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农业
当涂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全县有耕地65.83万亩,其中水田60.2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1.40%;旱地5.66万亩,占8.60%。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25亩,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耕地2.70亩。土壤类型主要有3类:水稻土占总面积的82.20%,多分布在沿江河湖泊及其腹地;灰潮土和黄棕壤分别占13.6%和4.2%,主要分布在沿江洲地、内河漫滩和低山丘陵岗地。高产的水稻土和中产的灰潮土面积大,占总耕地面积的95.8%。林业用地面积13.10万亩。总水面49万亩,其中可养水面14.15万亩,可种植水生作物水面8.03万亩。
建国前,落后的农用机具、古老陈旧的耕作方式和栽培技术始终束缚着农业生产的发展,1949年农业产值仅有3493万元。建国后,人民政府领导农民对土地所有权及农田水利、耕作方式、植保技术、农用机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全县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稳步发展。1957年,农业产值提高到7763万元,相当于1949年的2.2倍。但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196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下降到4712万元,比1957年下降40%。经过3年的调整,农业生产逐步得以恢复发展,1965年,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亿元。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又使刚恢复元气的农业遭到摧残。1969年,全年农业产值下降为7484万元。以后虽有回升,但起伏较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业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突破2亿元,生产粮食7.49亿斤,平均亩产1145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亿多公斤,人均200公斤。1987年,粮食产量37.68万吨,油料产量2.21万吨,棉花产量4574吨,蔬菜产量3800吨,种植业产值1.67亿元。森林面积11.60万亩,森林覆盖率9%,林木总蓄积量25.80万立方米,水果产量1100吨,林业产值84万元。水产养殖通过深挖潜力,发展集约精养,建设淡水鱼基地,综合开发水产资源,鱼、虾、蟹、蚌、藕、菱、芡实、淡水珍珠等各种水产品总产量1.02万吨,成为全省第一个水产品产量万吨县。釜山产的“金脚红毛”贡蟹远销港澳,驰名中外。全县渔业产值1652万元。家禽家畜及专业饲养都很兴旺,家禽饲养量440万只,生猪饲养30万头,猪、牛、羊肉的产量为9300吨,禽蛋产量2383吨,长毛兔存栏1500只,猪、牛、羊年末存栏数分别为16.14万头、1.63万头和3.91万头,畜牧业产值2909万元。其他副业产值691万元。全县农业总产值2.21亿元。
建国以来,农田水利建设取得很大成就。经过全县人民多年的大规模兴修,至1984年,圩区的100多个小圩联并成大圩,缩短防洪堤线200多公里;414公里长的圩堤经过全面加高培宽,高度都达到12米以上,并有65公里长的圩堤采用块石护坡或抛石护岸。在丘陵地区开掘新河5条,共长34公里,修塘坝2万多个,建造小水库11座、涵闸73座、机电排灌站158座,机电灌溉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90%。全县大部份农田都经过平整,田间灌溉渠道纵横交错。这些水利建设工程的兴建,大大增强了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到1987年,县内9大圩口184公里圩堤又加固92处、87公里,完成土石方400万方,翻修险闸4个、险库2座,抛石护坡7处,更新改造排灌设备19台,装机2590千瓦。水利工程的兴建结束了自古以来农田灌溉靠牛拉车、手摇车的历史,基本上实现灌溉机电化。
在农业技术装备方面,1984年,全县已拥有农用汽车89部、拖拉机3557台、植保机械4.88万部,排灌机械1.59万台、农用水泵1.53万台,脱粒机3000多部。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3%,排灌、脱粒、植保和农产品加工、运输等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和农业用电,都是解放后才开始使用的。1983年,全县化肥施用量达5万吨,是开始使用化肥的1952年施用量的5500多倍,平均每亩耕地施用65公斤;农业用电5103万度,是农业开始用电的1963年的19.6倍;农药用量150万公斤;塑料薄膜广泛使用。农业技术力量不断加强,县里设有农业科学研究所、农机研究所、土壤肥料站、畜牧兽医站、植物保护站、种子公司、良种繁育场、气象站;各乡设有科普协会、农技站或植保公司,行政村有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初步形成一个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全县有农技干部150多名,其中助理农艺师以上的有88名,还有370名农民技术员。该县培育的“当选晚2号”(早熟晚粳)、“当选早2号”(中熟早稻)和“当油早1号”(甘兰型中熟油菜)三个粮油作物新品种,已在县内外大面积推广使用。到1987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已达5.56万吨,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9.83万千瓦。
在不断完善农村各业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广大农民放开手脚大搞商品生产,商品率高的专业户、重点户和各种经济联合体成批涌现,1984年,各种专业户、重点户已发展到2.13万户,2600多个农户组成520个经济联合体,“两户一体”的农户共占总农户的18.7%。同时还出现一批育种、植棉、捕鱼、捕蟹、织鱼网、打铁、磨豆腐等专业村。由于专业户、专业村的大批涌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分工分业,农民不断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当年全县已有3000多户转包土地,转出承包耕地5700多亩。在“两户一体”大发展的同时,乡镇企业也似雨后春笋蓬勃兴起。1984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已由上年的5456万元猛增到1.23亿元,1985年再增至2.58亿元,连续两年翻番。1986年又增加到4.36亿元,名列全省第一。1985年,全县有乡镇企业10066个,平均每乡325个,产值超1000万元的乡镇11个,超100万元的行政村39个。乡镇企业的崛起使县级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1986年的乡镇工业产值第一次超过了县办工业产值与全县农业产值,在县级经济中,与县办工业、农业形成“三足鼎立”的新态势。1987年,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1.34万个,从业人员8.49万人,实现产值6.50亿元,居全省各县之首。产值超千万元的乡镇企业19个,超百万元的108个,博望镇和新博乡工农业产值分别超亿元。
建国前,落后的农用机具、古老陈旧的耕作方式和栽培技术始终束缚着农业生产的发展,1949年农业产值仅有3493万元。建国后,人民政府领导农民对土地所有权及农田水利、耕作方式、植保技术、农用机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全县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稳步发展。1957年,农业产值提高到7763万元,相当于1949年的2.2倍。但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196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下降到4712万元,比1957年下降40%。经过3年的调整,农业生产逐步得以恢复发展,1965年,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亿元。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又使刚恢复元气的农业遭到摧残。1969年,全年农业产值下降为7484万元。以后虽有回升,但起伏较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业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突破2亿元,生产粮食7.49亿斤,平均亩产1145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亿多公斤,人均200公斤。1987年,粮食产量37.68万吨,油料产量2.21万吨,棉花产量4574吨,蔬菜产量3800吨,种植业产值1.67亿元。森林面积11.60万亩,森林覆盖率9%,林木总蓄积量25.80万立方米,水果产量1100吨,林业产值84万元。水产养殖通过深挖潜力,发展集约精养,建设淡水鱼基地,综合开发水产资源,鱼、虾、蟹、蚌、藕、菱、芡实、淡水珍珠等各种水产品总产量1.02万吨,成为全省第一个水产品产量万吨县。釜山产的“金脚红毛”贡蟹远销港澳,驰名中外。全县渔业产值1652万元。家禽家畜及专业饲养都很兴旺,家禽饲养量440万只,生猪饲养30万头,猪、牛、羊肉的产量为9300吨,禽蛋产量2383吨,长毛兔存栏1500只,猪、牛、羊年末存栏数分别为16.14万头、1.63万头和3.91万头,畜牧业产值2909万元。其他副业产值691万元。全县农业总产值2.21亿元。
建国以来,农田水利建设取得很大成就。经过全县人民多年的大规模兴修,至1984年,圩区的100多个小圩联并成大圩,缩短防洪堤线200多公里;414公里长的圩堤经过全面加高培宽,高度都达到12米以上,并有65公里长的圩堤采用块石护坡或抛石护岸。在丘陵地区开掘新河5条,共长34公里,修塘坝2万多个,建造小水库11座、涵闸73座、机电排灌站158座,机电灌溉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90%。全县大部份农田都经过平整,田间灌溉渠道纵横交错。这些水利建设工程的兴建,大大增强了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到1987年,县内9大圩口184公里圩堤又加固92处、87公里,完成土石方400万方,翻修险闸4个、险库2座,抛石护坡7处,更新改造排灌设备19台,装机2590千瓦。水利工程的兴建结束了自古以来农田灌溉靠牛拉车、手摇车的历史,基本上实现灌溉机电化。
在农业技术装备方面,1984年,全县已拥有农用汽车89部、拖拉机3557台、植保机械4.88万部,排灌机械1.59万台、农用水泵1.53万台,脱粒机3000多部。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3%,排灌、脱粒、植保和农产品加工、运输等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和农业用电,都是解放后才开始使用的。1983年,全县化肥施用量达5万吨,是开始使用化肥的1952年施用量的5500多倍,平均每亩耕地施用65公斤;农业用电5103万度,是农业开始用电的1963年的19.6倍;农药用量150万公斤;塑料薄膜广泛使用。农业技术力量不断加强,县里设有农业科学研究所、农机研究所、土壤肥料站、畜牧兽医站、植物保护站、种子公司、良种繁育场、气象站;各乡设有科普协会、农技站或植保公司,行政村有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初步形成一个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全县有农技干部150多名,其中助理农艺师以上的有88名,还有370名农民技术员。该县培育的“当选晚2号”(早熟晚粳)、“当选早2号”(中熟早稻)和“当油早1号”(甘兰型中熟油菜)三个粮油作物新品种,已在县内外大面积推广使用。到1987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已达5.56万吨,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9.83万千瓦。
在不断完善农村各业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广大农民放开手脚大搞商品生产,商品率高的专业户、重点户和各种经济联合体成批涌现,1984年,各种专业户、重点户已发展到2.13万户,2600多个农户组成520个经济联合体,“两户一体”的农户共占总农户的18.7%。同时还出现一批育种、植棉、捕鱼、捕蟹、织鱼网、打铁、磨豆腐等专业村。由于专业户、专业村的大批涌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分工分业,农民不断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当年全县已有3000多户转包土地,转出承包耕地5700多亩。在“两户一体”大发展的同时,乡镇企业也似雨后春笋蓬勃兴起。1984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已由上年的5456万元猛增到1.23亿元,1985年再增至2.58亿元,连续两年翻番。1986年又增加到4.36亿元,名列全省第一。1985年,全县有乡镇企业10066个,平均每乡325个,产值超1000万元的乡镇11个,超100万元的行政村39个。乡镇企业的崛起使县级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1986年的乡镇工业产值第一次超过了县办工业产值与全县农业产值,在县级经济中,与县办工业、农业形成“三足鼎立”的新态势。1987年,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1.34万个,从业人员8.49万人,实现产值6.50亿元,居全省各县之首。产值超千万元的乡镇企业19个,超百万元的108个,博望镇和新博乡工农业产值分别超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