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马鞍山建市前,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主要是解决生产中一些技术问题,规模不大。1958年,“双革”活动在全市大炼钢铁过程中迅速兴起,形成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1959年1月,共青团马鞍山市委在马钢一铁厂召开青年技术革新现场会,号召青年投入“双革”运动;3月,市工会在东山矿场召开技术革新现场会;年内,全市各行业的“双革”现场会、评比会、展览会以及各种技术表演赛纷纷举办。1960年2月,中共马鞍山市委号召全市人民掀起以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为中心的“双革”运动新高潮。到4月中旬,工交系统共提革新建议1万余条,实现较大革新项目300多项。5月中旬,市委召开技术革新现场会,提出以增产节约和技术改革运动为重点的全市大评比大总结。当年底,市委在马钢二钢厂召开了“双革”运动祝捷大会。1960年后,全市“双革”运动一度转向代用食品和营养食品的开发研究以及野生植物的综合利用。1965年3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科学实验工作会议,号召农业科技工作者上山下乡,积极开展以样板田为中心的农业科学实验运动。年内,马鞍山市在郊区各公社开展了样板田实验。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双革”活动被迫中断,直到1970年底,才有一些厂、矿和郊区农村社队陆续成立人数不等的科学实验小组,同时组织了部分单项技术协作小组。当时“双革”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进行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应用。在工业方面,研究和试验采矿、运输的新工艺、新设备,改变采掘工业的落后状况;研究和推广可控硅技术,简化冶炼过程;大搞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变废为利。在农业方面,进行“九二○”糖化饲料的研究和应用,以及高产、抗病虫害良种的繁育和推广。
1973年底,马鞍山市开始推广应用优选法,邀请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的师生来马鞍山介绍优选法的应用。到1974年初,全市应用优选法累计取得成果2602项。1975年下半年,全市陆续成立多种专业的技术交流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技术培训,组织技术攻关。1977年,铸造技术交流队帮助市化工机械厂攻下真空泵体铸造质量关,解决了存在3年之久的技术难题。机械技术交流队和市轻化工研究所帮助市锅厂设计气动揭盖和空中环形浇铸工艺流程,显著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市科技交流站和市轻化工研究所共同研制推广石墨导电粘结剂,以粘接代替焊接。市轻化工研究所和市橡胶厂对4号胶鞋硫化罐实行电气控制,既改善了劳动条件,又降低了材料消耗,提高了产品质量。1978年,全市共完成“双革”项目982项(其中马钢600项),仅马钢公司的“双革”项目,就为国家创造了1377万元的财富。
1979年,马鞍山市通过大力推广新技术,带动技术革新和企业的挖潜、改造,一年内共完成技术革新项目891项。马钢二钢厂从武钢引进的转炉湿法喷补新技术,使转炉平均炉龄由原来的214炉提高到345炉,最高达750炉,节约了换炉衬时间,增加了钢产量。十七冶水泥预制厂用炉渣砂代替黄砂,每年节约73万余元。马鞍山发电厂的五号炉炉尾改造成功后,由于受热面积增大,每年节煤1450吨,节电171万千瓦时,价值6.5万元。市机床厂采用硅酸铝耐火纤维改制箱式电阻炉,节约电能40%。1981年,马钢在生产五氧化二钒的过程中,把原来的二步沉淀法改成一步按盐法,钒含量由原来的80%提高到90%,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十七冶公司研制的粉煤灰夹心复合式大极,增添了新的建筑材料品种。郊区社队用地膜覆盖栽培法种植西红柿、黄瓜、茄子,与传统的露地栽培法相比较,不仅植株抗病性强,抗逆性好,而且挂果早。1981年内,全市共完成“双革”项目1100多个。1982年,马鞍山市“双革”活动的重点转向节约能源。年内,市砂轮厂进行了电极和母线改造,每年节电50万千瓦时;推广远红外和硅酸铝耐火纤维保温材料,年节电达1000万千瓦时;并推广应用了电焊机自动断电、星三角起动、交流接触器无声运行等技术。马钢二铁厂4座高炉采用高压喷吹烟煤技术,降低了焦耗,创入炉焦比的历史最好水平,跨入全国前三名的行列。马钢一铁厂在7号炉的热风炉上使用热管换热器回收烟管废气余热,将助燃风温提高到180~200℃。市针织厂试制成水基金属清洗剂代替清洗用油。马钢公司在500辆解放牌汽车上安装节油器,使每辆车的百公里油耗降低4~5公斤。1983年,市纺织厂完成空调风机节电改造任务,每台(套)1年节电10万千瓦时。市郊乡村推广蔬菜地膜覆盖综合技术,覆盖栽培面积扩大到960余亩,占夏茬菜面积的15%。其中辣椒田地膜覆盖面积达93%,当年5月份的辣椒产量比1981年同期增长10倍。
1984年,马鞍山在“双革”活动中开展了多项新产品试制和养殖试验。气电两用冰箱,于当年9月通过中试并进行试用,其指标达到轻工部二星级标准。30烷醇钢水测试仪,“77”记号笔,苯丙罩光漆、文具胶等都初试成功。当涂县龙山桥乡的1050亩水面,作为淡水养鱼的综合科学试验基地,放养鱼苗180万尾。1985年,全市共落实重点科技项目26个,新产品68种。其中,市锚链厂船用锚链年内完成产值90万元,纯利润20万元;市建筑机械厂的脉冲泵总投资4.8万元,年内完成产值13万元,纯利润2.4万元;慈湖乡综合养殖试验基地繁殖商品仔猪100多头,上交肉猪600多头;养鸡场年内向市场提供苗鸡16万只,产蛋24万个。1986~1987年,市财政拨款50万元作为“星火计划”发展基金,安排“星火计划”项目16项,投资额145万元(含自筹资金),新增产值500万元,实现利税80万元。全市建立起3个综合养殖技术的示范生产基地,为城市提供大量肉、禽、蛋、鱼,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