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学制与课程设置]
一、学制建国后至1966年,马鞍山中学教育一直沿用“三三分段六年制”学制,即初中3年、高中3年。1968~1980年,各中学纷纷改为“三二分段五年制”。到1985年,全市完全中学除个别中学以外,全部恢复6年制。
二、课程设置民国时期,中学课程基本按国民政府颁布的《修正中学规程》设置,但取消了初中的“童子军劳作”课和高中的“军训”课。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初期,马鞍山各中学均按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计划设置课程,“文革”中一度停课。1968年以后,各中学虽渐次“复课”,但因“左”的思想影响,一度增加了开门办学课,并把物理、化学改为工业基础、农业基础课。1976年以后,各中学逐步采用全国统编教材,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课程,一般不再随意更改或任意停课。
[教学方法]
1953年下半年后,马鞍山地区执行部颁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放在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旧方法上,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直观教学活动。以后,又组织学习苏联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采用“五环教学”法,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教学方法有了改进,学生成绩明显提高。1955年,全市中学毕业生116人中,各科平均成绩80分以上的有38人,70~80分有52人。1956年,毕业生全部考入高中,升学率达100%。建市初期,全市两所中学互相切磋,共同促进,继续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增加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在教改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成功做法。“大跃进”时期,中学教学片面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各校办起小工厂,组织师生冶炼钢铁,忽视正常的教学工作。1960年后,教育秩序渐趋正常,为提高教学质量,各校相继推广使用“一条龙”教学法,实行学科大协作、连堂排课,集中完成教学五步骤:预习、讲课、复习、作业、辅导,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开门办学取代课堂教学,开卷考试、白卷英雄成为教学改革的成果,全市中学教学质量明显降低。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各中学开始恢复建立以教学为中心的学校工作秩序,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了教学管理。全市各中学先后建立健全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和教师业务考察档案,开始试行“定编、定员、定工作量、定质量标准、定奖惩”的五定方案,并在教学改革中,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开展各种电教活动,形成一支电教技术骨干队伍。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市中学教育质量显著提高。1985年4月,全国中学物理改革研究学术讨论会在马鞍山市召开,市二中在会上作了初中物理教改的经验汇报,受到大会的重视。同年10月,在芜湖市召开的“全国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经验交流会”上,马鞍山市有10位教师的化学实验改革项目在大会上进行交流,其中师范学校施芝龙的“原电池、电解池投影演示器”和市七中刁孟超的“排空气取气法原理的演示”被选入省一级录用。十三中江雷自学PASIC语言,将微机知识应用于物理教学之中,编成光电效应演示程序,填补了中学物理教学的一项空白。全市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成绩显著,在全省初二英语学科竞赛中,马鞍山连年名列榜首。1987年,在全国和省中学生思想政治小论文评选中,汪鹏同学写的《我愿做一块铺路石》获全国三等奖。
上一篇:第二节 学校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