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长江捕捞]
马鞍山滨临长江,长江捕捞历史悠久。建国前,渔民单船只网,捕鱼量很少。1955年,慈湖、小黄洲、采石镇等地渔民纷纷组织渔业生产互助组,开始依靠集体力量,从事长江捕捞。1956年,又将互助组联合起来,成立了采石团结渔业生产合作社,全社共有渔民118户、495人,渔船173条。从1957年起,年捕成鱼15万公斤左右,品种有鱼、鲥鱼、鳗鱼、螃蟹和杂花鱼。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渔业社改为渔业捕捞队,渔船减少到98条,其中:机动船18艘、总吨位185吨、总马力181匹,非机动船75条,主要用于水上运输;从事捕捞的渔船仅5条,参加捕捞的劳动力16人,占总劳力的3.2%,每年捕鱼量在5万公斤左右。
由于沿江一带围湖造田,加上工业污染日益严重,成鱼捕捞量逐年下降。1985年,捕捞队成鱼产量仅1万公斤,只有1957年捕捞量的1/15。季节性名贵鱼产量也明显下降,1967年,捕捞队捕捞鲥鱼1万公斤,1974年上升到3.5万公斤,而到1985年,只捕到300公斤。螃蟹产量,1980年创历史最高纪录3.15万公斤,到1985年,锐减至2500公斤。在长江捕捞产量下降的同时,采石渔业捕捞队人口却逐年增加。为解决渔业生产劳动力过剩问题,1970年,该队进行了连家渔船改造工作。1971年,渔民迁至陆上建房定居,生产转向,由长江捕捞为主转为内塘淡水养殖和兴办工厂企业为主。至1984年,全队516个劳动力只有28人仍从事渔业生产,其它劳动力均投入到队办的橡胶厂、蓄电池厂、涂料厂、造船厂、建材厂、水上运输队等企业中。1984年,全队工业总产值130万元,占生产总值的80.5%,而渔业生产产值仅1.6万元,占总产值的0.98%。
[内塘养殖]
建国前后,马鞍山地区沟塘、湖泊均属私有,塘鱼多为野生,农户无放养鱼苗习惯。1955年,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塘口收归集体所有,淡水成鱼养殖逐步推广。1978年后,渔业生产大力改观,内塘养殖成为主要生产项目。全市内塘养殖分为近郊圩区和远郊丘陵山区两种养殖类型。近郊圩区共有水面1万余亩,塘口2182个,分布于慈湖、雨山、冯桥、小黄洲和佳山等乡。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塘口收受城市生活污水,水质肥沃,适于淡水养殖。自1977年起,慈湖、雨山、佳山、冯桥相继办起水产养殖场。养殖场的主要任务是改造水面,扩大精养鱼塘,提高亩产量。1985年,4个乡已改造成精养鱼塘350亩,其中,慈湖乡综合养殖场有精养鱼塘130亩,亩产300公斤,比普养水面亩产增加11倍。市水产养殖场是内塘养殖的主要场所,该场以雨山湖为成鱼放养基地。雨山湖面积约千余亩,平均水深1米左右,水质肥沃,有机物质多。1979年后,市水产养殖场加强塘口水面管理,内塘成鱼捕捞量逐年递增,1985年产量达13.8万公斤,比1968年的3.65万公斤增加2.8倍。远郊丘陵山区的淡水养鱼分为山塘、沟坝放养与水库养鱼两类。山塘、沟坝水质清瘦,水源不足,多为粗放粗养。水库水域广阔,水源充足,放养量大,但产量不高。这两种养殖的经济效益,都比近郊圩区塘口养殖差。1979年后,远郊山塘、沟坝陆续承包给私人养殖,霍里分垄岘水库、濮塘大兴塘水库、东方红水库均属山谷型水库,原主要用于蓄水灌溉,为了充分利用水面发展养殖事业,近年来也分别承包给小组和个人经营。
除利用现有可养水面进行内塘养殖外,马鞍山还因地制宜把一些低洼农田改建成精养鱼塘专事放养。1985年下半年,慈湖乡昭明村下马圩的300多亩低洼农田,被开挖改建成22个精养鱼塘,每个塘口水面8亩,合计176亩;另开挖改建鱼种培育塘口10个,每个塘口水面1.5亩,合计15亩。1986年春,这些塘口均已放养鱼苗,主要放养花、白、青、草、鲤、鳊、鲫等鱼种,以达到“层水养鱼,轮捕轮放,提高产量”的目的。稻田养鱼也是马鞍山内塘养殖的一种形式,主要利用稻田水浅、夏季水温高、浮游生物少、底栖生物多、虫类丰富的特点,放养适应于特殊生态条件的鱼类,如草鱼、尼罗非、鲤鱼、鲫鱼、团头鲂等。
从1974年起,马鞍山开始人工放养螃蟹。每年春,从上海崇明县购进蟹苗,放入阳湖塘、湖泊塘、黄家塘、雨山湖、花圩子沟和分垄岘、大兴塘、东方红等水库。从1986年起,又开始进行人工饲养螃蟹。全郊区共有石块砌造围成的螃蟹防逃水面50.3亩,放养蟹苗480.5公斤。
[鱼苗生产]
马鞍山地区传统的鱼苗生产以长江张捕为主,渔民在每年清明到谷雨的20天内沿江张捕鱼苗,但捕获量甚少。也有少数专育鱼种农户,利用村前屋后的肥水塘混合育养花、白、青、草四大鱼种。因清杂不彻底,鱼种成活率只有10~20%。育成的鱼苗大部外销,自用量极少。农业合作化以后,内塘淡水养殖鱼量不断增加,长江张捕鱼苗和内塘育养鱼种成倍增长。1958年郊区人民公社成立后,慈湖、雨山、佳山、霍里、濮塘等地的鱼苗场合并为郊区鱼苗场,以靠近长江的和尚圩作为培育鱼苗的基地,将长江张捕的鱼苗放入内塘培育成各种不同规格的鱼种,供应市郊各处养殖成鱼,也将多余的鱼苗销往外地。长江张捕鱼苗以1960年为最多,达2320万尾。以后因长江水质污染,鱼苗捕捞量逐年下降,1970年有742万尾,1979年降至599万尾,到1985年,又降至150万尾。与此同时,鱼苗种类也有变化。种群由原来的花、白、鲢鱼为主变为青、草鱼为主。
1973年,市水产养殖场开始进行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以解决长江鱼苗张捕日益困难的问题,是年,人工繁殖鱼苗1.2亿尾,创历史最高纪录。之后,每年维持在2000万尾左右。1985年,人工繁殖鱼苗2100万尾。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