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存款
[农村存款]
1980年以前,马鞍山农村存款一直由人民银行办理。1980年市农业银行建立后,农村存款业务主要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办理,同时工商银行也办理少量农村存款业务。
马鞍山最早的农村存款开办于1955年。是年末,存款余额仅0.3万元。到1980年底,存款余额增加到1308.2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1.37%。1981年,市农业银行开办的存款种类有:财政性存款、企业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农村存款和其它微量存款。其中,农村存款业务量最大,占农业银行总存款的92.4%。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存款不断增加。1985年,全市农村存款年末余额达1851.2万元,为1980年的1.42倍,但农村存款占农村总收入的比重却下降到11.6%,比1980年降低近60个百分点。1987年,马鞍山农村存款年末余额上升到2407.9万元,而占农村总收入的比重却下降到9.6%。
附表20—7马鞍山市几个年份农村存款占农村总收入比重统计表单位:万元
[农村储蓄]
建国后,马鞍山农村先后开办了保本保值定期储蓄、定额储蓄、爱国有奖储蓄、贴花有奖储蓄、零存整取、整存整取、活期及定活两便、爱国女子储蓄、大额定期储蓄、一年期分档储蓄等类型的储蓄以及华侨人民币定期储蓄。
保本保值定期储蓄始办于建国初期,储蓄办法是以中熟米1升、白粗布1尺、豆油1两、统煤1斤的4种价格折合为1个单位,以前一天的市场物价标准为存取计算标准,逐日计算折实牌价,由银行挂牌公布。定额储蓄于1950年底开始在马鞍山地区办理,储种为货币储蓄、爱国有奖定期定额储蓄,面额每张1元,具有手续简便,有奖有息的特点,深受群众欢迎。1981年,马鞍山农业银行开始办理定期定额有奖储蓄。当年开办一期二组,每组1万张,每张面额10元。同年,雨山、慈湖、杜塘3个信用社举办3组定期定额有奖储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一直是马鞍山农村储蓄的主要种类。一次存入,定期支付本息,存期最短3个月(后改为半年),最长8年。零存整取定期储蓄、活期储蓄,也是马鞍山郊区农村储蓄长期开办的业务。定活两便储蓄于1985年11月开始在市郊办理,该种储蓄为定额形式,面额有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种。存期不足半年按活期利息计息,半年以上者按存期长短分档次计息。
1954~1956年,马鞍山地区的采石、慈湖、霍里等乡信用社,深入各村各户宣传动员农户参加储蓄。由于农民收入不高,银行、信用社吸收的储蓄存款数量很少。直到1958年,全市农村储蓄年末余额还只有16.1万元,人均只有2.70元。到1961年,全市农村储蓄年末余额达到34.8万元,是1958年的2.16倍。1962年,农村信用社依靠理监事组织,全面开展农村储蓄工作。到1966年,市郊已有9个信用社办理农村储蓄业务,全市农村储蓄年末余额为13.3万元。1967~1976年,马鞍山农村储蓄业务发展缓慢。至1977年底,储蓄余额仅32.1万元,还没达到1961年的水平。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收入迅速增加,社员储蓄户越来越多。到1980年,全市农村储蓄年末余额猛增到124.3万元,与1966年相比增加8.35倍。1980年以后,农业银行积极开展农村储蓄宣传工作,增设储蓄网点,市农业银行和各信用社都建立起岗位责任制,储蓄任务开始落实到人。1984年,市郊共增设7个信用分社,人员增加27人。至1987年底,已有农业银行市支行的5个营业所、7个储蓄所、8个信用社、9个信用分社、13个信用站、1个储蓄所办理农村储蓄业务。农民收入的提高,储蓄网点的增加,带来全市农村储蓄余额的大幅度上升。到1987年,年末余额达到2107.5万元,人均储蓄达到197元,与1966年相比,年末余额增加157.46倍,人均储蓄数增加112.87倍。
附表20—81958~1987年马鞍山市农村储蓄年末余额一览表
1980年以前,马鞍山农村存款一直由人民银行办理。1980年市农业银行建立后,农村存款业务主要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办理,同时工商银行也办理少量农村存款业务。
马鞍山最早的农村存款开办于1955年。是年末,存款余额仅0.3万元。到1980年底,存款余额增加到1308.2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1.37%。1981年,市农业银行开办的存款种类有:财政性存款、企业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农村存款和其它微量存款。其中,农村存款业务量最大,占农业银行总存款的92.4%。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存款不断增加。1985年,全市农村存款年末余额达1851.2万元,为1980年的1.42倍,但农村存款占农村总收入的比重却下降到11.6%,比1980年降低近60个百分点。1987年,马鞍山农村存款年末余额上升到2407.9万元,而占农村总收入的比重却下降到9.6%。
附表20—7马鞍山市几个年份农村存款占农村总收入比重统计表单位:万元
[农村储蓄]
建国后,马鞍山农村先后开办了保本保值定期储蓄、定额储蓄、爱国有奖储蓄、贴花有奖储蓄、零存整取、整存整取、活期及定活两便、爱国女子储蓄、大额定期储蓄、一年期分档储蓄等类型的储蓄以及华侨人民币定期储蓄。
保本保值定期储蓄始办于建国初期,储蓄办法是以中熟米1升、白粗布1尺、豆油1两、统煤1斤的4种价格折合为1个单位,以前一天的市场物价标准为存取计算标准,逐日计算折实牌价,由银行挂牌公布。定额储蓄于1950年底开始在马鞍山地区办理,储种为货币储蓄、爱国有奖定期定额储蓄,面额每张1元,具有手续简便,有奖有息的特点,深受群众欢迎。1981年,马鞍山农业银行开始办理定期定额有奖储蓄。当年开办一期二组,每组1万张,每张面额10元。同年,雨山、慈湖、杜塘3个信用社举办3组定期定额有奖储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一直是马鞍山农村储蓄的主要种类。一次存入,定期支付本息,存期最短3个月(后改为半年),最长8年。零存整取定期储蓄、活期储蓄,也是马鞍山郊区农村储蓄长期开办的业务。定活两便储蓄于1985年11月开始在市郊办理,该种储蓄为定额形式,面额有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种。存期不足半年按活期利息计息,半年以上者按存期长短分档次计息。
1954~1956年,马鞍山地区的采石、慈湖、霍里等乡信用社,深入各村各户宣传动员农户参加储蓄。由于农民收入不高,银行、信用社吸收的储蓄存款数量很少。直到1958年,全市农村储蓄年末余额还只有16.1万元,人均只有2.70元。到1961年,全市农村储蓄年末余额达到34.8万元,是1958年的2.16倍。1962年,农村信用社依靠理监事组织,全面开展农村储蓄工作。到1966年,市郊已有9个信用社办理农村储蓄业务,全市农村储蓄年末余额为13.3万元。1967~1976年,马鞍山农村储蓄业务发展缓慢。至1977年底,储蓄余额仅32.1万元,还没达到1961年的水平。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收入迅速增加,社员储蓄户越来越多。到1980年,全市农村储蓄年末余额猛增到124.3万元,与1966年相比增加8.35倍。1980年以后,农业银行积极开展农村储蓄宣传工作,增设储蓄网点,市农业银行和各信用社都建立起岗位责任制,储蓄任务开始落实到人。1984年,市郊共增设7个信用分社,人员增加27人。至1987年底,已有农业银行市支行的5个营业所、7个储蓄所、8个信用社、9个信用分社、13个信用站、1个储蓄所办理农村储蓄业务。农民收入的提高,储蓄网点的增加,带来全市农村储蓄余额的大幅度上升。到1987年,年末余额达到2107.5万元,人均储蓄达到197元,与1966年相比,年末余额增加157.46倍,人均储蓄数增加112.87倍。
附表20—81958~1987年马鞍山市农村储蓄年末余额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