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公路运输
一、旅客运输
民国时期,县境短途客运主要依靠人力车。民国23年(1934),全县有黄包车103辆,直至1950年县城仍存9辆,1964年淘汰。汽车客运始于民国19年。是年2月,京芜公路当芜段建成,由芜湖和当涂两地商人组织京芜路西段长途汽车公司,经营往返客运业务,当涂车站设城关南关帝庙。民国22年,京芜公路全线通车,县境共设慈湖、金家庄、采石、当涂、新桥、大桥和三十里铺7站。投入营运汽车12辆。每日往返9个班次。民国26年当涂沦陷前,班车停开。抗日战争胜利后,客运业务虽得以恢复,但时开时停极不正常。1949年解放前夕,业务完全停顿。建国后,人民政府于1959年2月修复了当博公路,并于同年4月组建了当涂县汽车站,开辟了当涂至博望第一条客运班线,当年运送旅客2.7万人次。70年代后,随着县境道路通车里程的延长,客运量逐年扩大。至1985年,县汽车站共开辟班线17条,通车里程达646公里,每日往返增至82个班次。1989年,该站共拥有营运客车30辆,1237个座位,当年运客162万人次,周转5810.7万人/公里。80年代起,由于客运量连年大幅度增加,各种社会车辆亦相继经营客运业务。1983年11月,县第一汽车运输公司购客车4辆成立客车队,经营当涂至马鞍山市客运业务。1989年,该公司拥有营运客车23辆,870个座位。有营运路线7条,通车里程251公里,每日往返62个班次。全年客运161万人次,周转3251万人/公里。1989年,经营客运业务的还有乡镇集体和个体大客车4辆,127个座位,小客车9辆,121个座位,全年客运量58.7万人次。
二、货物运输
建国前,货物运输大都依靠畜力车和木制独轮车。民国22年(1933),在京芜公路从事货运的独轮车计80辆,每辆载重约150公斤,每天行程30公里,运价大洋1元。运送货物多为米、麦、豆及日用杂货。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交通运输规模不断扩大,运输工具不断更新。50年代,独轮车、畜力车开始被胶轮平板车取代。70年代,各种小型机动车成为县境重要运输工具。从80年代起,汽车拥有量逐年大幅度增加,承担了主要货运任务。至1987年,全县共有汽车1118辆。其中,交通部门专业运输货车87辆,年货运量38.9万吨,周转927万吨公里。其余绝大部分车辆为厂矿企事业单位所有。
交通部门运输县第二汽车运输公司为县内最早的专业运输企业,1951年10月成立时名为“皖南当涂县搬运公司”。当时有平板车129辆,承担了县城的主要运输任务。1952年购进大道奇汽车1辆,县境始有汽车运输业务。50~70年代中期,该公司运输以人力平板车为主,1975年平板车最多时曾达543辆。运输物资主要是粮食、化肥、煤炭、石灰石和各种建筑材料。1978年成立机动车大队,装配柴油三轮牵引车32辆,取代了部分人力车。1981年成立汽车队,有汽车25辆。此后,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多和运输量所占比重的上升,原拉平板车的工人大都成为机动车驾驶员。1986年起更名县第二汽车运输公司。1987年,该公司共有经营货车65辆358吨位,四轮牵引车13辆,三轮牵引车16辆,平板车19辆,年完成货运量28.8万吨,周转720万吨公里。县第一汽车运输公司为县办第一个专业汽车运输企业。1971年8月成立,当时有汽车18辆80吨位,主要承担对农村煤炭、钢材、化肥、农药及木材等物资的运输。1989年有货车20辆137吨位,全年完成货运量5.6万吨,周转236万吨公里。当涂县汽车站系市属企业,隶属马鞍山地区长途汽车运输公司。该站1959年成立时实行客货兼营,由省直汽运4队调汽车10辆进驻,承运当涂至向山的矿石。翌年4队调离。复由省直汽运7队调入汽车8辆,挂车6辆,承担全县支农物资和粮食调运任务。1981年5月,开办零担货运业务,办理南京、扬州、南通、上海、杭州等地路过班车的货物中转。80年代后,运输市场竞争激烈,货源不足。1982年7月,省直汽运7队货车全部调离,汽车站转为客运为主。
企业自备运输企业自备运输始于1958年,至1987年,全县先后有9个较大的企业成立汽车队,共有汽车97辆409吨,年运输量26万吨。县肉联厂于1958年成立汽车班,1985年成立汽车队,有汽车10辆40吨位,年货运量0.6万吨,周转34万吨公里。县钢铁厂1962年成立汽车班,1971年成立汽车队,1985年有汽车18辆75吨位,年货运量8.66万吨,周转34.4万吨公里。县化工厂汽车班1985年有汽车10辆43吨位,年货运量0.64万吨,周转0.86万吨公里。县粮食局1971年购车1辆,成立车队,1985年汽车发展到12辆72吨位,年货运量3万吨,周转134万吨公里。
乡镇运输县属乡镇1958年始有拖拉机运输。70年代后,农村机动车发展较快,至1985年底,共有货运汽车118辆413吨位,手扶拖拉机3943辆,机动三轮车71辆。丹阳镇汽车队1985年有汽车6辆,拖拉机4辆。
三、车辆维修
80年代前,县境车辆一般故障由本单位修理工维修,大修和保养大多赴外地进行。随着运输业的发展,车辆维修业逐渐兴起。为加强维修行业管理,提高修车质量,1988年4月县交通局成立“当涂县汽车维修行业管理办公室”,对维修单位实行归口管理。在此基础上,全县维修行业又充实了12名专业技术人员,添置大小设备25台,扩建厂房500多平方米。至1989年末,全县经上报审批经营车辆维修的企业和个体共有71家。从业人员456人,年大修能力50台,三保能力200台。
民国时期,县境短途客运主要依靠人力车。民国23年(1934),全县有黄包车103辆,直至1950年县城仍存9辆,1964年淘汰。汽车客运始于民国19年。是年2月,京芜公路当芜段建成,由芜湖和当涂两地商人组织京芜路西段长途汽车公司,经营往返客运业务,当涂车站设城关南关帝庙。民国22年,京芜公路全线通车,县境共设慈湖、金家庄、采石、当涂、新桥、大桥和三十里铺7站。投入营运汽车12辆。每日往返9个班次。民国26年当涂沦陷前,班车停开。抗日战争胜利后,客运业务虽得以恢复,但时开时停极不正常。1949年解放前夕,业务完全停顿。建国后,人民政府于1959年2月修复了当博公路,并于同年4月组建了当涂县汽车站,开辟了当涂至博望第一条客运班线,当年运送旅客2.7万人次。70年代后,随着县境道路通车里程的延长,客运量逐年扩大。至1985年,县汽车站共开辟班线17条,通车里程达646公里,每日往返增至82个班次。1989年,该站共拥有营运客车30辆,1237个座位,当年运客162万人次,周转5810.7万人/公里。80年代起,由于客运量连年大幅度增加,各种社会车辆亦相继经营客运业务。1983年11月,县第一汽车运输公司购客车4辆成立客车队,经营当涂至马鞍山市客运业务。1989年,该公司拥有营运客车23辆,870个座位。有营运路线7条,通车里程251公里,每日往返62个班次。全年客运161万人次,周转3251万人/公里。1989年,经营客运业务的还有乡镇集体和个体大客车4辆,127个座位,小客车9辆,121个座位,全年客运量58.7万人次。
二、货物运输
建国前,货物运输大都依靠畜力车和木制独轮车。民国22年(1933),在京芜公路从事货运的独轮车计80辆,每辆载重约150公斤,每天行程30公里,运价大洋1元。运送货物多为米、麦、豆及日用杂货。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交通运输规模不断扩大,运输工具不断更新。50年代,独轮车、畜力车开始被胶轮平板车取代。70年代,各种小型机动车成为县境重要运输工具。从80年代起,汽车拥有量逐年大幅度增加,承担了主要货运任务。至1987年,全县共有汽车1118辆。其中,交通部门专业运输货车87辆,年货运量38.9万吨,周转927万吨公里。其余绝大部分车辆为厂矿企事业单位所有。
交通部门运输县第二汽车运输公司为县内最早的专业运输企业,1951年10月成立时名为“皖南当涂县搬运公司”。当时有平板车129辆,承担了县城的主要运输任务。1952年购进大道奇汽车1辆,县境始有汽车运输业务。50~70年代中期,该公司运输以人力平板车为主,1975年平板车最多时曾达543辆。运输物资主要是粮食、化肥、煤炭、石灰石和各种建筑材料。1978年成立机动车大队,装配柴油三轮牵引车32辆,取代了部分人力车。1981年成立汽车队,有汽车25辆。此后,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多和运输量所占比重的上升,原拉平板车的工人大都成为机动车驾驶员。1986年起更名县第二汽车运输公司。1987年,该公司共有经营货车65辆358吨位,四轮牵引车13辆,三轮牵引车16辆,平板车19辆,年完成货运量28.8万吨,周转720万吨公里。县第一汽车运输公司为县办第一个专业汽车运输企业。1971年8月成立,当时有汽车18辆80吨位,主要承担对农村煤炭、钢材、化肥、农药及木材等物资的运输。1989年有货车20辆137吨位,全年完成货运量5.6万吨,周转236万吨公里。当涂县汽车站系市属企业,隶属马鞍山地区长途汽车运输公司。该站1959年成立时实行客货兼营,由省直汽运4队调汽车10辆进驻,承运当涂至向山的矿石。翌年4队调离。复由省直汽运7队调入汽车8辆,挂车6辆,承担全县支农物资和粮食调运任务。1981年5月,开办零担货运业务,办理南京、扬州、南通、上海、杭州等地路过班车的货物中转。80年代后,运输市场竞争激烈,货源不足。1982年7月,省直汽运7队货车全部调离,汽车站转为客运为主。
企业自备运输企业自备运输始于1958年,至1987年,全县先后有9个较大的企业成立汽车队,共有汽车97辆409吨,年运输量26万吨。县肉联厂于1958年成立汽车班,1985年成立汽车队,有汽车10辆40吨位,年货运量0.6万吨,周转34万吨公里。县钢铁厂1962年成立汽车班,1971年成立汽车队,1985年有汽车18辆75吨位,年货运量8.66万吨,周转34.4万吨公里。县化工厂汽车班1985年有汽车10辆43吨位,年货运量0.64万吨,周转0.86万吨公里。县粮食局1971年购车1辆,成立车队,1985年汽车发展到12辆72吨位,年货运量3万吨,周转134万吨公里。
乡镇运输县属乡镇1958年始有拖拉机运输。70年代后,农村机动车发展较快,至1985年底,共有货运汽车118辆413吨位,手扶拖拉机3943辆,机动三轮车71辆。丹阳镇汽车队1985年有汽车6辆,拖拉机4辆。
三、车辆维修
80年代前,县境车辆一般故障由本单位修理工维修,大修和保养大多赴外地进行。随着运输业的发展,车辆维修业逐渐兴起。为加强维修行业管理,提高修车质量,1988年4月县交通局成立“当涂县汽车维修行业管理办公室”,对维修单位实行归口管理。在此基础上,全县维修行业又充实了12名专业技术人员,添置大小设备25台,扩建厂房500多平方米。至1989年末,全县经上报审批经营车辆维修的企业和个体共有71家。从业人员456人,年大修能力50台,三保能力200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