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戏剧、电影
一、戏剧东汉百戏盛行。亳州出土的隋代乐舞戏俑,当为安徽省戏曲的早期形态。五代南唐时期,安徽省已有傀儡戏流行。宋元时期杂剧广为流传。
明朝初年,南戏已在徽州、池州、宁国、宣州、太平诸州府广为流行。此时诸腔汇集,成为一时之盛。更为皖南一带富商世家所爱好的是由江苏传入的昆山腔。一些富有的徽商聘名角组成家班,还出资支持民间戏班。当时徽州和安庆成为活动据点。不同声腔的传入,为安徽戏曲的形成、发展、繁荣做好了准备。
安徽较古老的戏曲有宗教色彩相当浓厚的目连戏和傩戏。皖东的洪山戏、淮河沿岸的端公戏,也和宗教活动紧密相连。前者早已变成商业性演出的剧种,后者于民国初年被庐剧吸收而绝迹。
明嘉靖、万历年间,徽州、池州一带,在余姚、弋阳腔基础上,曾出现徽州、青阳、四平等声腔,其中以青阳腔影响最大。青阳腔为当时广大群众所欢迎,在万历年间近半个世纪,青阳腔几乎风靡全国,成为安徽戏曲发展史中第一个高潮。
清代安徽戏曲发展的标志,是通过徽班推出了徽调。徽调是在以原怀宁县一个乡镇石牌为中心的安庆地区形成。自清乾隆到同治百余年中,安徽省不仅石牌拥有许多徽班,在徽州也发展很快,曾出现“京外四大徽班”。此外,还有鸿盛、四喜等正规班社。江南徽班以当涂为中心,江北徽班以无为为主。省外,自四大徽班进京以后,扬州和北京便成为徽调演出的中心。同时,它辐射到全国各地。
道光年间,汉调和徽调合流,在北京发展形成了以唱西皮和二簧为主的京剧。徽调(建国后改称徽剧)的蓬勃发展和影响之大,是安徽戏曲发展史中的第二个高潮。
徽调兴起以后,江南、淮北和江淮之间,以各地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为基础,受外地剧种影响,衍变而形成地方新兴戏曲。如黄梅戏、皖南花鼓戏、庐剧、梆子戏、泗州戏。这些新兴的地方戏曲,除淮北梆子戏是较古老的梆子腔发展而成,在声腔和表演上比较完整外,其他剧种都处于艺术成长阶段,直到建国后,才得到飞跃发展。特别是黄梅戏,其唱腔优美,演员阵容完整并有一些优秀演员,部分剧目来自青阳腔,经过改革得到较大的发展,一时全国争唱,并影响到国外,成为安徽省戏曲发展史上第三次高潮。
这些新兴地方剧种,自晚清到民国期间,一直受到官府禁演,多在山区和农村演出。
安徽还有一些地方小戏,是由曲种演变而成。如沿淮一带流行花鼓灯所唱的推子调,后演变成推剧。含山的含弓调,芜湖的梨簧调,太和的清音,萧县一带流行的坠子等曲种,先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衍变为含弓戏、梨簧戏、清音戏、坠子戏,并各自在其主要流行地成立了专业剧团。此外流入安徽的剧种,还有京剧、曲剧和话剧。
1951年,安徽省文化局在戏剧界开展了以“改人、改制、改戏”活动。以庐剧作为改革试点,把合肥市庆寿班改为安徽省地方戏实验剧场、后改称安徽省庐剧团。移植演出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广泛的影响。
黄梅戏、泗州戏,于1952年11月,组成了“安徽省地方戏曲观摩演出团”,在上海大众剧院,演出了黄梅戏《打猪草》、《路遇》、《柳树井》,泗州戏以《小女婿》一戏轰动申城,文艺界领导和专家对这个剧种给予热情支持。各报刊先后载文称赞。
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合肥市成立。1957年后,安庆专区成立了黄梅剧团,接着徽州、六安、滁县、巢湖、芜湖5个专区部分属县亦有职业性黄梅剧团产生。此时,泗州戏、皖南花鼓戏、淮北梆子戏,都先后各自成立了10多个到20多个专业剧团。地方新兴剧种,呈现出蓬蓬勃勃的生气。
1956年7月,安徽省文化局主办的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合肥举行。会上着重谈了徽剧问题,认为徽剧是安徽戏曲遗产最丰富的剧种,有深厚的戏曲艺术,应当尊重,依靠老艺人,培养新一代,使徽剧有新的面目出现。当年冬,安徽省徽剧团成立。
1956~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剧目工作室与全省戏曲工作者合作,搜集、编校、出版了《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安徽省卷》,选有青阳腔、徽剧等17个剧种48个剧目。
50年代以至以后一个时期,安徽戏曲贯彻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出现了繁荣局面。
“文化大革命”给安徽戏曲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剧团纷纷解体,人员受到摧残,长期积累的优秀剧目受到批判并禁止演出。
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戏曲界的冤假错案得到昭雪平反,黄梅戏《天仙配》、京剧《丹枫岭》、泗州戏《淮上风雷》恢复演出,省以下各戏曲演出团体先后恢复建制,戏曲新作不断出现。先后产生了《摔猪盆》(泗州戏)、《失刑斩》(黄梅戏)、《百花赠剑》(徽剧)等15个剧本,由安徽文艺出版社以《1979—1989年安徽优秀剧本选》出版。
二、电影
电影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法国人发明的。光绪二十二年传入中国上海,光绪三十四年进入安徽。由于民国时期安徽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电影事业发展极为缓慢,直至民国38年(1949年)安徽解放,全省只在合肥、芜湖、蚌埠、安庆等几个较大城市有几家电影院,而且设备简陋,办办停停。广大农村群众尚不知电影为何物。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徽开始建立电影放映单位。1950年皖南、皖北行署文教处等电影队先后建立。1952年8月,皖南、皖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随后总工会电影队、中苏友协电影队、治淮委员会电影队等先后建立。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全省已有电影队281个。建国后第一个由国家投资兴建的电影院是1951年建成营业的合肥市解放电影院。其他市、县也相继兴建电影院。至1957年全省已有城市电影院43座。1958年后,电影放映单位继续发展,安徽省第一个社办电影队在休宁县流口区诞生。随后,一大批由人民群众自己兴办的电影队陆续建立。60年代开始,城市机关礼堂、俱乐部相继对外开放,一批新建电影院投入运营,大大增加了城市放映力量。1969年末,安徽省第一个8.75毫米电影队在无为县黑沙洲公社建立,随后大批8.75毫米电影队相继建立。到1976年底,全省共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2760个。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群众要求自办电影放映单位。安徽省文化局提出“解放思想、放宽政策,把电影搞活”和“依靠集体经济力量,建设农村电影事业”的指导方针,并且制订了“调整国办队,发展社办队,兴办影剧场”等一系列政策性措施和规定,进一步推动了这一形势的发展。同一时期,城市电影院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利用电影发行利润留成和地方自筹资金,1980~1987年,新建、改建、翻建、购买(指买断产权)一大批城市和农村集镇电影院。并且由单一的普通银幕改为宽银幕、立体声。还出现了立体电影院、球幕电影院、豪华型多厅多功能电影院等。
安徽的电影制片工作起步较迟。1958年开始建立安徽电影制片厂,得到上海、北京、八一等电影制片厂人力、物力上的支援。至80年代先后拍摄出一批新闻、纪录、科教、故事片,同时开始制作电视片和电视剧,成绩显著。安徽除自己独立或与外厂合作摄制电影、电视片外,还是一个电影、电视剧本创作的多产省份之一。几十年来,安徽创作的电影、电视剧有一大批为外厂所采用,其中亦不泛佳作,并有多部在国内外获奖。如《天云山传奇》、《月亮湾的笑声》以及《天仙配》等,蜚声影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