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太白楼]
位于古镇采石西南1公里处,面临长江,背依翠螺山,浓荫簇拥,是一座金碧辉映、宏伟壮观的古建筑。与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长江三楼一阁”,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称。
太白楼原名谪仙楼。旧志载,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因记载过简,不得其详。目前能够确认兴建较早的时间为明正统五年(1440)。是年,工部右侍郎周忱命广济寺僧修惠于寺前建清风亭的同时,在亭前建谪仙楼,肖太白像祀于楼上。清康熙元年(1662),太平知府胡季瀛重建,易名“太白楼”,又将神霄宫旁的李白祠移建于此,形成楼阁合壁的格局。整个建筑“栋宇轩翔,规制壮丽”。咸丰年间,毁于战火。现存太白楼系光绪三年(1877)兵部右侍郎彭玉麟捐资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几经修葺,面貌一新。1956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白楼高18米,长34米,宽17米,主楼三层,一层为厅,二层为楼,三层为阁。前后分两院,前为太白楼,后为李白祠。主楼底层为青石垒砌,二、三层系木质结构,飞檐镶以金色剪边,歇山屋面铺设黄色琉璃瓦,筒瓦滴水饰有鳌鱼走兽,造型古朴典雅,挺拔壮观,给人以肃穆庄重之感。太白楼大门门额上蓝底金书“唐李公青莲祠”,门两侧蹲一对石狮,雕刻精巧,形态活泼。进门两壁回廊嵌有清代重修楼祠纪事和李白生平碑刻。楼的左右两侧有庭苑,培植桂花、玉兰、天竺、黄杨等名贵花木,四季常青,花香袭人。三楼檐下高悬“太白楼”匾额,字体遒劲,为郭沫若手笔。步入楼内,迎面为一块巨大屏风,上绘李白饮酒邀月图,两旁抱柱上镌有一副金字楹联:“谢宣城何许人只凭江上五言诗教先生低首,韩荆州差解事肯借阶前盈尺地使国士扬眉”。此联系清代吴撰,由安徽省书法家葛介屏重书。两厢壁上挂有四幅李白诗意画,其位置、大小均相对相称。二楼回廊装有木质镂空栏杆,精巧别致,交错有序。厅内悬挂赵朴初题书的“李白纪念堂”横匾,两侧有赵朴初自撰自书的楹联:“有句思谪仙争看炉火照天地,此山腾傲气岂惮鼻息吹红霓”。橱窗内珍藏郭沫若1964年参观太白楼时亲笔书写的一首诗:“我来采石矶,徐登太白楼。吾蜀李青莲,举杯犹在手。遥对江心洲,似思大曲酒。赠君三百斗,成诗三万首。红旗遍地红,光辉弥宇宙”。缘楼内木梯登上三楼,推窗远眺,但见长江如练,白帆点点。钢城之雄姿,青山之烟云,天门之峭壁尽收眼底。凭栏拂槛,江风扑面,令人心旷神怡,遐思万千。楼内有黄杨木雕李白半坐卧像一尊,手持酒杯,仰面遥对槛外浩浩东去的大江,眼中似有无限忧郁和惆怅。两侧挂有楹联一幅:“仙从天上谪,月向水中捞”,横额为“千载独步”。四周橱窗内陈列有李白《送贺宾客归越》诗拓片和李白生活时代的文具、器皿,另有一只色彩斑斓的石香炉。
太白楼后为李白祠。祠顺应地势,就坡而建,借回廊与前楼二层相连。檐下悬有“太白”二字红色匾额,为李一氓手迹。内檐下悬清代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书“气盖天下”匾额。回廊广有碑数块,其中一笔“虎”字碑,亦系李成谋所书,笔力苍劲。另一为梅花碑,为清代彭玉麟所画。碑下方还附一首诗,略云:“诗境重新太白楼,青山明月正当头。三生石上因缘在,结得梅花不用修”。相传为彭氏怀念湘女梅姑所作。祠堂正厅供奉楠木雕李白立像一尊,背负双手,昂首挺胸神态潇洒,微含醉意,再现诗仙风韵。两侧木柱一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横额“陵昂青云”。
太白楼东侧原彭公祠旧址上,近年新建李白纪念馆,有太白堂、翰林村、叠翠楼、清风亭等仿古建筑,珍藏有李白《题上阳台帖》手迹(复制品)和各种版本的李白诗集,历代名人咏怀李白的诗词、楹联、碑刻、绘画以及近年来中外学者研究李白的专著。
[横江馆]
原在采石镇下江口,即今锁溪河旁横江街一带。与古历阳横江浦(今和县县城东南13公里处)隔江相望。此处山势峻峭,惊涛骇浪。唐天宝年间,李白欲在此渡江前往历阳,被风涛阻隔诗人怀着仿徨抑郁心情,写下著名的《横江词》六首。其中一诗云:“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宋元以后,横江馆几易其名。明为皇华驿,清改采石驿,后圯毁不存。为不使横江馆这一历史古迹泯灭,采石公园于1978年在三元洞上方半坡处(玉皇殿遗址)重建横江馆。今馆坐东面西,砖木结构,建筑为古代风貌间现代特色,古雅而大方。“横江馆”三字匾额悬挂大门上方,馆前地势开阔平坦,为青石铺砌,绿树交互掩映,环境敞朗幽静,馆内设茶社、小卖部,游客可在此休息。
横江馆原为古代官府传递文书、更换马匹与歇宿的驿馆,后因李白《横江词》而名声大振。历代文人途径采石,无不到馆内一游。唐杜牧,宋柯芝,明王世贞、张弼等均有题《横江馆》诗句。
[醉月斋]
位于采石太白楼后,为近年新建的仿古建筑,摭李白“飞羽觞而醉月”句而命名。房舍建筑古朴雅致,斋檐悬有“醉月斋”匾额,为安徽书画家赖少其手书。内部装饰豪华,红木茶座陈列井然,主要供中外贵宾休息之用。斋前为一宽敞大院,院中设有假山、石桌、石凳,植有牡丹、金桂、修竹等树木花卉,清香幽静,为品茗赏景之处。
[广济寺]
旧名石矶院,又名资福院。位于太白楼西隅,座拥翠螺山麓,地当胜境。史籍记载,广济寺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二年(239),为江南名刹之一,素有安徽佛教“祖庭”之誉。相传后人在修葺古佛像时,发现佛像腹中有“赤乌二年”四字,台瓦亦有“赤乌”字样。宋天圣十年(1032)赐额广济院,元毁于兵火。明洪武十二年(1379)僧人明满募捐重修,始将广济院改名为广济寺,由是规模扩大,香火更旺。嗣后,又毁于战火。清光绪年间,重新建造山门、大雄主殿和观音阁,整个建筑为三进阶式四合院,傍山面水,质朴端庄,气势壮观。山门两旁,有黄底黑字对联一副,云:“经传白马,寺创赤乌”。进门正中供奉弥陀佛,憨态可掬。寺中正殿,高大宽敞,陈置三尊大佛、十八罗汉、观音菩萨等佛像,造型精致,神态各异。两侧悬挂有该寺僧人自缅甸等佛国携回佛教建筑图、菩提叶和佛教会摄影图等珍品。1930年3月,教育家黄炎培来此游览,曾题中堂和楹联各一副。其中堂云:“万古一明月,斯人不可寻。此江变春酒,众醉到而今”。正殿两侧各有两间小屋,布置清洁幽雅,供游人憩足。四周古木参天,绿枝茂密,环境幽静,为历代文人雅士寻幽探胜之所在。宋代诗人梅尧臣有《登采石山广济寺》诗一首:“船从山下过,直上见僧轩。系缆登矶石,缘崖到寺门。短篱遮竹瀁,危路踏松根。却看沧江底,帆归烟外昏”。描绘了在暮霭迷茫中的广济寺幽谧清雅的景色。可惜这一建筑群多已圯毁,仅有观音阁幸免于难,为广济寺现存唯一的建筑物。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亭台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