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人口变动
一、人口来源
当涂县境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此地就有人类生活。春秋以来,战乱、灾荒迭起,人口变动频繁。
县境历史上有两次大的人口迁入,分别是两晋南北朝、南宋时期。皆因北方战乱,大批难民南迁本地定居,致使人口剧增。此后,战事、水旱灾、疾疫频繁发生,人口递减。清初,人们生活安定,人丁始增。自顺治十四年(1657)至乾隆十一年(1746),共增丁额6690人。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时,当涂作为南京外辅乃重要战场,战争、疾疫继作,人口锐减,战后,人口仅存五分之一。光绪年间,外籍农民迁入垦荒,户口逐渐充实。
近现代,县内外籍人口,主要是来自和县、无为、含山、巢县以及淮北阜阳的农民。他们来这里垦荒种地、植树造林并定居下来,大多分布在江心、青山、亭头、围屏等乡和几个国营林场。外籍渔民主要来自山东、江苏、河北等省,定居在湖阳乡等地。
二、人口数量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全县人口为22453户、37571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27578户、183864人;永乐十年(1412),26272户、165309人;弘治四年(1491),22427户、144490人;嘉靖元年(1522),22509户,139485人;民国8年(1919),76910户,356553人。民国19年,当涂县为推行保甲制度,分区编查户口数目,始有较精确的户口统计,当时全县有67830户、350198人;民国23年,60384户、303198人;民国28年,60442户、347620人;民国36年,69368户,394005人。
1949~1989年当涂县户口表


当涂县境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此地就有人类生活。春秋以来,战乱、灾荒迭起,人口变动频繁。
县境历史上有两次大的人口迁入,分别是两晋南北朝、南宋时期。皆因北方战乱,大批难民南迁本地定居,致使人口剧增。此后,战事、水旱灾、疾疫频繁发生,人口递减。清初,人们生活安定,人丁始增。自顺治十四年(1657)至乾隆十一年(1746),共增丁额6690人。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时,当涂作为南京外辅乃重要战场,战争、疾疫继作,人口锐减,战后,人口仅存五分之一。光绪年间,外籍农民迁入垦荒,户口逐渐充实。
近现代,县内外籍人口,主要是来自和县、无为、含山、巢县以及淮北阜阳的农民。他们来这里垦荒种地、植树造林并定居下来,大多分布在江心、青山、亭头、围屏等乡和几个国营林场。外籍渔民主要来自山东、江苏、河北等省,定居在湖阳乡等地。
二、人口数量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全县人口为22453户、37571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27578户、183864人;永乐十年(1412),26272户、165309人;弘治四年(1491),22427户、144490人;嘉靖元年(1522),22509户,139485人;民国8年(1919),76910户,356553人。民国19年,当涂县为推行保甲制度,分区编查户口数目,始有较精确的户口统计,当时全县有67830户、350198人;民国23年,60384户、303198人;民国28年,60442户、347620人;民国36年,69368户,394005人。
1949~1989年当涂县户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