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灌区地形自南向北倾斜,有山区、丘陵和畈地,以丘陵为主。沿渠线多为红色壤土、粘土、红色砂岩,部分地区夹杂砾石、灰岩及砂卵石。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三麦、山芋、玉米、油料等作物。
灌区内青弋江、水阳江及漳河贯穿南北。青弋江全长275公里,流域面积8178平方公里,流经太平、泾县、南陵、芜湖、当涂,在当涂县黄池镇三里埂与水阳江汇合后,向西经芜湖市入长江。主要支流有徽水和琴溪河。徽水是青弋江上游最大支流,河道长949公里,流域面积1064平方公里,其中95%属山区。水阳江发源于绩溪县丛山关,经姑溪河当涂县太平口入长江,全长255公里,流域面积9416平方公里(不含江苏省)。主要支流有郎川河、西津河、中津河、东津河、华阳河、夏渡河。漳河,源出南陵县绿岭乡荷花塘,由鲁港口入长江,全长119公里,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烟墩河、峨岭河、后港河和峨溪河。
灌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春雨连绵,夏雨集中,秋雨偏少,冬季干冷,日照充足。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300~1500毫米。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其中灌溉季节的4至9月份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量的75%。6、7月份雨量集中,强度较大,常易造成洪涝灾害。灌区多年平均气温15.6℃,最高温度40.7℃;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无霜期平均242天。
由于气候多变,水旱灾害频繁。据《宣城县水利志》记载:自东晋太宁元年(323年)至民国35年(1946年)的1623年中,出现较大水灾8次,较大旱灾39次。
灌区兴建前,山区径流虽然丰富,但骨干蓄水工程少,农田灌溉以拦河引水、泵站提水和小型塘坝蓄水为主,抗旱能力低,常受干旱困扰。1978年大旱,芜湖县的三元、宣城县的高桥等地人畜用水都靠车辆运载供应,持续达半年之久。据调查:大旱年份灌区受旱面积约占灌区总面积的90%。
上一篇:导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