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其它墓葬
[独家墩汉墓]
坐落于雨山乡独家墩。1986年夏,马钢机运公司二队在施工中发现,为一砖室墓,由市文物管理所清理。墓长10.51米,宽8米,高3米,正东西向。其墓结构较为复杂,由封门墙、甬道、一横前室和两平行后室(即棺室)组成。前室左、右及墓门处三面墓壁各有一壁龛(亦称耳室),右后室后墙亦有一壁龛,室与室、龛与龛及甬道间均有精美券门相连。墓壁为“三横一竖”砌法,在三组或四组后向上平砌并渐内收四面同时起券,为双拱形券顶。顶上铺有一层防盗石板,铺地砖两层,前室为“人”字形,后室平铺。墓砖青灰色,一般长36厘米、宽18厘米、厚9厘米,最大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另有楔形砖等。大部分砖一侧和一端模印有辐射太阳纹、交叉三角几何纹和同心圆纹等精美纹饰图案。此墓多次被盗,顶部有四处明显盗洞,葬具、尸骨不存。出土器物40件,以陶器为主,大部分已破碎,有案、洗、盆、薰、灯、罐、钵、斗、耳杯、鼎、碗、瓶、瓮、厕圈、猪等。另有铜镜1面,青瓷碗2件,砺石1块及锈蚀铁器2件等。陶制厕圈模型,为上厕所、下猪圈的二层建筑,有门有窗;陶猪造型生动形象,憨实可爱。半圆方枚神兽镜更具特色,上有浮雕式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兽像,富有立体感和美感。据墓葬形制规模及器物鉴定,墓主当为汉未至三国早期侯王。该墓葬建筑结构,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第一次发现,为研究三国时期建筑史、美术史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该墓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印山东吴墓]
位于佳山乡印山村境内,1983年2月发现,由省考古所和市文化局清理。该墓为一座单室砖墓,由墓门、甬道和墓室组成,总长4.84米,呈“凸”字形,方向正南北。墓上封土在1955年平整土地时被铲平,墓顶亦同时遭毁。墓壁高1米,为“三横一竖”砌法,铺地砖一层为“人”字形。墓砖长36厘米、宽18厘米、厚6厘米,一侧或一端印有菱形几何图案。墓早年被盗,葬具和尸骨不存。出土器物30多件,以青瓷器为主,有壶、碗、熏等生活器具以及谷仓、碓、灶、磨、禽、兽、车等殉葬明器。有铜镜一面(已残)和铜钱数百枚(以“五株”为多)。青瓷器均以灰白色瓷土为胎,胎质坚硬细腻,内外施青、绿、褐色釉,釉层薄,品种繁多,保存完整,体形各异,精巧玲珑。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品质地、器形和纹饰考证,该墓为三国东吴时期墓葬。墓虽小但器物多样,可知墓主生前较为殷实。该墓的发现为研究东吴时期马鞍山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活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佳山孟府君墓]
位于佳山西麓,距杨墓村约500米,1976年10月兴建湖东路第二小学校舍时发现。是一座单室砖墓,由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全长6.25米。墓室东西两壁明显外弧,平面呈腰鼓状。内四壁为“三横一竖”砌法,四组后向上平砌并渐内收起券。顶部为四隅券进式穹窿顶,结构牢固。在墓东西两壁前部和后部及后壁中部高1.18米处,各砌一壁龛,每龛置青瓷碗1件。铺地砖呈“人”字形”墓室四沿为凹沟,略低于甬道,用于排泄墓内渗水。整个墓室均为青灰砖砌,砖长32~34厘米、宽16~17厘米、厚5.5~6厘米不等,部分砖两端模印有“十”、“七”、“×”纹样,少数砖侧面有文字,一种为墓砖烧造时间:“太元元年八月廿五日建公墓”,反字、阳文;另一种为记数砖,如“三百”、“四百四”等,字体为隶书风格。该墓早期曾被盗,墓葬出土时,所剩器物较乱,尸骨和葬具无存,有铜铁棺钉10多根。清理出陶、瓷、铜、铁、石器及砖刻墓志30余件。陶器20件,大部分为灰陶,陶质较软,多数器物已碎。瓷器10件,胎质灰白色,胎土纯净,釉色黄或青灰。其中熏炉1件,造型美观,精巧别致,盖作山峰重叠状。分三层,一、二层各十峰,交错排列,三层五峰,托一荷包形主峰,于二、三层峰间有8个出烟圆孔;腹呈半圆形,腹盖间有1对小钮相连接。还有滑石猪2件,滑石弩机1件。另有砖刻墓志5方:四隅各一方,棺前一方。墓志砖长35厘米、宽17厘米、厚5厘米,印有粗绳纹。志文相同:“太元元年十二月十二日晋故平昌郡安丘县始兴相散骑常侍孟府君墓”。一墓随葬5方墓志,实属罕见,为墓葬提供了确切纪年。太元为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太元元年为376年。在5方墓志砖中有3方为隶书,2方为楷书体势,为研究魏晋时期书体演变提供了实物资料。
墓主有姓无名,史书亦难查考。志文中平昌郡安丘县为今山东省境内,散骑常侍为晋代显职,后多为贵族子弟世袭,多属虚衔。由此可推知墓主原籍山东,永嘉之乱后侨居江南,死后仍以原籍称述。该墓的发掘为研究东晋门阀等级制度提供了依据。
[塘岔东晋墓]
位于慈湖塘岔、马钢铁合金小学操场西北处,1984年9月,铁合金小学整修操场时被发现,市文物管理所清理。墓葬群为单室砖墓4座,从东至西按顺序编为1~4号墓葬,各墓均遭盗扰。清理前,4号墓被毁,为一堆碎砖,仅出土铜钱两枚,已锈蚀不可辨;1~3号墓顶部被毁,其具体构造不详。1号墓平面呈“吕”字形,由墓门、小祭室、过道和墓室组成,长5.20米。2号墓与3号墓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门、通道和墓室组成,长分别为4.85米和5.20米。墓砖均为素面砖,墓壁为“三横一竖”砌法,铺地砖一层,呈“人”字形,葬具已腐朽。出土器物30多件,有铜、铁、瓷、陶、石器等。瓷器16件,釉色青黄,胎釉粘结较好。3号墓出土的盘口壶,釉色鲜艳,烧制精细,保存完好,为瓷器佳品。陶器15件,铜器1件,石器3件,铜铁棺钉若干。从墓葬形制、器物及规模考查,为东晋时期官僚士族阶层墓葬。
[东山东晋墓]
位于东山东北麓。1984年10~12月,马钢二钢厂于此营建水处理车间时发现古墓4座,由市文化局及省考古所清理。4墓均为单室砖墓。1、2、4号墓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门、通道、墓室组成,长分别为4.61米、4.15米和4.62米。3号墓平面为长方形,无通道,由门、室两部分组成,长5.10米。清理前,墓顶均遭毁,墓壁为青灰砖,“三横一竖”砌筑。4号墓东西壁墙上有直叶棂窗,铺地砖一层,呈“人”字形。
墓砖一般长29厘米、宽24厘米、厚4.2厘米,1号墓少数门砖一端刻有“乌江县”三字,一侧刻有“咸和七年三月二日”字样,部分砖印有“”纹样。1、2号墓内尚存棺停尸骨残骸。出土器物共86件,1号墓16件、2号墓45件、3号墓16件、4号墓9件。有陶、瓷、铜、金、漆器等,大部分已残碎,保存较好的有30余件。其中瓷器24件,釉色泛青,胎灰白。有一狮形插座,造型生动、精美,作狮子蹲伏状,昂首、圆目、翘鼻、龇牙,颔下有长须,项脊微凸起,鬃毛向两边披卷曲,尾作蕉叶状,背上有一圆管,据史籍中两晋时已有用烛的记载来看,狮形插座应为烛台。墓砖志文中有“咸和七年三月二日”、“乌江县”铭记。“咸和”为东晋成帝司马衍之年号,咸和七年为332年;“乌江县”晋置,今属和县,为墓砖烧制地名。4号墓一漆盘上朱红漆书写“永和十年”,“永和”为东晋穆帝司马聃之年号,永和十年为354年。3号墓出土六面铜印1方,为“凸”字形,全高3.2厘米。钮为高、宽各1厘米的正方体,上有一圆孔,底座高2.2厘米,边长2厘米,钮顶端和印底座面均刻阴文。钮顶为“白记”,印底为“谢沈”,四面分别为“臣沈”、“谢沈白”、“谢沈白事”、“谢文仲”。由此可知墓主为谢沈。《晋书》载:谢沈,字行思,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孤,事母至孝,博学多识,明练经史,著作颇丰。曾任著作郎,撰《后汉书》百卷、《晋书》三十余卷,卒年53岁。
[葛阳山东晋墓]
位于葛阳山东北麓。1985年3月,市公安局兴建车辆教练场时发现,有古墓3座,为单室砖墓。由省考古所和市文物管理所清理。1号墓为“刀”字形,由墓门、甬道和墓室组成,长5.40米,甬道偏向墓室一边。2、3号墓为“凸”字形,长分别为5.28米、5.10米。3号墓室东西壁前部各有一小龛,内置小瓷盏,墙体为“三横一竖”砌法,铺地砖一层,呈“人”字纹。3号墓门未封,除小瓷盏外,无出土器物,为一座空墓。1、2号墓出土器物17件,其中瓷盏7件,青瓷盘口壶2件,青瓷碗、瓷洗、陶钵、青瓷虎子、铜斗、铜镜、铁剑各1件,铜钱及棺钉若干。根据墓葬形制、器物质色和纹饰,为东晋时期古墓葬。
[桃冲两晋隋唐墓群]
位于霍里镇桃冲村。1986年9~10月间,市第三建筑材料厂取土时,发现砖室墓7座,经市文物管理所清理,墓葬编号为1~7号。7号墓全毁,仅存四系釉陶瓶1件;3号墓为一孩童墓,无器物;4号墓大部损坏,仅存残瓷碗2件;6号墓三分之一被毁,仅有青瓷盏1件。1、2、5号墓壁外弧,略呈腰鼓状,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门、甬道、墓室组成,长分别为5.11米、4.36米、4.53米。1、2号墓为平砌内收起券成拱形券顶,5号墓为“三横一竖”三组后平砌内收起券,铺地砖一层,呈“人”字纹。墓砖青灰色,长31厘米、宽15.5厘米、厚7厘米,1号墓砖端侧模印有钱纹、放射太阳纹和“建兴二年七月廿六日”铭记,为西晋愍帝建兴二年(314)墓葬。2号墓砖模印为青龙、朱雀等神兽纹及同心圆纹。两墓砖模印有“俞”字,为当时墓砖烧制者姓氏。5号墓砖素面无纹饰。出土器物共16件,有银钗、银镯、铜洗、铜镜、漆耳木杯、漆奁盒、青瓷狮形插座、青瓷三足砚、青瓷盘口壶、瓷盏、瓷碗及铜钱数百枚。狮形插座和三足瓷砚为瓷中精品。墓葬年代除1号墓可确定为西晋墓葬外,5、6、7号墓根据形制及出土物当为东晋墓葬;3、4号墓则表现为隋唐时期的风格。该墓群年代跨度大,为研究马鞍山两晋到隋唐时期的历史演变,提供了实物资料。
[大北庄南朝墓群]
该墓群共有5座,1~3号墓位于市二十二中学校园内,4~5号墓位于四三一○厂露天仓库处,分别于1985年4月和1986年4月发现,市文物管理所清理。1、2墓两边墓壁明显外弧,呈腰鼓状,由墓门、墓室组成,长分别为4.60米、4.23米。3号墓为“凸”字形,长4.20米,无器物,为一座空墓。3座墓壁均为“三横一竖”砌法,铺地砖一层,呈“人”字形,顶部遭毁。4~5号墓两壁亦明显外弧,为腰鼓状,由墓门、甬道、墓室组成,长分别为6.00米、6.37米。墓壁砌法4号为平垒,5号为“四横一竖”,两墓墙中部均有直叶棂窗,上面有桃形灯龛,铺地砖一层,呈“人”字纹。4号墓部分砖上有菱形几何纹和钱纹。
随葬器物共20件,其中瓷器9件,有鸡首壶、盘口壶、盏、砚、碗等;陶器10件,有砚、盆、耳杯、凭几、盏、勺、器物盖等,还有铁剑1把(4号墓出土、已锈蚀)及棺钉若干。据5座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的器形、纹饰,为南朝宋、齐时期墓葬。其发现为研究南朝时期马鞍山地区政治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马沿岗六朝墓]
位于雨山乡安民村马沿岗林场,1984年5月31日发现,由市文物管理所清理。整个墓呈腰鼓状,分前后室,为六朝时期的典型墓葬式样。墓的前室为祭奠物品放置处,后室为棺木放置处。出土的棺木已腐烂,棺内充满淤泥,从中发现1只青瓷灯盏,4只青瓷碗、若干枚五铢钱及一些碎瓷片。据考古分析,此墓葬后不久曾被盗过,因而,墓主身份无法考证。
坐落于雨山乡独家墩。1986年夏,马钢机运公司二队在施工中发现,为一砖室墓,由市文物管理所清理。墓长10.51米,宽8米,高3米,正东西向。其墓结构较为复杂,由封门墙、甬道、一横前室和两平行后室(即棺室)组成。前室左、右及墓门处三面墓壁各有一壁龛(亦称耳室),右后室后墙亦有一壁龛,室与室、龛与龛及甬道间均有精美券门相连。墓壁为“三横一竖”砌法,在三组或四组后向上平砌并渐内收四面同时起券,为双拱形券顶。顶上铺有一层防盗石板,铺地砖两层,前室为“人”字形,后室平铺。墓砖青灰色,一般长36厘米、宽18厘米、厚9厘米,最大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另有楔形砖等。大部分砖一侧和一端模印有辐射太阳纹、交叉三角几何纹和同心圆纹等精美纹饰图案。此墓多次被盗,顶部有四处明显盗洞,葬具、尸骨不存。出土器物40件,以陶器为主,大部分已破碎,有案、洗、盆、薰、灯、罐、钵、斗、耳杯、鼎、碗、瓶、瓮、厕圈、猪等。另有铜镜1面,青瓷碗2件,砺石1块及锈蚀铁器2件等。陶制厕圈模型,为上厕所、下猪圈的二层建筑,有门有窗;陶猪造型生动形象,憨实可爱。半圆方枚神兽镜更具特色,上有浮雕式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兽像,富有立体感和美感。据墓葬形制规模及器物鉴定,墓主当为汉未至三国早期侯王。该墓葬建筑结构,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第一次发现,为研究三国时期建筑史、美术史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该墓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印山东吴墓]
位于佳山乡印山村境内,1983年2月发现,由省考古所和市文化局清理。该墓为一座单室砖墓,由墓门、甬道和墓室组成,总长4.84米,呈“凸”字形,方向正南北。墓上封土在1955年平整土地时被铲平,墓顶亦同时遭毁。墓壁高1米,为“三横一竖”砌法,铺地砖一层为“人”字形。墓砖长36厘米、宽18厘米、厚6厘米,一侧或一端印有菱形几何图案。墓早年被盗,葬具和尸骨不存。出土器物30多件,以青瓷器为主,有壶、碗、熏等生活器具以及谷仓、碓、灶、磨、禽、兽、车等殉葬明器。有铜镜一面(已残)和铜钱数百枚(以“五株”为多)。青瓷器均以灰白色瓷土为胎,胎质坚硬细腻,内外施青、绿、褐色釉,釉层薄,品种繁多,保存完整,体形各异,精巧玲珑。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品质地、器形和纹饰考证,该墓为三国东吴时期墓葬。墓虽小但器物多样,可知墓主生前较为殷实。该墓的发现为研究东吴时期马鞍山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活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佳山孟府君墓]
位于佳山西麓,距杨墓村约500米,1976年10月兴建湖东路第二小学校舍时发现。是一座单室砖墓,由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全长6.25米。墓室东西两壁明显外弧,平面呈腰鼓状。内四壁为“三横一竖”砌法,四组后向上平砌并渐内收起券。顶部为四隅券进式穹窿顶,结构牢固。在墓东西两壁前部和后部及后壁中部高1.18米处,各砌一壁龛,每龛置青瓷碗1件。铺地砖呈“人”字形”墓室四沿为凹沟,略低于甬道,用于排泄墓内渗水。整个墓室均为青灰砖砌,砖长32~34厘米、宽16~17厘米、厚5.5~6厘米不等,部分砖两端模印有“十”、“七”、“×”纹样,少数砖侧面有文字,一种为墓砖烧造时间:“太元元年八月廿五日建公墓”,反字、阳文;另一种为记数砖,如“三百”、“四百四”等,字体为隶书风格。该墓早期曾被盗,墓葬出土时,所剩器物较乱,尸骨和葬具无存,有铜铁棺钉10多根。清理出陶、瓷、铜、铁、石器及砖刻墓志30余件。陶器20件,大部分为灰陶,陶质较软,多数器物已碎。瓷器10件,胎质灰白色,胎土纯净,釉色黄或青灰。其中熏炉1件,造型美观,精巧别致,盖作山峰重叠状。分三层,一、二层各十峰,交错排列,三层五峰,托一荷包形主峰,于二、三层峰间有8个出烟圆孔;腹呈半圆形,腹盖间有1对小钮相连接。还有滑石猪2件,滑石弩机1件。另有砖刻墓志5方:四隅各一方,棺前一方。墓志砖长35厘米、宽17厘米、厚5厘米,印有粗绳纹。志文相同:“太元元年十二月十二日晋故平昌郡安丘县始兴相散骑常侍孟府君墓”。一墓随葬5方墓志,实属罕见,为墓葬提供了确切纪年。太元为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太元元年为376年。在5方墓志砖中有3方为隶书,2方为楷书体势,为研究魏晋时期书体演变提供了实物资料。
墓主有姓无名,史书亦难查考。志文中平昌郡安丘县为今山东省境内,散骑常侍为晋代显职,后多为贵族子弟世袭,多属虚衔。由此可推知墓主原籍山东,永嘉之乱后侨居江南,死后仍以原籍称述。该墓的发掘为研究东晋门阀等级制度提供了依据。
[塘岔东晋墓]
位于慈湖塘岔、马钢铁合金小学操场西北处,1984年9月,铁合金小学整修操场时被发现,市文物管理所清理。墓葬群为单室砖墓4座,从东至西按顺序编为1~4号墓葬,各墓均遭盗扰。清理前,4号墓被毁,为一堆碎砖,仅出土铜钱两枚,已锈蚀不可辨;1~3号墓顶部被毁,其具体构造不详。1号墓平面呈“吕”字形,由墓门、小祭室、过道和墓室组成,长5.20米。2号墓与3号墓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门、通道和墓室组成,长分别为4.85米和5.20米。墓砖均为素面砖,墓壁为“三横一竖”砌法,铺地砖一层,呈“人”字形,葬具已腐朽。出土器物30多件,有铜、铁、瓷、陶、石器等。瓷器16件,釉色青黄,胎釉粘结较好。3号墓出土的盘口壶,釉色鲜艳,烧制精细,保存完好,为瓷器佳品。陶器15件,铜器1件,石器3件,铜铁棺钉若干。从墓葬形制、器物及规模考查,为东晋时期官僚士族阶层墓葬。
[东山东晋墓]
位于东山东北麓。1984年10~12月,马钢二钢厂于此营建水处理车间时发现古墓4座,由市文化局及省考古所清理。4墓均为单室砖墓。1、2、4号墓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门、通道、墓室组成,长分别为4.61米、4.15米和4.62米。3号墓平面为长方形,无通道,由门、室两部分组成,长5.10米。清理前,墓顶均遭毁,墓壁为青灰砖,“三横一竖”砌筑。4号墓东西壁墙上有直叶棂窗,铺地砖一层,呈“人”字形。
墓砖一般长29厘米、宽24厘米、厚4.2厘米,1号墓少数门砖一端刻有“乌江县”三字,一侧刻有“咸和七年三月二日”字样,部分砖印有“”纹样。1、2号墓内尚存棺停尸骨残骸。出土器物共86件,1号墓16件、2号墓45件、3号墓16件、4号墓9件。有陶、瓷、铜、金、漆器等,大部分已残碎,保存较好的有30余件。其中瓷器24件,釉色泛青,胎灰白。有一狮形插座,造型生动、精美,作狮子蹲伏状,昂首、圆目、翘鼻、龇牙,颔下有长须,项脊微凸起,鬃毛向两边披卷曲,尾作蕉叶状,背上有一圆管,据史籍中两晋时已有用烛的记载来看,狮形插座应为烛台。墓砖志文中有“咸和七年三月二日”、“乌江县”铭记。“咸和”为东晋成帝司马衍之年号,咸和七年为332年;“乌江县”晋置,今属和县,为墓砖烧制地名。4号墓一漆盘上朱红漆书写“永和十年”,“永和”为东晋穆帝司马聃之年号,永和十年为354年。3号墓出土六面铜印1方,为“凸”字形,全高3.2厘米。钮为高、宽各1厘米的正方体,上有一圆孔,底座高2.2厘米,边长2厘米,钮顶端和印底座面均刻阴文。钮顶为“白记”,印底为“谢沈”,四面分别为“臣沈”、“谢沈白”、“谢沈白事”、“谢文仲”。由此可知墓主为谢沈。《晋书》载:谢沈,字行思,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孤,事母至孝,博学多识,明练经史,著作颇丰。曾任著作郎,撰《后汉书》百卷、《晋书》三十余卷,卒年53岁。
[葛阳山东晋墓]
位于葛阳山东北麓。1985年3月,市公安局兴建车辆教练场时发现,有古墓3座,为单室砖墓。由省考古所和市文物管理所清理。1号墓为“刀”字形,由墓门、甬道和墓室组成,长5.40米,甬道偏向墓室一边。2、3号墓为“凸”字形,长分别为5.28米、5.10米。3号墓室东西壁前部各有一小龛,内置小瓷盏,墙体为“三横一竖”砌法,铺地砖一层,呈“人”字纹。3号墓门未封,除小瓷盏外,无出土器物,为一座空墓。1、2号墓出土器物17件,其中瓷盏7件,青瓷盘口壶2件,青瓷碗、瓷洗、陶钵、青瓷虎子、铜斗、铜镜、铁剑各1件,铜钱及棺钉若干。根据墓葬形制、器物质色和纹饰,为东晋时期古墓葬。
[桃冲两晋隋唐墓群]
位于霍里镇桃冲村。1986年9~10月间,市第三建筑材料厂取土时,发现砖室墓7座,经市文物管理所清理,墓葬编号为1~7号。7号墓全毁,仅存四系釉陶瓶1件;3号墓为一孩童墓,无器物;4号墓大部损坏,仅存残瓷碗2件;6号墓三分之一被毁,仅有青瓷盏1件。1、2、5号墓壁外弧,略呈腰鼓状,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门、甬道、墓室组成,长分别为5.11米、4.36米、4.53米。1、2号墓为平砌内收起券成拱形券顶,5号墓为“三横一竖”三组后平砌内收起券,铺地砖一层,呈“人”字纹。墓砖青灰色,长31厘米、宽15.5厘米、厚7厘米,1号墓砖端侧模印有钱纹、放射太阳纹和“建兴二年七月廿六日”铭记,为西晋愍帝建兴二年(314)墓葬。2号墓砖模印为青龙、朱雀等神兽纹及同心圆纹。两墓砖模印有“俞”字,为当时墓砖烧制者姓氏。5号墓砖素面无纹饰。出土器物共16件,有银钗、银镯、铜洗、铜镜、漆耳木杯、漆奁盒、青瓷狮形插座、青瓷三足砚、青瓷盘口壶、瓷盏、瓷碗及铜钱数百枚。狮形插座和三足瓷砚为瓷中精品。墓葬年代除1号墓可确定为西晋墓葬外,5、6、7号墓根据形制及出土物当为东晋墓葬;3、4号墓则表现为隋唐时期的风格。该墓群年代跨度大,为研究马鞍山两晋到隋唐时期的历史演变,提供了实物资料。
[大北庄南朝墓群]
该墓群共有5座,1~3号墓位于市二十二中学校园内,4~5号墓位于四三一○厂露天仓库处,分别于1985年4月和1986年4月发现,市文物管理所清理。1、2墓两边墓壁明显外弧,呈腰鼓状,由墓门、墓室组成,长分别为4.60米、4.23米。3号墓为“凸”字形,长4.20米,无器物,为一座空墓。3座墓壁均为“三横一竖”砌法,铺地砖一层,呈“人”字形,顶部遭毁。4~5号墓两壁亦明显外弧,为腰鼓状,由墓门、甬道、墓室组成,长分别为6.00米、6.37米。墓壁砌法4号为平垒,5号为“四横一竖”,两墓墙中部均有直叶棂窗,上面有桃形灯龛,铺地砖一层,呈“人”字纹。4号墓部分砖上有菱形几何纹和钱纹。
随葬器物共20件,其中瓷器9件,有鸡首壶、盘口壶、盏、砚、碗等;陶器10件,有砚、盆、耳杯、凭几、盏、勺、器物盖等,还有铁剑1把(4号墓出土、已锈蚀)及棺钉若干。据5座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的器形、纹饰,为南朝宋、齐时期墓葬。其发现为研究南朝时期马鞍山地区政治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马沿岗六朝墓]
位于雨山乡安民村马沿岗林场,1984年5月31日发现,由市文物管理所清理。整个墓呈腰鼓状,分前后室,为六朝时期的典型墓葬式样。墓的前室为祭奠物品放置处,后室为棺木放置处。出土的棺木已腐烂,棺内充满淤泥,从中发现1只青瓷灯盏,4只青瓷碗、若干枚五铢钱及一些碎瓷片。据考古分析,此墓葬后不久曾被盗过,因而,墓主身份无法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