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碑碣
[蛾眉亭碑]
原嵌于蛾眉亭内,有栏杆围护。幸存石碑5块,其中宋碑1块、元碑3块、明碑1块,1987年,全部移入李白纪念馆内珍藏。
宋陈垲《蛾眉亭诗》碑,高四尺八寸,宽二尺七寸,诗文与题款共5行,行10字,字径二寸五分,题款字径七分。诗云:“娲皇炼石乾坤定,为镇长江立两鳌。只盏此亭名,洗空烟黛对清高。”字迹清晰。元王文龙《重修采石蛾眉亭记》碑,高五尺五寸,宽二尺九寸,共23行,行42字,字径七分,正书。徐桧龙题额,共8字4行,字径二寸五分,篆书,皇庆二年(1313)立,碑上字迹已模糊难辨。陈肃《观阑亭记》碑,高五尺七寸,宽二尺九寸,碑文19行,行26字,字径一寸,至元四年(1338)立。李泂《过采江诗》碑,高六尺九寸,宽三尺九寸,诗文13行,行字不一。后附黄次思跋,跋7行,行46字。至元六年立。该碑内容新颖,词藻华丽,文笔流畅,多含典故;且书法遒劲,笔走龙蛇,酷似唐代怀素的狂草,颇受游人赞赏。1964年5月5日,郭沫若来蛾眉亭,仔细研究了此碑,称之为不可多得之物。明代刘淮《蛾眉亭霜天晓角次韵》碑,高四尺三寸,宽二尺,共7行,行18字,字径一寸八分,款字径八分,正书,弘治十五年(1502)立,仿宋字体刻石。
[藏云寺碑]
位于杜塘乡七联村十里长山东北麓藏云寺遗址。碑立于元至正十年(1350),现碑半埋于原址土石中,字迹清楚,上刻有“太平路藏云寺修造舍田记”以及“太元至正十年太岁庚寅”,正书。相传,藏云寺有屋宇99间,僧人上百,寺院与望夫山地藏王殿遥遥相对,入夜两寺灯火相映成趣。
[何国老碑]
位于濮塘乡苏坝村旁,为明代大学士何如宠墓碑。大学士又称“阁老”,民间讹为“国老”。碑高三尺九寸,宽一尺六寸,厚四寸八分,字迹模糊。史书记载:何如宠,字康侯,安徽桐城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崇祯十四年(1641)卒,诏敕与其妻方氏合葬于此。
[娘娘墓碑]
位于杜塘乡池库村。碑高五尺一寸,宽一尺九寸,厚五寸,立于清初,上刻“皇清侍赠妣江母孙太安”等字样。据说是清皇妃子的墓碑。当地俗称娘娘墓碑。娘娘墓于60年代初曾被盗,墓内仅存印花青瓷碗残片,墓穴未见棺木。[昭明太子碑]
原位于慈姥山巅昭明太子读书阁内,因阁圯毁,碑亦失落。1966年5月,于慈姥山下1000米处的河堤上发现。“文化大革命”期间再次失落。1984年5月,在慈湖乡昭明村一农民家猪圈墙下0.3米处被发掘,仅残存下半截。断碑高二尺四寸,宽二尺一寸,厚四寸五分。残碑上竖写:“□明太子碑”4字,(“昭”字缺)。碑上雕有昭明太子读书像,背靠修竹,手捧《金刚经》,栩栩如生。图右边刻有4行草书,左侧刻有“空灵图”3字,下方有一方形图章,上镌“翊汉图书”字样,作者及碑立年代不详。
[玉乳泉碑]
原在濮塘幽谷庵门前,碑立于明成化十年(1474)。高五尺七寸,宽二尺六寸,碑额题有“天马山幽谷庵玉乳泉”9字,分3行,字径三寸二分,篆书。碑文为南京礼部侍郎倪谦撰文,共26行,每行49字,字径七分,正书。文中记述玉乳泉发现和开凿的经过。碑背面镌有诗文三首以及捐款者姓名。其中一首署名筠轩道人的诗云:“结庵幽谷已经年,四顾山环水自旋。禅座风清春昼静,松窗雨过俗尘蠲。井穿玉乳通沧海,像饰金光耀碧天。喜有上人敦盛行,征文勒石古今传。”数百年来,玉乳泉碑经长年风蚀,已有损坏,现存幽谷庵内。
[梅花碑]
位于采石太白楼内,立于清光绪四年(1878)。高六尺七寸,宽三尺八寸,上画一株苍劲的梅树,笔势淋漓,作者为清代重臣、湖南衡阳人彭玉麟,时任兵部右侍郎,加太子少保衔。《清朝野史大观》云:彭玉麟少年时曾爱上邻女梅姑,自觉家境贫寒,未敢言及婚姻大事,不久,梅姑另嫁他人。几年后,梅姑去世。彭玉麟闻讯十分悲伤。暇时便画梅以寄哀思。光绪四年八月,彭玉麟巡江抵采石,适逢太白楼落成、遂携僚佐登楼眺览,把酒凭栏,面对秋水长天,风帆沙鸟,不由心事浩渺,感慨万千,挥笔画就梅花图一帧,命人镌碑立于太白楼,并赋诗一首。诗云:“诗境重新太白楼,青山明月正当头。三生石上因缘在,结得梅花不用修。到此何尝敢作诗,翠螺山拥谪仙祠。颓然一醉狂无赖,乱写梅花几十枝。姑熟溪边忆故人,玉壶冰澈绝纤尘。一枝留向江南去,频寄相思秋复春。太平鼓角静无哗,直北旌霓望眼赊。无补时艰深愧我,一腔心事托梅花。”字径一寸。诗后有跋,字径五分。诗、跋共11行,行书,刻于碑的右下角。并有印2方,一为“青宫少保少司马”,一为“衡阳彭玉麟印”。
[虎字碑]
位于采石太白楼内,高四尺六寸,宽二尺九寸。碑上书有狂草“虎”字,一笔挥成,气势磅礴,系清代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所书。光绪十八年(1892)立。原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为复制品。
原嵌于蛾眉亭内,有栏杆围护。幸存石碑5块,其中宋碑1块、元碑3块、明碑1块,1987年,全部移入李白纪念馆内珍藏。
宋陈垲《蛾眉亭诗》碑,高四尺八寸,宽二尺七寸,诗文与题款共5行,行10字,字径二寸五分,题款字径七分。诗云:“娲皇炼石乾坤定,为镇长江立两鳌。只盏此亭名,洗空烟黛对清高。”字迹清晰。元王文龙《重修采石蛾眉亭记》碑,高五尺五寸,宽二尺九寸,共23行,行42字,字径七分,正书。徐桧龙题额,共8字4行,字径二寸五分,篆书,皇庆二年(1313)立,碑上字迹已模糊难辨。陈肃《观阑亭记》碑,高五尺七寸,宽二尺九寸,碑文19行,行26字,字径一寸,至元四年(1338)立。李泂《过采江诗》碑,高六尺九寸,宽三尺九寸,诗文13行,行字不一。后附黄次思跋,跋7行,行46字。至元六年立。该碑内容新颖,词藻华丽,文笔流畅,多含典故;且书法遒劲,笔走龙蛇,酷似唐代怀素的狂草,颇受游人赞赏。1964年5月5日,郭沫若来蛾眉亭,仔细研究了此碑,称之为不可多得之物。明代刘淮《蛾眉亭霜天晓角次韵》碑,高四尺三寸,宽二尺,共7行,行18字,字径一寸八分,款字径八分,正书,弘治十五年(1502)立,仿宋字体刻石。
[藏云寺碑]
位于杜塘乡七联村十里长山东北麓藏云寺遗址。碑立于元至正十年(1350),现碑半埋于原址土石中,字迹清楚,上刻有“太平路藏云寺修造舍田记”以及“太元至正十年太岁庚寅”,正书。相传,藏云寺有屋宇99间,僧人上百,寺院与望夫山地藏王殿遥遥相对,入夜两寺灯火相映成趣。
[何国老碑]
位于濮塘乡苏坝村旁,为明代大学士何如宠墓碑。大学士又称“阁老”,民间讹为“国老”。碑高三尺九寸,宽一尺六寸,厚四寸八分,字迹模糊。史书记载:何如宠,字康侯,安徽桐城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崇祯十四年(1641)卒,诏敕与其妻方氏合葬于此。
[娘娘墓碑]
位于杜塘乡池库村。碑高五尺一寸,宽一尺九寸,厚五寸,立于清初,上刻“皇清侍赠妣江母孙太安”等字样。据说是清皇妃子的墓碑。当地俗称娘娘墓碑。娘娘墓于60年代初曾被盗,墓内仅存印花青瓷碗残片,墓穴未见棺木。[昭明太子碑]
原位于慈姥山巅昭明太子读书阁内,因阁圯毁,碑亦失落。1966年5月,于慈姥山下1000米处的河堤上发现。“文化大革命”期间再次失落。1984年5月,在慈湖乡昭明村一农民家猪圈墙下0.3米处被发掘,仅残存下半截。断碑高二尺四寸,宽二尺一寸,厚四寸五分。残碑上竖写:“□明太子碑”4字,(“昭”字缺)。碑上雕有昭明太子读书像,背靠修竹,手捧《金刚经》,栩栩如生。图右边刻有4行草书,左侧刻有“空灵图”3字,下方有一方形图章,上镌“翊汉图书”字样,作者及碑立年代不详。
[玉乳泉碑]
原在濮塘幽谷庵门前,碑立于明成化十年(1474)。高五尺七寸,宽二尺六寸,碑额题有“天马山幽谷庵玉乳泉”9字,分3行,字径三寸二分,篆书。碑文为南京礼部侍郎倪谦撰文,共26行,每行49字,字径七分,正书。文中记述玉乳泉发现和开凿的经过。碑背面镌有诗文三首以及捐款者姓名。其中一首署名筠轩道人的诗云:“结庵幽谷已经年,四顾山环水自旋。禅座风清春昼静,松窗雨过俗尘蠲。井穿玉乳通沧海,像饰金光耀碧天。喜有上人敦盛行,征文勒石古今传。”数百年来,玉乳泉碑经长年风蚀,已有损坏,现存幽谷庵内。
[梅花碑]
位于采石太白楼内,立于清光绪四年(1878)。高六尺七寸,宽三尺八寸,上画一株苍劲的梅树,笔势淋漓,作者为清代重臣、湖南衡阳人彭玉麟,时任兵部右侍郎,加太子少保衔。《清朝野史大观》云:彭玉麟少年时曾爱上邻女梅姑,自觉家境贫寒,未敢言及婚姻大事,不久,梅姑另嫁他人。几年后,梅姑去世。彭玉麟闻讯十分悲伤。暇时便画梅以寄哀思。光绪四年八月,彭玉麟巡江抵采石,适逢太白楼落成、遂携僚佐登楼眺览,把酒凭栏,面对秋水长天,风帆沙鸟,不由心事浩渺,感慨万千,挥笔画就梅花图一帧,命人镌碑立于太白楼,并赋诗一首。诗云:“诗境重新太白楼,青山明月正当头。三生石上因缘在,结得梅花不用修。到此何尝敢作诗,翠螺山拥谪仙祠。颓然一醉狂无赖,乱写梅花几十枝。姑熟溪边忆故人,玉壶冰澈绝纤尘。一枝留向江南去,频寄相思秋复春。太平鼓角静无哗,直北旌霓望眼赊。无补时艰深愧我,一腔心事托梅花。”字径一寸。诗后有跋,字径五分。诗、跋共11行,行书,刻于碑的右下角。并有印2方,一为“青宫少保少司马”,一为“衡阳彭玉麟印”。
[虎字碑]
位于采石太白楼内,高四尺六寸,宽二尺九寸。碑上书有狂草“虎”字,一笔挥成,气势磅礴,系清代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所书。光绪十八年(1892)立。原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为复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