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亭台
[蛾眉亭]
位于翠螺山南麓临江处,右邻三元洞,左近广济寺。北宋熙宁三年(1069),太平州知州张瓌创建,历朝均有修葺。民国23年(1934)重建。明代当涂名士陶安撰《蛾眉亭记》,记载蛾眉亭得名由来:“昔人因此山川雄丽,亭绝壁上,以尽登览之美。前直东西二梁山,夹江相峙,修妩靓好,宛宛如蛾眉,遂以亭名”。东梁山位于当涂县境内,西梁山在和县境内,两山巍然对峙,形如天门,江流其间,水急浪湍,似破门而出,故东西梁山合称为“天门山”。此处是遥望天门山壮丽景观的最佳处。李白有《望天门山》七绝一首:“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成为描述东西梁山风光景色的千古绝唱。
蛾眉亭背山面水,为长方形,亭檐正中上悬“蛾眉亭”匾额,亭内后壁嵌有5块约六尺高的石碑,其中元代李泂《采过江诗》碑尤为珍贵,郭沫若称之为不可多得之物。因风雨剥蚀,字迹多有损毁。1987年,5块碑移至李白纪念馆收藏。同年,重勒新碑5块于亭内。
蛾眉亭据险临深,凭高望远,景色优美,风光绮丽。历代文人雅士登亭游览,撰文赋诗,赞美备至。北宋沈括《蛾眉亭》诗中有“双峰秀出两眉弯,翠黛依然鉴影间”句。南宋文天祥被俘后,在北上途中,再登蛾眉亭,面对当时破碎河山,不禁感慨万分,吟出悲壮激昂的《蛾眉亭》诗一首。云:“不上蛾眉二十岁,重来为堕山河泪。今人不见虞允文,古人曾有樊若水。长江阔处平如驿,况此介然衣带窄。欲从谪仙捉月去,安得然犀照神物”。抒发了内心悲愤的激情。元代赵孟頫《蛾眉亭》诗云:“天门日涌大江来,牛渚风生万壑哀。青眼故人携酒共,两眉今日为君开。苍崖直下蚊龙吼,白浪横空鹅鹳回。南眺青山怀李白,沙头官渡苦相催”。此外,宋韩补之,元卢挚、贡性之,明杨基、袁宏道,清成文运等著名文人雅士都曾来此登临揽胜,留下许多名篇佳韵。1985年,蛾眉亭被列为马鞍山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因白蚁危害,蛾眉亭重建时改为水泥梁柱。
[然犀亭]
位于采石翠螺山东南麓临江处,约建于清初,咸同年间被毁,现存之亭为光绪十三年(1887)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重修。亭为四方形,四角擎以石柱,亭檐飞翘,造型古朴典雅。亭内正中有一石碑,碑高五尺八寸,宽三尺三寸,上镌刻“然犀亭”三字,字径一尺六寸,字体遒劲,为李成谋手书。亭四周松木簇拥,环境优美。
然犀亭之由来,最富神奇色彩。史载东晋咸和四年(329),骠骑将军温峤平息苏竣、祖约叛乱之后,率师返回武昌。途经采石时,听说采石矶下水深不可测,时有怪物出没。温峤命随从人员点燃犀角照亮水底,果然发现江水深处有许多鱼龙水怪,丛集游动,奇形异状,有的乘马车,有的穿赤衣,川流不息,如闹市一般。后人遂在此建亭,取名然犀亭。
然犀亭临江处,石壁盘突,高达数十丈,亭下崖壁有李成谋手书“天下太平”四字石刻。登然犀亭俯视大江,只见滔滔江水一泻而下,水拍崖壁,浪花飞溅,轰然作响,气势壮观。游人至此远眺,万里江天一览无余。明代王思任和清代陈调鼎均有《然犀亭》诗句。
[怀谢亭]
坐落翠螺山南半山腰,从蛾眉亭、广济寺或三元洞沿林间山道拾级而上均可到达。1979年,采石公园在李白衣冠冢前的“施庆亭”遗址上重建一亭,更名“怀谢亭”,取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诗中“空忆谢将军”之意而命名。亭呈六角形,木质结构,背山面水,古朴典雅。谢将军,即谢尚,字仁祖,东晋时官镇西将军,曾镇守牛渚。谢尚博学多闻,善识人材。一日夜晚,秋月皎洁,谢尚乘兴泛舟赏月,闻邻舟有人吟其自作《咏史》诗,遂驻听久之,不由为之击楫称叹,即移舟相邀,知为临汝少年袁宏,两人一见如故,倾谈达旦。谢尚怜其才学,聘为幕中参军。袁宏原本孤贫,经谢尚提携,从此名声日著,官至东阳太守,并成为东晋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这段谢尚月夜泛舟识袁宏的典故遂被传为佳话。后人以其事建赏咏亭于采石江边,后毁不存。
唐开元十五年(727),李白溯江西上观云梦途中,夜泊舟采石山下,触景生情,作《夜泊牛渚怀古》抒发其怀才不遇,希望得到朝廷赏识的情怀。诗云:“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以后历朝文人至此,多羡慕袁宏被识,又惜李白不遇,写下诸多愤懑伤感的诗篇。如唐刘禹锡《望牛渚有感》,宋贺铸《晚泊东采石矶》、潘阆《泊牛渚》,明邝露《采石怀袁宏、李白》,清李调元《牛渚晚泊》等。清代李霖《牛渚怀古》云:“江月明,江草碧,才人不易逢,知音更难得。因袁白忆谢将军,我更因袁怀李白。”
[清风亭]
位于采石李白纪念馆后院内,始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系工部右侍郎周忱委托采石广济寺僧修惠所建,周忱书题“清风”之额。清咸丰年间亭毁。民国15年(1926)重修,旋被军阀焚毁。民国20年,采石镇绅士鲁式榖重建。亭为茅草盖顶,四周用水泥砌砖,朴素之极。亭内立碑,纪其重修始末。
近年采石公园扩建李白纪念馆时,将原彭公祠内粹然亭复加修葺,更名清风亭。亭以四根木柱支撑,碧瓦朱甍,飞檐翘角。檐下悬有“清风亭”匾,两侧对联:“自公一去无狂客,此地千秋有盛名”,为马鞍山市书法家李六珍手书。亭中嵌立一石碑,上携刻新建清风亭纪事,两旁置石凳可供游人憩足。
[翠螺轩]
位于翠螺山南东麓,背山面水,介于太白楼和广济寺之间,为采石公园新建的旅游服务点,游客可在此用膳。
由太白楼到翠螺轩需经行吟桥。行吟桥原为木质结构,因年久腐朽,现改为青石平面拱桥。相传历代游客每于此桥驻足小憩,吟诗联句,故名。翠螺轩造型美观,古朴幽雅,吸取江南古代建筑风格,兼有闽粤一带明快的建筑特色。整个建筑分为上下两层,底层为内厅、花架、茶室,通过明廊和双层八角亭连成一体;二层置大、小餐厅,小餐厅陈设古朴雅致,内有天井、鱼池、假山,环境幽静,大厅装有落地玻璃门窗,光线柔和,明净敞亮,边门可通明廊和八角亭二层。在明廊与餐厅间,借山势砌一石壁,下有喷水池。翠螺轩前是一片草坪,有青石铺成的人行小道,间植银杏、红梅、金桂等名贵花木,花开季节,信步徜徉道旁花木之下,阵阵花香,沁人心脾。游客在餐厅用膳、品茗之余,可凭窗眺望江上风帆,观赏牛渚夕照的壮丽景色。[联璧台]
原名舍身崖,又名捉月台,相传李白于此酒醉跳江捉月,故名。位于采石翠螺山西南麓,然犀亭右前方临江处,为两块嵌于绝壁上的巨石,中分一线,翘首凌空,伸向江面,险峻异常。上镌刻“联璧台”三字。旧志记载,明正德十四年(1519),太平知府傅钥陪同池州知府何绍正、徽州知府刘志淑、安庆知府胡缵宗以及刑部主事方豪游览采石矶,登临崖上,因嫌舍身崖不雅,遂改名为“联璧台”,亦即指“一部四府官员”联璧登台之意。由方豪书写,命工匠镌刻石上,字径一尺二寸,下署名“思道”(方豪字思道)。清代诗人袁枚听说采石联璧台有“思道”题字,误以为是南宋奸相贾似道,遂作诗讽刺道:“千寻危石划江开,贾相当年兴太佳。家有兰亭八千匣,尚来此处作摩崖”。
联璧台因年久风化,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有一半坠入江中。然而此处风景并未减色,游人络绎不绝。1987年,在李白逝世1225周年之际,联璧台旁新立一尊李白塑像,高约2米,合金钢制成,由雕塑家钱绍武创作。诗仙体态飘逸,似大鹏展翅,为联璧台增添了新的诗意。
[八仙台]
位于葛阳山峰巅。巅上巨石矗立,其中一块巨石平坦而方,上刻有“八仙台”三字,正楷。民间传说,平台上常有八个仙人奕棋,故名。
位于翠螺山南麓临江处,右邻三元洞,左近广济寺。北宋熙宁三年(1069),太平州知州张瓌创建,历朝均有修葺。民国23年(1934)重建。明代当涂名士陶安撰《蛾眉亭记》,记载蛾眉亭得名由来:“昔人因此山川雄丽,亭绝壁上,以尽登览之美。前直东西二梁山,夹江相峙,修妩靓好,宛宛如蛾眉,遂以亭名”。东梁山位于当涂县境内,西梁山在和县境内,两山巍然对峙,形如天门,江流其间,水急浪湍,似破门而出,故东西梁山合称为“天门山”。此处是遥望天门山壮丽景观的最佳处。李白有《望天门山》七绝一首:“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成为描述东西梁山风光景色的千古绝唱。
蛾眉亭背山面水,为长方形,亭檐正中上悬“蛾眉亭”匾额,亭内后壁嵌有5块约六尺高的石碑,其中元代李泂《采过江诗》碑尤为珍贵,郭沫若称之为不可多得之物。因风雨剥蚀,字迹多有损毁。1987年,5块碑移至李白纪念馆收藏。同年,重勒新碑5块于亭内。
蛾眉亭据险临深,凭高望远,景色优美,风光绮丽。历代文人雅士登亭游览,撰文赋诗,赞美备至。北宋沈括《蛾眉亭》诗中有“双峰秀出两眉弯,翠黛依然鉴影间”句。南宋文天祥被俘后,在北上途中,再登蛾眉亭,面对当时破碎河山,不禁感慨万分,吟出悲壮激昂的《蛾眉亭》诗一首。云:“不上蛾眉二十岁,重来为堕山河泪。今人不见虞允文,古人曾有樊若水。长江阔处平如驿,况此介然衣带窄。欲从谪仙捉月去,安得然犀照神物”。抒发了内心悲愤的激情。元代赵孟頫《蛾眉亭》诗云:“天门日涌大江来,牛渚风生万壑哀。青眼故人携酒共,两眉今日为君开。苍崖直下蚊龙吼,白浪横空鹅鹳回。南眺青山怀李白,沙头官渡苦相催”。此外,宋韩补之,元卢挚、贡性之,明杨基、袁宏道,清成文运等著名文人雅士都曾来此登临揽胜,留下许多名篇佳韵。1985年,蛾眉亭被列为马鞍山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因白蚁危害,蛾眉亭重建时改为水泥梁柱。
[然犀亭]
位于采石翠螺山东南麓临江处,约建于清初,咸同年间被毁,现存之亭为光绪十三年(1887)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重修。亭为四方形,四角擎以石柱,亭檐飞翘,造型古朴典雅。亭内正中有一石碑,碑高五尺八寸,宽三尺三寸,上镌刻“然犀亭”三字,字径一尺六寸,字体遒劲,为李成谋手书。亭四周松木簇拥,环境优美。
然犀亭之由来,最富神奇色彩。史载东晋咸和四年(329),骠骑将军温峤平息苏竣、祖约叛乱之后,率师返回武昌。途经采石时,听说采石矶下水深不可测,时有怪物出没。温峤命随从人员点燃犀角照亮水底,果然发现江水深处有许多鱼龙水怪,丛集游动,奇形异状,有的乘马车,有的穿赤衣,川流不息,如闹市一般。后人遂在此建亭,取名然犀亭。
然犀亭临江处,石壁盘突,高达数十丈,亭下崖壁有李成谋手书“天下太平”四字石刻。登然犀亭俯视大江,只见滔滔江水一泻而下,水拍崖壁,浪花飞溅,轰然作响,气势壮观。游人至此远眺,万里江天一览无余。明代王思任和清代陈调鼎均有《然犀亭》诗句。
[怀谢亭]
坐落翠螺山南半山腰,从蛾眉亭、广济寺或三元洞沿林间山道拾级而上均可到达。1979年,采石公园在李白衣冠冢前的“施庆亭”遗址上重建一亭,更名“怀谢亭”,取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诗中“空忆谢将军”之意而命名。亭呈六角形,木质结构,背山面水,古朴典雅。谢将军,即谢尚,字仁祖,东晋时官镇西将军,曾镇守牛渚。谢尚博学多闻,善识人材。一日夜晚,秋月皎洁,谢尚乘兴泛舟赏月,闻邻舟有人吟其自作《咏史》诗,遂驻听久之,不由为之击楫称叹,即移舟相邀,知为临汝少年袁宏,两人一见如故,倾谈达旦。谢尚怜其才学,聘为幕中参军。袁宏原本孤贫,经谢尚提携,从此名声日著,官至东阳太守,并成为东晋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这段谢尚月夜泛舟识袁宏的典故遂被传为佳话。后人以其事建赏咏亭于采石江边,后毁不存。
唐开元十五年(727),李白溯江西上观云梦途中,夜泊舟采石山下,触景生情,作《夜泊牛渚怀古》抒发其怀才不遇,希望得到朝廷赏识的情怀。诗云:“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以后历朝文人至此,多羡慕袁宏被识,又惜李白不遇,写下诸多愤懑伤感的诗篇。如唐刘禹锡《望牛渚有感》,宋贺铸《晚泊东采石矶》、潘阆《泊牛渚》,明邝露《采石怀袁宏、李白》,清李调元《牛渚晚泊》等。清代李霖《牛渚怀古》云:“江月明,江草碧,才人不易逢,知音更难得。因袁白忆谢将军,我更因袁怀李白。”
[清风亭]
位于采石李白纪念馆后院内,始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系工部右侍郎周忱委托采石广济寺僧修惠所建,周忱书题“清风”之额。清咸丰年间亭毁。民国15年(1926)重修,旋被军阀焚毁。民国20年,采石镇绅士鲁式榖重建。亭为茅草盖顶,四周用水泥砌砖,朴素之极。亭内立碑,纪其重修始末。
近年采石公园扩建李白纪念馆时,将原彭公祠内粹然亭复加修葺,更名清风亭。亭以四根木柱支撑,碧瓦朱甍,飞檐翘角。檐下悬有“清风亭”匾,两侧对联:“自公一去无狂客,此地千秋有盛名”,为马鞍山市书法家李六珍手书。亭中嵌立一石碑,上携刻新建清风亭纪事,两旁置石凳可供游人憩足。
[翠螺轩]
位于翠螺山南东麓,背山面水,介于太白楼和广济寺之间,为采石公园新建的旅游服务点,游客可在此用膳。
由太白楼到翠螺轩需经行吟桥。行吟桥原为木质结构,因年久腐朽,现改为青石平面拱桥。相传历代游客每于此桥驻足小憩,吟诗联句,故名。翠螺轩造型美观,古朴幽雅,吸取江南古代建筑风格,兼有闽粤一带明快的建筑特色。整个建筑分为上下两层,底层为内厅、花架、茶室,通过明廊和双层八角亭连成一体;二层置大、小餐厅,小餐厅陈设古朴雅致,内有天井、鱼池、假山,环境幽静,大厅装有落地玻璃门窗,光线柔和,明净敞亮,边门可通明廊和八角亭二层。在明廊与餐厅间,借山势砌一石壁,下有喷水池。翠螺轩前是一片草坪,有青石铺成的人行小道,间植银杏、红梅、金桂等名贵花木,花开季节,信步徜徉道旁花木之下,阵阵花香,沁人心脾。游客在餐厅用膳、品茗之余,可凭窗眺望江上风帆,观赏牛渚夕照的壮丽景色。[联璧台]
原名舍身崖,又名捉月台,相传李白于此酒醉跳江捉月,故名。位于采石翠螺山西南麓,然犀亭右前方临江处,为两块嵌于绝壁上的巨石,中分一线,翘首凌空,伸向江面,险峻异常。上镌刻“联璧台”三字。旧志记载,明正德十四年(1519),太平知府傅钥陪同池州知府何绍正、徽州知府刘志淑、安庆知府胡缵宗以及刑部主事方豪游览采石矶,登临崖上,因嫌舍身崖不雅,遂改名为“联璧台”,亦即指“一部四府官员”联璧登台之意。由方豪书写,命工匠镌刻石上,字径一尺二寸,下署名“思道”(方豪字思道)。清代诗人袁枚听说采石联璧台有“思道”题字,误以为是南宋奸相贾似道,遂作诗讽刺道:“千寻危石划江开,贾相当年兴太佳。家有兰亭八千匣,尚来此处作摩崖”。
联璧台因年久风化,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有一半坠入江中。然而此处风景并未减色,游人络绎不绝。1987年,在李白逝世1225周年之际,联璧台旁新立一尊李白塑像,高约2米,合金钢制成,由雕塑家钱绍武创作。诗仙体态飘逸,似大鹏展翅,为联璧台增添了新的诗意。
[八仙台]
位于葛阳山峰巅。巅上巨石矗立,其中一块巨石平坦而方,上刻有“八仙台”三字,正楷。民间传说,平台上常有八个仙人奕棋,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