢民用建筑公司成立。1982年5月,马钢矿山工程公司成立。1983年5月,驻马鞍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二支队的4000余名官兵就地转业,改编为马钢建设公司,成为马鞍山建筑施工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马钢民建公司、矿山工程公司、建设公司这3个专业施工单位的组建,不仅大大加强了马钢自身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的能力,而且完备了全市建筑行业的生产功能。1982年8月到10月,十七冶公司先后在蚌埠卷烟厂、宁国水泥厂、船山石灰石矿等工地试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办法,揭开全市建筑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接着,市建一公司、二公司等相继推行了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办法。1985年后,十七冶、市建一、二公司等施工单位又推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全市建筑施工行业人员不断增加,施工能力显著提高。到1986年底,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共有职工46726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亿元、净值1.5亿元,主要设备3181台、机械总功率3.53万千瓦;全年完成施工面积127.0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5.67万平方米;全年施工产值达2.86亿元,总产值3.2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按施工产值计算为6363元,按总产值计算为7736元;全年施工工程质量优良品率达48%,有27个工程获全优工程称号。1980~1986年,马鞍山建筑施工企业总共完成施工项目1021个,建筑总面积252.41万平方米,占总施工面积的44.5%。1987年,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含当涂县)共完成建安工作量3.38亿元,实现利润1486.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8688元。全年竣工工程567项,竣工率为45%,建筑面积达56.03万平方米。在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历年来完成的工程项目中,除了有位于马鞍山境内的南山矿、姑山矿等选矿厂扩建、马钢初轧厂850工程、三钢厂连铸车间工程、三铁厂改建、高速线材厂新建以及市住宅统建工程、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16层住宅楼、市二十二中新建等大型工程项目之外,还有安徽宁国水泥厂工程、黄山客运索道工程以及上海、镇江、常州、厦门、本溪、酒泉、唐山等全国13个省市和省内8个地市的重要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这些项目中,有1个获得部、省全优工程质量金奖,27个获银质奖。此外,由十七冶承建的科威特HP大楼,于1986年4月圆满竣工,在国际上获得很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