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结算方式]
马鞍山银行结算业务开办于1952年底,由人民银行当涂县支行马鞍山营业所办理汇兑和转帐结算。营业所先后使用的结算方式有:四联结算收支凭证、转帐支票、专用支票、铁路运输定额支票、保付支票、信汇、票汇、电汇、埠际押汇、代收异地款项等。结算业务主要是开展资金划拨。1953年,人民银行马鞍山矿区办事处开始使用全国推行的“八大结算方式”。1955年,矿区办事处改用托收承付、信用证、特种帐户、汇兑、同城托收承付、付款委托书、支票、限额支票、计划结算等新的结算方式。1958年以后,为适应“大跃进”形势的需要,市人民银行在结算中废除钱帐分管原则,取消复核制度,实行收款、付款、记帐一手清;废除分户帐,实行以据代帐、以单代帐、以表代帐;拆除柜台让顾客自由进出,取消会计日记帐、日记表,公存开户证明等,给银行结算工作带来极大的混乱,经常出现现金科目余额与库存现金不符,分户余额汇总与综合帐不符,单位帐与银行帐错乱不符等现象。从1959年开始,市人民银行通过整顿结算秩序,加强了结算监督管理,当年又使用了新的结算方式。在异地结算方面,执行托收承付和汇兑两种结算方式;在同城结算方面,推行付款委托书、支票、同城托收承付、托收无承付4种结算方式。“文化大革命”初期,银行结算各行其事,处于混乱状况。1972年,开始扭转银行结算方式混乱不一的局面。在异地结算方面实行托收承付、信用证和汇兑等方式;在同城结算方面坚持同城托收无承付结算不用于商品交易,支票结算不签发空头支票等原则。1976年,全市各银行试行城乡限额结算办法,取得良好效果。1978年,结算方式开始进行改革。银行系统在办理结算业务时,取消实物收据,推行异地委托收款,将限额结算扩大到上海、江苏、浙江及安徽省内各地,并开始实行结算业务收费。到1984年,全市各银行办理结算的方式,在异地结算方面有:异地托收承付、异地委托收款、汇兑(电汇、信汇、票汇)、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在同城结算方面有:现金支票和转帐支票、付款委托书、同城托收无承付、同城托收等。到1987年,银行结算方式进一步改革调整。马鞍山银行结算方式主要有:异地托收承付、异地委托收款、信用证、汇兑(信汇、电汇、票汇)、银行承兑汇票;同城现金支票和转帐支票、付款委托书、同城托收无承付、同城托收、介付市效限额结算等。
[结算业务量]
1952年底,人民银行当涂县支行马鞍山营业所为马鞍山铁厂、矿区消费合作社等单位开立帐户,办理转帐汇兑业务,开始银行结算工作。1953年,中国人民银行马鞍山矿区办事处成立,进一步开拓结算业务。先后与马鞍山铁矿厂、马鞍山发电厂、马鞍山矿区消费合作社、芜湖建筑公司等单位建立起结算业务关系,帐面上公存余额常保持在百亿元以上,现金回笼日平均5000万元以下,支出日平均1亿元左右。是年6月统计资料表明,通过代理汇兑业务的工业及基建系统划拨资金即达378亿元(以上均为旧币)。1956年底,人民银行马鞍山市支行建立,银行结算业务量大幅度上升。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银行结算制度遭到破坏,结算业务被简化为“一手清”,致使银行帐务错乱收付资金达10万余元。1959年以后,银行结算制度逐步恢复,市支行陆续实行三人小柜制,采取随帐复核、双线核算、钱帐分管等作法取得明显效果。1961年通过结算监督堵住不合理支付109笔,金额达62.8万元。1964年4月,农业银行与人民银行分设,市人民银行郊区、采石、向山等办事处的农村结算业务,全部划转市农业银行营业机构办理。1979年,全市结算业务猛增到226万笔,会计差错率下降到0.446,堵住各种不合理支付118笔,金额达50.2万元,查询查复166笔,催回贷款7709万元,追回罚金2笔206.98元,清理整顿帐户1246户,通过整顿审查留用1163户,撤销39户,合并48户,调整科目17户,介付侨汇312笔,折合人民币5.07万元。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结算业务量越来越大。1980年,市人民银行推行异地委托收款方式,办理该项业务239笔,金额达318万元。同年,又将限额结算业务扩大到邻近的3省1市,为马鞍山与外部进行横向经济联系提供了方便。1984年,全市银行共办理结算8.64万笔,通过银行结算的货币资金已达53100万元。1985年,工商银行与人民银行分设后,全市银行结算量继续增加。至1987年底,仅市工商银行办理的各类结算往来帐户就有4725户(不包括储蓄户,下同),比1984年全市结算帐户增加83.7%;通过市工商银行办理的结算业务近419万笔,比1984年全市银行结算业务量增加58.5%;通过市工商银行结算的货币资金达2064.4亿元,比1984年通过全市银行结算的货币资金增加64.4%。
上一篇:第二节 贷款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