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新式涵闸
采用现代水工技术建筑涵闸工程。建国初,建三马场双孔闸、燕窝闸,水泥沙浆砌条石,前者还打有密集的支承桩,质量较好。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闸是秦河、姑山两闸,分别建成于1953年5月和1954年3月。至1959年,新建涵闸58座,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四分之一。随着联圩工程的发展,旧的排水系统发生变化,除新建涵闸外,对旧有涵闸进行改造,接长加固30多座,挖堵险闸20多座。1973年,新建涵闸170多座,其中孔径1米以上为112座,大多数安装启闭机,有的用电力启动。
在新建的涵闸中,姑山闸、刘家闸等被堵塞,三马场闸、双摆渡闸因闸前另建新闸而失去作用。据1989年底统计,全县有大小涵闸161座,按其功能分为排引闸(86座)、泵站出水闸(连接压力水箱42座)、节制闸(8座)、排洪闸(8座)、引洪闸(5座)、旱闸(又称旱桥,12座)等6种类型。
在新建的涵闸中,姑山闸、刘家闸等被堵塞,三马场闸、双摆渡闸因闸前另建新闸而失去作用。据1989年底统计,全县有大小涵闸161座,按其功能分为排引闸(86座)、泵站出水闸(连接压力水箱42座)、节制闸(8座)、排洪闸(8座)、引洪闸(5座)、旱闸(又称旱桥,12座)等6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