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马鞍山遭受特大旱灾,郊区共有10.17万亩农田受灾,尤其濮塘、杜塘、霍里等公社的山区,旱情严重,人、畜缺水,秋种难以进行。一些受灾严重的社队,开始学习外地经验,将农田借给农民种植小麦、油菜,规定自种、自管、自受益。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秋种任务按时按质完成,第二年夏收作物也获得好收成。这是马鞍山地区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一次尝试。此后,市郊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开始试行各种形式的联产计酬承包责任制。1980年,郊区各个生产队中,实行联系产量,包到作业组的有101个;实行定额管理,按件记酬的有83个;实行小段包工的有285个;实行按时记工分的有321个;实行底分活评的有8个。各种形式的承包管理责任制实行以后,生产明显发展。1982年,随着全国范围的农村联产计酬承包责任制的全面铺开,马鞍山郊区逐步把粮食生产承包到农户。1983年,又在新改菜地和田多劳力少的生产队实行蔬菜生产承包到户。到1984年,市郊农村各行各业普遍实行了联产计酬承包责任制。在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1983年,郊区进行了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撤销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将人民公社改为乡,各乡下设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以取代原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组织形式。全郊区共设置8个乡政府、71个村民委员会、760个村民小组。这三级机构不再包办生产、管理和分配,农民得到了生产、经营、分配的自主权,进一步促进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顺利推行。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加快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步伐。市郊从80年代起,耕地面积虽逐年减少,但产量、产值却逐年增加。1980年,粮食作物总产量6757.74万斤,到1985年增加到8201万斤,5年时间增加1443.26万斤。1985年,农业总产值达3030万元,与1980年相比增长12.60%。与此同时,乡镇企业也得到很大发展。1983年,郊区乡镇、村办两级企业由1978年的112个增加到273个,企业职工由8000余人增加到2.2万余人,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44%。到198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23亿元(不含个体户),第一次突破亿元大关,与1980年相比翻了两番半。5年中年平均递增41.6%。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为农村种植、养殖等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工养农”、“以工养菜”、“以工养副”成为现实。几年中,郊区从乡镇企业纯利润中拿出140万元用于蔬菜生产,拿出220万元用于智力开发和计划生育投资。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民迅速富裕起来。1987年,郊区农民人均收入609元;已有90%以上的农户翻建新瓦房,人均住房面积达20平方米左右;购买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电冰箱等高档商品的农户越来越多。(附表15—1)
附表15—11956~1987年马鞍山市乡镇(公社)基本情况统计表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加快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步伐。市郊从80年代起,耕地面积虽逐年减少,但产量、产值却逐年增加。1980年,粮食作物总产量6757.74万斤,到1985年增加到8201万斤,5年时间增加1443.26万斤。1985年,农业总产值达3030万元,与1980年相比增长12.60%。与此同时,乡镇企业也得到很大发展。1983年,郊区乡镇、村办两级企业由1978年的112个增加到273个,企业职工由8000余人增加到2.2万余人,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44%。到198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23亿元(不含个体户),第一次突破亿元大关,与1980年相比翻了两番半。5年中年平均递增41.6%。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为农村种植、养殖等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工养农”、“以工养菜”、“以工养副”成为现实。几年中,郊区从乡镇企业纯利润中拿出140万元用于蔬菜生产,拿出220万元用于智力开发和计划生育投资。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民迅速富裕起来。1987年,郊区农民人均收入609元;已有90%以上的农户翻建新瓦房,人均住房面积达20平方米左右;购买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电冰箱等高档商品的农户越来越多。(附表15—1)
附表15—11956~1987年马鞍山市乡镇(公社)基本情况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