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铁路运输
[旅客运输]
民国24年(1935)5月,京芜线通车后,马鞍山站开始办理旅客和行包运输业务。当时马鞍山的客运量较少,旅客中多数是矿山工作人员,少数是贩运大米的农民和商人等。正式旅客列车不停靠马鞍山站,每天只有南京至芜湖的混合列车(货物列车中附挂客车)停靠。抗日战争期间,通行马鞍山站的旅客列车中有软座和卧铺车厢,主要供日本人享用,旅客成分也以日本人为多。民国37年,每日往返于南京、芜湖间的混合列车和普通客车各1对,停靠境内的采石、马鞍山、慈湖3站。另有过境特快列车1对,马鞍山境内各站均不停靠。1953年,每日办理南京至芜湖的混合列车2对,全年旅客发送量7.34万人次。马鞍山建市初,铁路客运量猛增,至1961年,仅马鞍山站(下同)全年旅客发送量即达97.53万人次。随后又逐年递减,至1966年,全年旅客发送量仅有30.44万人次。1967年以后,客运量虽有增加,但起伏较大。直到1978年,客运量才稳步上升。1980年,旅客发送量首次突破百万人次(含采石、慈湖两站)。1984年,运输业务范围继续扩大,旅客列车辐射面达安徽、江苏、福建、江西、上海四省一市。每日办理旅客列车8对。其中普通列车4对:南京——铜陵(2对)、南京——景德镇、南京——绩溪;旅客快车3对:南京——厦门、南京——南昌、上海——铜陵;特别旅客快车1对:南京——屯溪。全年旅客发送量116.78万人次,为历史最高纪录,其中马鞍山站105.07万人次,占90%左右。1985年以后,因铁路短途客票提价和汽车短途客运分流日增,旅客发送量连续下降。1987年,马鞍山直属站共完成旅客发送量88.57万人次,比1984年减少24%左右。(附表16—1)
附表16—1马鞍山火车站历年旅客发送量一览表单位:万人次
[货物运输]
马鞍山早期铁路货运,主要是为当地私营铁矿公司承运矿石,通过运矿铁路,将矿石由矿区运至江边码头装船,同时也把一些外购的器材、物资运往矿山。抗日战争时期,马鞍山站货运品类以供应日本占领军生活的零担货物为主,运输量很小。年货物发送量只有11吨,到达量仅44吨。民国32年(1943),马鞍山站至制铁所(今马钢第一炼铁厂)的准轨专用线建成通车,始有整车货物运输,主要为制铁所小高炉运送生铁、金属矿、硫铁矿和煤炭等原料。1953年,马鞍山站办理站内的整车和沿途零担业务,并派员分三班驻马鞍山铁厂,负责专用线货物装卸和货物运输。发送货物以生铁为主,到达货物以煤和焦炭为主。马鞍山铁厂专用线到发的货车,由车站机车进厂取送,装卸劳力由厂方和车站共同解决,车站驻铁厂专用线的包线司磅员负责办理车辆交换和装卸车作业。1958年,马鞍山人口激增,铁路货运量也达到高峰,马鞍山站成为宁芜线最繁忙的一个站,并开始整车零担货物的到发。站内到达的整车货物多为大米、食盐、柴油、水泥和木料等。厂矿专用线到达货物以煤、焦炭、矿建材料和机械设备等为主,外调以钢铁、水渣、硫铁矿为主,其中以钢铁最多。1978年以后,为适应货运增长的需要,马鞍山站陆续增加人员和设备,形成了综合性的铁路货运能力。业务范围有国内联运、国际联运、水路联运、军事运输四种。运输种类有零担货运和整车货运两种。货运作业区分站内作业区和厂矿专用铁道作业区。站内作业区主要为企事业单位和城市居民服务,办理各种货物的整车、零担到发作业。厂矿(主要是马钢)专用铁道作业区办理货物的整车运输,其装卸车作业由厂矿自理,货物车辆由车站办理交接及各种运输手续。1987年,马鞍山直属站货运设备有:货物线2股道,有效长度2746米;货物站台3个,面积2775平方米,堆货量518吨;仓库2座,面积2360平方米,堆货量400吨;货场面积3.49万平方米,堆货量7992吨;露天货场5个,面积7074平方米,堆货量7074吨。装卸设备有:门型吊、卸煤机、轮胎吊各1台,简易吊2台,电瓶叉车5辆,电瓶搬运车2辆。全年货物发送量340.29万吨,日均装车177.54辆,日均卸车213.06辆,货车作业停留时间19.58小时/次,货车正点率86.02%,车皮平均净载重52.51吨。装卸作业总量70.18万吨,其中车站自行装卸作业量39.91万吨,装卸劳动生产率月均594吨/人力。机械作业量39.79万吨,机械运用率22.1%,机械完好率99%。
附表16—2马鞍山火车站历年货物发送量一览表单位:万吨
[袋卸搬运]
马鞍山的火车装卸业务主要由马鞍山火车站、马钢公司机械化站和市装卸运输公司3家承担。截止1987年,有装卸职工599人,年装卸量1098.81万吨,其中马钢机械化站装卸量占总装卸量的70%左右。
一、马鞍山火车站货装车间1958年,马鞍山站装卸作业所成立,有装卸人员56名,多为镇江、门台子、临淮关等站调来的铁路职工。1959年,市劳动局从各地招收临时装卸工1050人,分3个装卸连,承担站内和马钢的货物装卸业务。同年6月,在市人委的统一领导下、车站和马钢运输处联合成立总调度室,对马鞍山地区的铁路货运实行统一调度指挥。9月,车站设立货运调度(二级调度),负责货运组织工作。在此期间,建成452平方米货物仓库及8×100米站台1座。还利用新铺设而未正式启用的站线7~8股道,做为临时货物线,进行装卸车作业。同年12月底,市人委决定各厂铁路专用线的装卸业务,均由各厂解决,车站不再负责装卸劳力,原有的装卸工分到各厂。1978年以后,为保证车皮的及时周转和适应货物装卸的需要,装卸和货运两个车间合并为货装车间。其中装卸工58人,分为7个作业组,负责到达普通零担货物的交付搬出和货物的装卸车作业。1980年以后,马鞍山火车站机械作业装卸量每年以11.34%的速度递增。至1987年,全年机械装卸量为39.79万吨,比1980年增加一倍。
二、马鞍山市装卸运输公司前身是市革命建设兵团装卸营,于1970年10月由市区各街道办事处的临工队合并组成,下辖6个火车装卸连,1个板车运输连,共有职工2300余人。年底,改由市交通局归口管理,更名为马鞍山市装卸营。1972年10月,原市搬运公司下属的搬运五连划归装卸营领导。此后,市装卸营先后改名为市装卸大队、市第二搬运公司,1984年10月改为市装卸运输公司,下辖的单位中有4个队,专门从事火车装卸,有装卸工369人,年装卸量263.3万吨,全员劳动生产率7135.8吨/人。
民国24年(1935)5月,京芜线通车后,马鞍山站开始办理旅客和行包运输业务。当时马鞍山的客运量较少,旅客中多数是矿山工作人员,少数是贩运大米的农民和商人等。正式旅客列车不停靠马鞍山站,每天只有南京至芜湖的混合列车(货物列车中附挂客车)停靠。抗日战争期间,通行马鞍山站的旅客列车中有软座和卧铺车厢,主要供日本人享用,旅客成分也以日本人为多。民国37年,每日往返于南京、芜湖间的混合列车和普通客车各1对,停靠境内的采石、马鞍山、慈湖3站。另有过境特快列车1对,马鞍山境内各站均不停靠。1953年,每日办理南京至芜湖的混合列车2对,全年旅客发送量7.34万人次。马鞍山建市初,铁路客运量猛增,至1961年,仅马鞍山站(下同)全年旅客发送量即达97.53万人次。随后又逐年递减,至1966年,全年旅客发送量仅有30.44万人次。1967年以后,客运量虽有增加,但起伏较大。直到1978年,客运量才稳步上升。1980年,旅客发送量首次突破百万人次(含采石、慈湖两站)。1984年,运输业务范围继续扩大,旅客列车辐射面达安徽、江苏、福建、江西、上海四省一市。每日办理旅客列车8对。其中普通列车4对:南京——铜陵(2对)、南京——景德镇、南京——绩溪;旅客快车3对:南京——厦门、南京——南昌、上海——铜陵;特别旅客快车1对:南京——屯溪。全年旅客发送量116.78万人次,为历史最高纪录,其中马鞍山站105.07万人次,占90%左右。1985年以后,因铁路短途客票提价和汽车短途客运分流日增,旅客发送量连续下降。1987年,马鞍山直属站共完成旅客发送量88.57万人次,比1984年减少24%左右。(附表16—1)
附表16—1马鞍山火车站历年旅客发送量一览表单位:万人次
[货物运输]
马鞍山早期铁路货运,主要是为当地私营铁矿公司承运矿石,通过运矿铁路,将矿石由矿区运至江边码头装船,同时也把一些外购的器材、物资运往矿山。抗日战争时期,马鞍山站货运品类以供应日本占领军生活的零担货物为主,运输量很小。年货物发送量只有11吨,到达量仅44吨。民国32年(1943),马鞍山站至制铁所(今马钢第一炼铁厂)的准轨专用线建成通车,始有整车货物运输,主要为制铁所小高炉运送生铁、金属矿、硫铁矿和煤炭等原料。1953年,马鞍山站办理站内的整车和沿途零担业务,并派员分三班驻马鞍山铁厂,负责专用线货物装卸和货物运输。发送货物以生铁为主,到达货物以煤和焦炭为主。马鞍山铁厂专用线到发的货车,由车站机车进厂取送,装卸劳力由厂方和车站共同解决,车站驻铁厂专用线的包线司磅员负责办理车辆交换和装卸车作业。1958年,马鞍山人口激增,铁路货运量也达到高峰,马鞍山站成为宁芜线最繁忙的一个站,并开始整车零担货物的到发。站内到达的整车货物多为大米、食盐、柴油、水泥和木料等。厂矿专用线到达货物以煤、焦炭、矿建材料和机械设备等为主,外调以钢铁、水渣、硫铁矿为主,其中以钢铁最多。1978年以后,为适应货运增长的需要,马鞍山站陆续增加人员和设备,形成了综合性的铁路货运能力。业务范围有国内联运、国际联运、水路联运、军事运输四种。运输种类有零担货运和整车货运两种。货运作业区分站内作业区和厂矿专用铁道作业区。站内作业区主要为企事业单位和城市居民服务,办理各种货物的整车、零担到发作业。厂矿(主要是马钢)专用铁道作业区办理货物的整车运输,其装卸车作业由厂矿自理,货物车辆由车站办理交接及各种运输手续。1987年,马鞍山直属站货运设备有:货物线2股道,有效长度2746米;货物站台3个,面积2775平方米,堆货量518吨;仓库2座,面积2360平方米,堆货量400吨;货场面积3.49万平方米,堆货量7992吨;露天货场5个,面积7074平方米,堆货量7074吨。装卸设备有:门型吊、卸煤机、轮胎吊各1台,简易吊2台,电瓶叉车5辆,电瓶搬运车2辆。全年货物发送量340.29万吨,日均装车177.54辆,日均卸车213.06辆,货车作业停留时间19.58小时/次,货车正点率86.02%,车皮平均净载重52.51吨。装卸作业总量70.18万吨,其中车站自行装卸作业量39.91万吨,装卸劳动生产率月均594吨/人力。机械作业量39.79万吨,机械运用率22.1%,机械完好率99%。
附表16—2马鞍山火车站历年货物发送量一览表单位:万吨
[袋卸搬运]
马鞍山的火车装卸业务主要由马鞍山火车站、马钢公司机械化站和市装卸运输公司3家承担。截止1987年,有装卸职工599人,年装卸量1098.81万吨,其中马钢机械化站装卸量占总装卸量的70%左右。
一、马鞍山火车站货装车间1958年,马鞍山站装卸作业所成立,有装卸人员56名,多为镇江、门台子、临淮关等站调来的铁路职工。1959年,市劳动局从各地招收临时装卸工1050人,分3个装卸连,承担站内和马钢的货物装卸业务。同年6月,在市人委的统一领导下、车站和马钢运输处联合成立总调度室,对马鞍山地区的铁路货运实行统一调度指挥。9月,车站设立货运调度(二级调度),负责货运组织工作。在此期间,建成452平方米货物仓库及8×100米站台1座。还利用新铺设而未正式启用的站线7~8股道,做为临时货物线,进行装卸车作业。同年12月底,市人委决定各厂铁路专用线的装卸业务,均由各厂解决,车站不再负责装卸劳力,原有的装卸工分到各厂。1978年以后,为保证车皮的及时周转和适应货物装卸的需要,装卸和货运两个车间合并为货装车间。其中装卸工58人,分为7个作业组,负责到达普通零担货物的交付搬出和货物的装卸车作业。1980年以后,马鞍山火车站机械作业装卸量每年以11.34%的速度递增。至1987年,全年机械装卸量为39.79万吨,比1980年增加一倍。
二、马鞍山市装卸运输公司前身是市革命建设兵团装卸营,于1970年10月由市区各街道办事处的临工队合并组成,下辖6个火车装卸连,1个板车运输连,共有职工2300余人。年底,改由市交通局归口管理,更名为马鞍山市装卸营。1972年10月,原市搬运公司下属的搬运五连划归装卸营领导。此后,市装卸营先后改名为市装卸大队、市第二搬运公司,1984年10月改为市装卸运输公司,下辖的单位中有4个队,专门从事火车装卸,有装卸工369人,年装卸量263.3万吨,全员劳动生产率7135.8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