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马鞍山地区有着悠久的开矿冶铁历史。解放前,这里未曾设立矿业、冶铁及其它事业的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很少。马鞍山地区解放时,仅有工程技术人员52名。
解放后,随着钢铁工业的恢复和发展,科技队伍逐年壮大,科研机构相继建立,管理机构日趋完善。1958年,全市共有科技人员1710人,是解放前夕马鞍山地区科技人员总数的34.2倍。1959年,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科技管理工作逐步走入正轨。到1987年底,全市已拥有科技人员15606人,占全市各类专业人员总数的74.8%。在全民所有制科技人员中,从事科研和科技综合服务的1390人,居省内16个地市的前列。科技人员中有中级以上职称的3542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22.7%。全市建立各类科研机构20个,其中全民所有制科研机构13个,民办科研机构7个。在全民所有制的科研机构中,有省(部)属的2个,市属5个,部属大型企业内6个。全市组建基层科协58个,其中城市17个,农村41个,发展会员近万名。
马鞍山建市初,主要在厂矿企业中广泛开展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掀起以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为中心的“双革”运动热潮,仅1960年2月至4月间,全市工交行业就提出革新建议万余条,完成较大革新项目300多项。70年代,“双革”活动围绕开发应用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而展开,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1978年,全市共完成“双革”项目982项,其中马钢公司完成600项,为国家创造了价值1377万元的财富。进入80年代,又在开展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双节”活动的同时,大力开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1982年,马钢二铁厂应用高炉喷吹烟煤技术,创入炉焦比的历史最好水平,跨入了全国同行业先进行列。年内,还开辟淡水鱼试养点,采用新技术进行蔬菜栽培和良种繁育,都取得了良好效益。1983年,试制出气电两用冰箱等多项新产品,拓宽了马鞍山市工业产品的市场;市纺织厂完成空调风机的节电改造,每台(套)一年可节约电能10万千瓦时。1984年,马鞍山市推广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年内开发微机项目30多项,其中马钢二铁厂高炉称量系统使用微机控制后,铁水质量、产量提高,焦比下降;市纺织厂应用电子计算机配棉管理技术,一年节约价值15万元以上的原棉,增加效益24万元。1985年,马鞍山市拥有各类计算机245台,开发应用的项目共98个,组织实施的微机推广应用项目8个。与此同时,科学研究工作得到迅速发展。早在1954年,华东冶金勘探公司八○八队完成了姑山铁矿床勘探报告,为姑山铁矿开采和矿区建设提供了依据,获得了冶金部科技成果奖,这是建国后马鞍山地区的第一项科技成果。1959年,全市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112项,其中部级成果109项。“文化大革命”期间,科研工作遭到严重破坏,科研成果为数很少,1968年,全市仅有市级以上科技成果3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普遍重视,科研工作蓬勃开展,成果累累。1978~1985年的8年间,全市共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1198项,是“文革”10年中科技成果总和的7.2倍。从1954年马鞍山获得第一项科技成果起,至1985年的32年间,全市科技成果总数达1589项,其中国家级58项,部、省级592项,市级939项。大批科技成果的取得,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科技情报交流和科技信息反馈,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商品的流通。70年代中期,马鞍山市开始建立科技情报网,组织力量开展情报信息工作。1976年,科技情报部门除及时传递国内的科技动态外,还译出30多万字的英、日、俄等语种资料,为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多方面服务。1979年,全市建立了翻译人员联系网络。80年代以来,科技情报、科技信息工作更趋活跃,内容更加广泛,在为领导机关决策、发展农村经济、开拓技术市场、开发新产品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1981年,挖潜改造、普及民用煤气的方案被领导机关所采用;1984年,为郊区农村提供了《马鞍山农村实用技术》、《马鞍山市乡镇工业信息荟萃》等情报和信息;1985年,为市电焊机厂等企业提供了设备技术和生产技术,并组织有关单位参加上海经济区技术、信息交易会,展出成果42项,新产品12种,提出难题招标66个。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给马鞍山科技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986年和1987年,为实施市级科技发展“星火计划”的16个项目、国家级科技发展“星火计划”1个项目,出现了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攻关、联合开发的科技发展新格局,出现了自负盈亏的民办科研新机构,科技事业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的发展势头。
马鞍山市的科技事业,经30多年的发展,已具相当规模,但还存在着不很完善的方面。从总体上看,马鞍山市科研队伍力量较强,优势较突出,但力量分布极不平衡,全市14个科研机构,大多分布于矿业、钢铁工业和建筑业,而纺织、机械、食品等行业则较少。科技人员层次结构也不尽合理,与合理的梯形层次结构相差甚远。此外,促进人才交流的中介服务尚不完善,科技成果在当地的转化率较低等,都是马鞍山科技事业发展本身所面临的问题。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