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妇幼保健
马鞍山妇幼保健机构——市妇幼保健所始建于1958年4月。嗣后,市区、采石区、向山区3个区属妇幼保健站相继建立。1959年,郊区建起妇幼保健站。但全市妇幼保健工作发展缓慢,人员长期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到1963年,市妇幼保健所仅有职工16人,其中医士2人,助产士5人,保健员1人,工作人员8人;市区保健站只有工作人员2人;采石、向山区保健站各有1名助产士。1969年,市妇幼保健所与采石、向山、市区3个区保健站同时撤销,并入市人民医院。1973年,市妇幼保健院建立。翌年10月,正式对外门诊。12月,市妇幼保健站成立,编制17人,站址设在花山区解放路。1976年4月,全市妇幼保健机构定编22人。同年6月,市计划生育办公室与市妇幼保健站合并办公,对外均保留原称。1978年3月,市计划生育办公室与市妇幼保健站分设。到1982年,市妇幼保健站共有职工13人,其中医士2人,护士2人,助产士2人,化验员2人,其它人员5人。1985年,市、区两级妇幼保健站共有专业人员26名。市妇幼保健院有主治医师2人,主管医师1人,主管药师1人,其它职工83人。1987年12月,市妇幼保健站与市妇产科医院合并为市妇幼保健院,下设保健部,负责全市妇幼保健工作。
[妇科病防治]
马鞍山妇科病发病率较高,仅1959~1962年4年间,全市患闭经的妇女就有4581人,占妇女总数的12%;患子宫脱垂的妇女842人,占生育妇女总数的2.7%。为防止妇科病发展,市妇幼保健部门采取营养、休息、治疗三结合的方针,以中西医结合为主的方法实施治疗。1962年6月,组织10余名医务人员深入厂矿、社队,检查落实妇科病治疗情况。由于措施得当,各类妇科病发病率有较大幅度下降。从1975年起,全市每年进行一次妇科病普查,对子宫脱垂、尿瘘及其它妇科病患者,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和手术很治。1978年,市妇幼保健站举办防治子宫脱垂专题训练班,吸收各公社卫生院妇产科医生和化验员23人参加学习。在开展妇科病普查普治和复查复治过程中,各级妇幼保健部门始终把危害妇女健康的子宫脱垂作为防治重点。1978~1985年,全市先后发现重症子宫脱垂患者215名,治疗139例,其中手术治疗74例,有效率为75.1%;子宫托治疗61例,有效率为19.7%。
[新法接生]
1952年,马鞍山铁厂医院派2名医务人员深入基层宣传卫生科学知识,开始推广新法接生。同年11月,在58名产妇中推行“无痛分娩法”,成功率为87%。1953年,“无痛分娩法”终止使用。1958年,市妇幼保健所成立后,积极培训新法接生员。当年,开始举办第一期接生员训练班,有30人参加学习。学员结业后均被派往各农业社实行新法接生。同年,市区3个街道均设接生组,全市新法接生率达95%。1959年,除市区创办江边、彭山两个产院外,郊区各大队也都建起产院,全市共有产院25座,有不脱产妇幼保健员101人。为加强接生管理,从1963年4月起,市妇幼保健所统一印发出生证,规定接生员不得填发出生证。1965年6月,又制定接生员手册,明确职责范围和收费标准。1978年,各公社卫生院规定由1名妇产科医生负责指导大队接生员工作,并把“一躺三消毒”作为新法接生的规程。1982年10月,市卫生局发出《关于郊区老法接生罚款的通知》,控制老法接生。1983年,新法接生产妇总数3173人,死亡1人,占产妇总数0.3‰;产前检查6108人次,产后访视2896人次。1984~1985年,新法接生进一步巩固,产褥热、产妇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新法接生率达99.3%,新生儿死亡率由1955年的2%下降到5.5‰。并杜绝了新生儿破伤风。1987年,全市产妇4352人,其中住院分娩3980人,住院分娩率达90.9%;新法接生婴儿4370人,新法接生率达99.8%。
[儿童保健]
1952年,马鞍山矿务局附属医院为矿区807名儿童进行健康检查。1958年,市人民委员会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医疗单位积极治疗肠源性青紫病,确保病孩生命安全。1963年,市妇幼保健所和各区保健站建立儿童健康卡。1965年,为957名儿童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供服大力克2次。1966年,市妇幼保健所配合市防疫站对全市入托儿童供服流脑预防药。1979年,市妇幼保健站开始为儿童接种卡介苗,当年接种2891人。此后,市妇幼保健站和各区保健站积极配合防疫部门,认真做好预防接种和计划免疫工作,采取医疗分段包干形式给儿童注射预防疫苗、小儿麻痹糖丸、种痘、划痕接种卡介苗。1985年,全市已有19个预防接种门诊,97个预防接种点,基本保证了婴儿和学龄前儿童能按免疫程序足量接种菌(疫)苗。这一年,全市共作儿童健康检查9840人次,对5060名患有贫血、砂眼、龋齿的儿童,都用新血净等药物进行了治疗。市郊各乡、镇加强儿童保健工作,控制了百日咳、白喉、麻疹等常见病、多发病的流行。市妇幼保健站还开展出生后42天婴儿健康门诊,指导科学喂养,从而保证了婴幼儿健康成长。1985年,全市婴儿死亡率为7.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981年,全市应检儿童15783人,受检11648人,受检率为73.8%;治疗患者5076人,患病率为43.6%;矫治1619人,矫治率为13.9%。全市1周岁内儿童“四苗”平均接种率达90.98%,合格率由1986年的72.12%上升到81.58%,实现建卡率100%。从1987年10月1日起,全市统一实行《儿童免疫保健手册》制,使儿童免疫、保健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儿童的健康水平。
[妇科病防治]
马鞍山妇科病发病率较高,仅1959~1962年4年间,全市患闭经的妇女就有4581人,占妇女总数的12%;患子宫脱垂的妇女842人,占生育妇女总数的2.7%。为防止妇科病发展,市妇幼保健部门采取营养、休息、治疗三结合的方针,以中西医结合为主的方法实施治疗。1962年6月,组织10余名医务人员深入厂矿、社队,检查落实妇科病治疗情况。由于措施得当,各类妇科病发病率有较大幅度下降。从1975年起,全市每年进行一次妇科病普查,对子宫脱垂、尿瘘及其它妇科病患者,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和手术很治。1978年,市妇幼保健站举办防治子宫脱垂专题训练班,吸收各公社卫生院妇产科医生和化验员23人参加学习。在开展妇科病普查普治和复查复治过程中,各级妇幼保健部门始终把危害妇女健康的子宫脱垂作为防治重点。1978~1985年,全市先后发现重症子宫脱垂患者215名,治疗139例,其中手术治疗74例,有效率为75.1%;子宫托治疗61例,有效率为19.7%。
[新法接生]
1952年,马鞍山铁厂医院派2名医务人员深入基层宣传卫生科学知识,开始推广新法接生。同年11月,在58名产妇中推行“无痛分娩法”,成功率为87%。1953年,“无痛分娩法”终止使用。1958年,市妇幼保健所成立后,积极培训新法接生员。当年,开始举办第一期接生员训练班,有30人参加学习。学员结业后均被派往各农业社实行新法接生。同年,市区3个街道均设接生组,全市新法接生率达95%。1959年,除市区创办江边、彭山两个产院外,郊区各大队也都建起产院,全市共有产院25座,有不脱产妇幼保健员101人。为加强接生管理,从1963年4月起,市妇幼保健所统一印发出生证,规定接生员不得填发出生证。1965年6月,又制定接生员手册,明确职责范围和收费标准。1978年,各公社卫生院规定由1名妇产科医生负责指导大队接生员工作,并把“一躺三消毒”作为新法接生的规程。1982年10月,市卫生局发出《关于郊区老法接生罚款的通知》,控制老法接生。1983年,新法接生产妇总数3173人,死亡1人,占产妇总数0.3‰;产前检查6108人次,产后访视2896人次。1984~1985年,新法接生进一步巩固,产褥热、产妇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新法接生率达99.3%,新生儿死亡率由1955年的2%下降到5.5‰。并杜绝了新生儿破伤风。1987年,全市产妇4352人,其中住院分娩3980人,住院分娩率达90.9%;新法接生婴儿4370人,新法接生率达99.8%。
[儿童保健]
1952年,马鞍山矿务局附属医院为矿区807名儿童进行健康检查。1958年,市人民委员会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医疗单位积极治疗肠源性青紫病,确保病孩生命安全。1963年,市妇幼保健所和各区保健站建立儿童健康卡。1965年,为957名儿童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供服大力克2次。1966年,市妇幼保健所配合市防疫站对全市入托儿童供服流脑预防药。1979年,市妇幼保健站开始为儿童接种卡介苗,当年接种2891人。此后,市妇幼保健站和各区保健站积极配合防疫部门,认真做好预防接种和计划免疫工作,采取医疗分段包干形式给儿童注射预防疫苗、小儿麻痹糖丸、种痘、划痕接种卡介苗。1985年,全市已有19个预防接种门诊,97个预防接种点,基本保证了婴儿和学龄前儿童能按免疫程序足量接种菌(疫)苗。这一年,全市共作儿童健康检查9840人次,对5060名患有贫血、砂眼、龋齿的儿童,都用新血净等药物进行了治疗。市郊各乡、镇加强儿童保健工作,控制了百日咳、白喉、麻疹等常见病、多发病的流行。市妇幼保健站还开展出生后42天婴儿健康门诊,指导科学喂养,从而保证了婴幼儿健康成长。1985年,全市婴儿死亡率为7.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981年,全市应检儿童15783人,受检11648人,受检率为73.8%;治疗患者5076人,患病率为43.6%;矫治1619人,矫治率为13.9%。全市1周岁内儿童“四苗”平均接种率达90.98%,合格率由1986年的72.12%上升到81.58%,实现建卡率100%。从1987年10月1日起,全市统一实行《儿童免疫保健手册》制,使儿童免疫、保健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儿童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