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马鞍山商业多为私人经营,规模很小,大都集中在采石、慈湖等几个集镇上。到建国前夕,共有各类私营商业户400多家,从业人员千余人,经营棉布、百货、五洋、南什等商品,年商品零售额不足165万元。至1956年,商业贸易的发展仍然十分缓慢。马鞍山建市后,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工业建设大规模兴起,商业贸易始有较快发展。粮油、食品、副食、百货、文化用品、针纺织品、土产日杂等商品相继应市。1957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28万元。从建市到1977年的20多年间,商业贸易的发展,经过了极其艰难曲折的道路,与工业发展速度相比,商业贸易的发展相对迟缓。1978年,全市有商业饮食服务网点506个,从业人员5205人,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3亿元。这种落后状况极大地制约了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指引下,马鞍山市的经济实力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87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18.96亿元,比1978年翻了一番,人均国民收入2736元,比1978年增加1.34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616.9元,比1978年增加12.8倍(其中农民人均储蓄存款199.1元,比1978年增加50倍)。经济的发展,社会购买力的增强,极大地促进了商业贸易迅速发展。全市商贸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大力开拓流通渠道,减少环节,使货畅其流,物尽其用,充分发挥了商贸促进生产,引导消费,保障供给,繁荣市场的作用。1987年全市商业网点7456个,从业人员2.26万人,分别是1979年的14倍和1.8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36亿元,分别是1979年的2.7倍、1957年的31.8倍。对外贸易也有很大发展。1987年出口商品有粮油食品、土畜产品、纺织丝绸、轻工工艺品、机械化工、钢材及五金制品等6大类66个品种,出口商品收购额4710.29万元,与1983年相比,增长了1.6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6.7%,产品出口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