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灌溉
驷马山引江工程设计灌溉面积为365.4万亩。1978年灌区遭受特大干旱,乌江抽水站全年抽水抗旱,(当时滁河一、二、三级尚未开工兴建)实灌面积为131.4万亩。
驷马山引江工程自1973年乌江枢纽建成至1988年16年中,有13年发生不同程度的旱情。其中1978年为特大旱年,乌江站降雨量仅为384毫米,占年雨量的38%。当时滁河及池河上游库塘干涸,河道断流,农田受害面积占各县播种面积的75%~100%。塘坝灌区和无灌溉设施地区的农作物,秋季庄稼全部绝收,受旱区全年粮食产量较1977年正常年景普遍减产40%~70%。而滁河中下游已建成配套工程的灌区,由于驷马山引江工程发挥了作用,大旱之年不仅未受旱减产,反而比正常年景增产10%左右。据1978年调查,得到灌溉和未灌溉的农田产量相差悬殊。见表5-2-1。
参照安徽省水稻灌溉受旱减产试验资料和1978年实际调查灌溉增产的数据计算,驷马山引江工程自建成以来至1988年提水灌溉的效益为:乌江抽水站13年共提江水14.3亿立方米,相应灌溉增产的粮食为71.5亿公斤;自流引江水1.1亿立方米,相应灌溉增产的粮食为0.55亿公斤。灌溉效益对比表

二、防洪
驷马山引江水道,不仅是引江工程的灌溉总干渠,也是滁河中游的分洪道。自1972年至1988年止,引江水道共分泄滁河洪水90.7亿立方米。
引江水道设计排洪流量525立方米每秒,但工程运行以来实际分洪流量多次超过设计标准。1987年最大分洪流量达661立方米每秒,超过设计流量26%。工程运行以来,滁河流域共发生5次较大洪水。1975年来安河和清流河发生大洪水,汊河集闸上洪水还倒流经襄河闸由驷马山引江水道排入长江,大大减轻了中下游洪水压力,确保了津浦铁路的行车安全。据估算,驷马山引江工程建成后,减少淹没面积累计约111万亩。
三、航运
滁河以往只能利用长江汛期高水位季节通航10吨以下小木帆船,还需经江苏六合才能到达长江。驷马山引江工程兴建后,滁河上中游与长江沟通,使滁河187公里水道成为六级航道,可常年通航百吨级船只。滁州市、全椒县、古河等地与沿河各城镇已有固定航班,便利两地旅客来往。沿河两岸的石料、粮食及其它农副产品,通过水路运往马鞍山、芜湖、南京等地;沿江各大城市的工业品也通过水路运入滁河腹地。水运的畅通和运费的降低,促进了滁河两岸工农业的发展和城乡经济的繁荣。航运的经济效益仅以水陆运费的差价,每吨公里0.15元计算,滁河上中游和中下游航运效益分别为2160万元和127万元。至1988年,滁河渠化航道的总航运效益为2330.5万元,过闸费收入为136.48万元。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