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马鞍山市郊区土地资源丰富,适宜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到1985年底,土地总面积为234.31平方公里、35.1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为62.2平方公里、9.3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6.6%;水面19.2平方公里、2.8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19%;山场61.7平方公里、9.2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6.3%。此外工矿用地、建设用地、交通用地等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8.8%;村落约占土地总面积的20.1%。
[耕地]
1951年,马鞍山区域内共有耕地22万余亩,其中水田16.41万亩,旱地5.28万亩。随着荒地的开垦利用,耕地不断增加,到1955年,区域内的耕地增加到24.86万亩,其中水田17.56万亩,旱地5.58万亩。马鞍山建市之初,原当涂县辖的慈湖区、采石区和霍里区的一部分划属马鞍山,市郊共有耕地5.04万亩,其中水田3.78万亩,旱地1.25万亩。1958年,又从当涂县划进耕地8.47万亩,其中水田7.58万亩,旱地7189亩,菜地1757亩。除去非农业占地外,当年净增耕地7100亩,年末实有耕地12.14万亩。“大跃进”运动开始后,马鞍山新办企业增多,征用大量耕地。1959年,减少耕地2.22万亩。1960年,又减少1.47万亩,年末实有耕地只有8.45万亩。1961年,小黄洲由和县划归马鞍山,耕地增加到10.66万亩。1961~1963年,马鞍山一些企业纷纷关闭,企业征用的土地又重新开垦利用。3年之中,每年增加耕地4000亩左右。1964年,国民经济情况好转,马鞍山城市建设速度加快,耕地又被大量征用。一年中,城市建设征用耕地1082亩。到1965年;市郊耕地减少到10.84万亩。1967~1972年,耕地总面积维持在10.7万亩左右。1972年以后,耕地又开始逐年减少。1985年,国家基建占地860亩,退耕造林248亩,全年减少耕地1108亩,年末实有耕地9.38万亩,与1958年相比,减少2.79万亩。
市郊耕地不断减少,而人口却逐年增加。1985年与1978年相比,耕地减少8.1%,人口却增加2.45%。1987年,市郊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87亩,低于全国农村人均占地的平均数。在人多地少状况趋于严重的同时,市郊土地利用率也在下降。1978年,复种指数为216%。到1987年,下降到180.37%,低于江南各省200%的平均水平。1987年,市郊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6.45万亩,其中粮食、大豆播种面积为11.71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2.3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为1.11万亩,瓜类、绿肥等其它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32万亩;粮食、经济作物、蔬菜的种植面积比值为5.07∶1∶0.46,总的结构是粮食种植面积多,经济作物与蔬菜的种植面积偏少。
附表15—21957~1987年马鞍山市郊区耕地情况一览表单位:亩

[山林]
马鞍山市郊区山场广阔,土质优良,适于各种林木生长。1957年,效区有山林5700亩,荒山3.54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2.7%。经过20年植树造林,到1978年,全区山林总面积增加到6.2万亩,森林覆盖率上升到17.4%。尤其1979年后,林业推行生产责任制,采取了“以林养林”、“以副养林”、“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措施,林业有了很大发展。到1982年,全郊区9.26万亩山场中已有林业用地8.88万亩,其中有林山地6.74万亩,占林业用地的75.87%;无林山地2.1万亩,占林业用地的23.61%;森林覆盖率为18.6%。至1985年底,郊区林业用地保持8.88万亩,但其中有林面积增加到7.58万亩,占林业用地的85.38%;无林山地减少到1.26万亩,占林业用地的14.19%;森林覆盖率上升到21.3%。在山林中,用材林6.28万亩,防护林1055亩,特用林2456亩,竹林6313亩,经济林3149亩。与1982年相比,用材林增加8633亩,特用林增加1439亩,竹林增加536亩,经济林减少2089亩。
[水面]
马鞍山市郊水资源丰富,水面以河流、湖塘为主。1982年,郊区水面总面积有2.87万亩,其中被工业污染水面5910亩,易旱水面2665亩,可利用水面2万余亩。在湖塘中,佳山公社的阳湖塘,积水面积610亩;濮塘公社的东方红水库,积水面积350亩;加上慈湖公社的湖泊塘,均为淡水养殖成鱼的较好水域。河流水面除长江马鞍山段外,有慈湖河、采石河、锁溪河、江宁河东、西支流。其中慈湖河、采石河、锁溪河污染严重,只能用于排水。到1987年,市郊养殖水面1.2万亩。养殖水面中国营养殖场有750亩,家庭承包水面2452亩。
上一篇:第二节 土壤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