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解放前矿山开采
宝兴铁矿公司由芜湖益新面粉公司章炳如、桐城商人吴龙元发起,联合当涂县知事谢凤冈,集股30万元,于民国元年(1912)筹办宝兴铁矿公司。民国4年领到农商部开矿执照,次年5月正式注册取得平岘岗,大小东山、大凹山、黄山沿等处铁矿开采权,矿区总面积1092亩。总公司设在芜湖,矿厂设在采石。民国6年首先开采平岘岗铁矿,至民国9年共采矿石24万吨。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铁价大涨,获利70万元。随后,相继开采凹山、大小东山铁矿,至民国19年,共采矿石54.94万吨。民国16年,公司一度停产,次年7月恢复生产。民国20年发大水,又发生“九·一八”事变,公司再度停产。民国22年重新开工,年产矿石在5万吨以下。所产矿石除少数销往上海和兴铁厂外,大部分销往日本。民国26年12月,日军占领当涂,矿山沦陷,公司关闭。民国31年,其矿产以22.2万元作价并入伪华中矿业股份公司。
益华铁矿公司民国7年(1918)10月,由安徽督军倪嗣冲招商股100万元,创办此公司。公司设在马鞍山。经理赵文启。至民国12年,先后领取黄梅山、大小马山、大小常山、龙家山、萝卜山、岱山、小安山、蛤蟆山等15座矿山的开采权,占地面积3639.6亩。民国7年先开采龙家山,建成通往马鞍山铁路25华里,但仅得矿石1.4万余吨。民国9年铁路延至萝卜山,耗洋50万元。民国11年开采黄梅山,次年开采萝卜山,共采矿石15万余吨。因所属矿区矿量有限,矿质优劣不等,获利甚微。民国15年底,公司停办。民国17年,南京国民政府定倪氏益华公司为逆产收归国有,由农矿部派员接收,更名“建华铁矿公司”,改为官办。至民国22年,总采矿量37.64万吨,运销日本23.42万吨,其余供上海和兴铁厂。日军占领当涂后,公司亦被迫作价,并入伪华中矿业股份公司。
福利民铁矿公司原为福民、利民两家矿业公司,民国元年(1912)创办,总资本100万元。创办人徐静仁、张謇、刘厚生。由徐静仁任总经理,刘厚生任矿场经理。总公司设在上海南京路127号。民国6年10月,注册领得南山、梅子山、小凹山、扇子山、栲栳山、小姑山等矿山的采矿权,占地面积2067亩。民国9年,先采小姑山,采矿量150余万吨。民国10年试采南山,因运输困难,时采时停,产量甚微。民国19年10月正式开采南山,日产矿石300~400吨,年产矿石8万吨。民国20~21年因战事一度停产,旋即恢复。该公司总计采矿石290余万吨,其中80%为日本所掠夺。日军占领当涂后,公司被迫以“现物出资”,将矿产折算日元,入股伪华中矿业股份公司。
振冶铁矿公司为桐城商人方履中于民国3年(1914)创办。因租山与福利民公司发生纠葛及矿石销售和资金等问题,直到民国5年10月才领取了大姑山、和睦山、钟山、钓鱼山、观音山的采矿权,占地面积8249.7亩。由于资金和设备不足等原因,到民国18年底,采矿仅13万吨,拖欠矿区4年的税款,几被取销矿权。民国23~26年上半年,逐渐恢复开采。整个经营时期,累计采矿石约50万吨,大部以3元1吨运销日本。抗日战争爆发后,公司停办,其矿区以70.5万日金作价加入伪华中矿业股份公司。
马鞍山矿业所建于民国27年(1938)4月,由日本三井矿山株式会社强行开采原宝兴、福利民铁矿公司所属矿山铁矿和向山硫铁矿。矿业所总面积138.78万平方米,固定资金1亿元(伪币),并有发电厂、机修厂、仓库、办公室、宿舍等建筑265幢。同年,马向铁路(原益华公司修筑)恢复通车。矿业所组织系统全部为日式建制,分设总务、运输、工务、采矿等课以及医院、自卫团机构。日本侵略者为其战争需要,在各矿山肆意进行掠夺式开采,滥采乱掘,采富弃贫,矿床遭受严重破坏。工人作业环境十分险恶,屡出伤亡事故。民国27年4月~34年3月,先后在南山、凹山、东山、梅子山开采铁矿334.56万吨,在向山采掘硫铁矿3.5万吨。其中仅南山一处就采矿270万吨,矿石品位55%。掠采的矿石,均由伪华中矿业股份公司交中支贸易联合会统筹分配给日本各制铁所和军工厂。日本投降前夕,尚有未及运出堆积于矿区和江岸的铁矿石近58万吨。
太平矿业所民国27年(1938)4月,由伪华中矿业股份公司设立,开采原振冶公司所属的钟山、钓鱼山、大姑山、和睦山以及原福利民公司所属的小姑山铁矿。在大小姑山、钟山设有事务所,配有物料配给仓库、锻冶场、兵舍等设施,各种房屋建筑100余幢,占地50亩。民国28年4月先开采钟山,次年起相继开采小姑山、钓鱼山、大姑山,平均年采矿石20万吨。所采矿石经青山河陈家圩码头以货轮运往日本。从民国28年4月~34年3月,共采掘铁矿石82.27万吨,钓鱼山铁矿基本采尽。矿石全部由中支贸易联合会运往日本钢鹤见、大坂中山、日铁八幡、日铁川崎等工厂。
马鞍山分矿民国34年(1945)10月28日,国民政府经济部战时生产局苏浙皖区特派员办公处派员接收马鞍山矿区,民国35年3月1日成立马鞍山分矿,管理当涂、繁昌两县各矿,隶属资源委员会下辖的华中矿务局。马鞍山分矿成立后,主要开采向山硫铁矿,其组织领导及经费投入,由华中矿务局全盘筹划进行。分矿共有员工874人,其中管理人员42人,技术人员25人,技术工人327人,普通工人120人。民国36年,完成钻孔24处,进尺1022.7米,初探硫铁储量79.63万吨,两年间共掘进坑道约3000米,共采出矿石17万吨,品位含硫35%以上。矿石主要销往台湾、葫芦岛、大连以及南京水利化学工业公司硫酸氩厂。是年,盈余63亿元(法币)。民国37年下半年受时局和市场影响亏损74.29万元(金元券),年底全部停产。到全国解放前夕,分矿人员大部遣散,仅有285人留守。厂房设备遭到破坏,所存无几。
二、解放后矿山开采
马鞍山铁矿1949年5月,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遣军代表毛更、上官嵩华、宋养公、王耀堂等人接管马鞍山分矿。1950年6月17日,马鞍山分矿改为“华东工业部马鞍山矿务局”,1953年2月19日,改为“马鞍山铁矿厂”。不久,又改为马鞍山铁厂。1958年8月成立马鞍山钢铁公司。
和睦山铁矿该矿位于查湾乡和龙山桥镇交界处,由前和睦山、后和睦山、前观音山、后观音山4部分组成,占地面积200万平方米,地表为赤铁矿、褐铁矿,深部为磁铁矿,有大小矿体29个,赋存标高为正56米至负670米,是1个中型铁矿床。1968年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决定由当涂县革命委员会组织开采,职工人数达330人。至1971年,上交利润119.3万元。1971年7月划给芜湖市,作为芜湖钢铁厂原料基地。
黄梅山铁矿1958年马钢公司协助地方“大办钢铁”,将黄梅山矿区交给当涂县开采,1958年3月24日成立“当涂县黄梅山铁矿办事处”,后易名为“当涂县矿务管理局”。初设黄梅山矿场、金山矿场、千山矿场,1960年9月后增设大青山、栲栳山、围屏山3个矿场。开采范围延伸到丹阳毛岭庵及博望老虎山,开采矿点50多处。至1962年,累计采矿石137.83万吨,品位45%。上交国库纯利润165万元,支援地方工业55万元。1962年5月,冶金工业调整,县矿务局撤销,该铁矿停办。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