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化纤
铜陵市化纤产品共有涤纶长丝、涤纶短丝、涤纶絮片、经纬编织物4大类20多种,涤纶长丝规格有:750D/18F、135D/30F、150D/30F复丝和低弹丝。涤纶短丝有:棉型、中长型;经纬编织物有:灯芯条布、单胖灯芯条布、灯芯绒布、平布、抽条平布、衬衫布、西服布等。主要生产企业为铜陵市化纤厂,该厂是安徽省唯一能生产多种规格涤纶长、短丝的中型化纤企业,位于市西郊、厂区占地面积24144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4856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672万元,净值3572万元,固定资产历年总投资为3953万元。
一、基建
1970年,安徽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确定铜陵特区筹建一座化纤厂。1971年12月,铜陵市合成纤维厂会战指挥部成立。1972年初,开始建厂大会战,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克服设备、材料、基建等方面的一系列困难,经过紧张建设,1972年底,粗苯酐系统首先完工并试车成功,拿出样品,筹建工作的加速进行,为年产苯酐500吨,聚酯300吨、涤纶短丝250吨的“一条龙”生产线的全面试车投产奠定了基础。至1975年7月,涤纶纺丝“一条龙”生产线全部开通,但由于试产的对苯二甲酸质量较差,成本过高,以及生产技术与设备不过关,导致了“一条龙”生产线最终未能形成。从1974年投产到1978年,合成纤维厂仅产几十吨涤纶丝,而且产品质量大部分不合格,企业连年亏损,亏损额达37.3万元,为此,省纺织厅于1978年决定铜陵合成纤维厂为下马单位之一。为了迅速扭转亏损局面,以求企业生存,以周金祥等为首的厂领导一班人认真反思,分析原因,总结教训,不甘心企业陷于下马困境,他们分析了化纤企业生存的可能性及发展远景,决心依靠现有企业的有利条件,走挖潜、改造、革新、振兴企业之路。于是,厂部多次派员辗转于上级部门,向省纺织厅、市经委、计委汇报,要求缓期一年执行下马决定。经过多方努力,省纺织厅同意缓期一年,以观后效。厂领导通过去外地考察,总结出三条发展生产的意见:一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切实搞好生产;二要有先进的生产工艺;三要不甘落后,大干快上。
从1979年10月起,开始技术改造。首次改造,利用自筹资金6万元,对年产250吨涤纶丝设备进行挖潜、改造,经过全厂职工38天的紧张工作,改造大小项目185个,使生产能力扩大到年产500吨,是年,原计划亏损10.8万元,结果却盈利15万元,使企业彻底摆脱了下马的厄运,开始立稳脚跟,逐渐发展。1980年7月,厂部利用自筹资金及贷款35万元,继续改造短丝项目,使生产能力扩大了一倍,达到年产1000吨涤纶丝水平。继两次技改之后,又进行了第三次技术改造,投资140万元,使涤纶短丝生产能力又翻一番,形成年产2000吨规模。1982年8月,化纤行业又进行了年产5000吨涤纶短丝的挖潜改造。同年9月,纺织工业部批准在铜陵化纤厂兴建一座年产1000吨规模的长丝车间,10月动工,1983年11月15日投产。1983年元月,经市经委批准,筹建年产250吨涤纶絮片项目,1983年5月,絮片车间试车生产成功。同年,经纺织部批准,化纤厂着手将二纺车间的1000吨短丝生产线扩建为年产7500吨规模,该项目于1984年8月投产。
1983年下半年起,铜陵市化纤行业开始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改造和武装现有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增强竞争能力。至1985年,共引进五个项目:1、由联邦德国引进的年产2000吨涤纶长丝高速纺全套设备,预计1986年11月可投产。2、从日本引进年产500吨涤纶短丝关键设备,于1985年8月投入生产。3、从民主德国引进年产300吨经纬编织机,于1985年初相继投产。4、从瑞士引进微电脑控制可产出有色丝的自动秤量喂料机,1985年投入使用。5、从日本引进的村田335Ⅱ型喷气变形机,预计1986年底投入生产。技术引进为铜陵市化纤工业在“七五”期间的大力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1985年,铜陵市化纤工业拥有涤纶短丝、涤纶长丝、经纬编、涤纶絮片等5条生产线生产能力为:年产涤纶长丝1000吨,涤纶短丝8500吨,经纬编织物300吨,涤纶絮片250吨。职工总数达1820人。固定资产原值3672万元,净值3572万元。
二、生产
化纤生产所需的原料为聚酯切片,主要由本企业编计划直接向纺织部、纺织厅报送,经部、厅综合平衡后,下达原料供应指标。该厂根据所下达的原料指标,同有关厂家和部门签订合同。供货渠道有两种:国内原料按签订合同如期负责供货,国外进口原料由华东物管处组织供货。国内主要供货厂家有:上海金山石化总厂、江苏仪征化纤联合总公司,辽阳化工总公司、天津石油化工总公司、北京燕山化工总公司。进口原料主要来自日本、美国、意大利、墨西哥等国。
1974年,涤纶短丝产量为1.18吨,产值37.7万元,利润-14万元。1979年,涤纶短丝生产达到122.85吨,产值344.5万元,利润31.96万元,1984年,生产涤纶短丝2938.19吨,涤纶长丝1411.9吨,产值5955.9万元,利税714.68万元。1974~1985年,化纤厂累计生产涤纶短丝1389.54吨。1983~1985年,累计生产涤纶长丝3333.57吨,累计工业总产值22271.6万元,利税1931.53万元。
1985年,共生产涤纶短丝4348.09吨,涤纶长丝1852.4吨,实现工业总产值达8593万元,利税829万元,化纤行业劳动生产率达到46448元/人,比1974年1155元/人提高约40.21倍。市化纤厂生产的铜铃牌165D×38mm涤纶短丝棉型产品,1984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产品畅销本省一些地市及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山西、湖北、陕西、辽宁、上海等省、市,化纤厂在1985年荣获省企业整顿先进单位和最佳经济效益先进单位,同时获得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创最佳经济效益奖。
一、基建
1970年,安徽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确定铜陵特区筹建一座化纤厂。1971年12月,铜陵市合成纤维厂会战指挥部成立。1972年初,开始建厂大会战,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克服设备、材料、基建等方面的一系列困难,经过紧张建设,1972年底,粗苯酐系统首先完工并试车成功,拿出样品,筹建工作的加速进行,为年产苯酐500吨,聚酯300吨、涤纶短丝250吨的“一条龙”生产线的全面试车投产奠定了基础。至1975年7月,涤纶纺丝“一条龙”生产线全部开通,但由于试产的对苯二甲酸质量较差,成本过高,以及生产技术与设备不过关,导致了“一条龙”生产线最终未能形成。从1974年投产到1978年,合成纤维厂仅产几十吨涤纶丝,而且产品质量大部分不合格,企业连年亏损,亏损额达37.3万元,为此,省纺织厅于1978年决定铜陵合成纤维厂为下马单位之一。为了迅速扭转亏损局面,以求企业生存,以周金祥等为首的厂领导一班人认真反思,分析原因,总结教训,不甘心企业陷于下马困境,他们分析了化纤企业生存的可能性及发展远景,决心依靠现有企业的有利条件,走挖潜、改造、革新、振兴企业之路。于是,厂部多次派员辗转于上级部门,向省纺织厅、市经委、计委汇报,要求缓期一年执行下马决定。经过多方努力,省纺织厅同意缓期一年,以观后效。厂领导通过去外地考察,总结出三条发展生产的意见:一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切实搞好生产;二要有先进的生产工艺;三要不甘落后,大干快上。
从1979年10月起,开始技术改造。首次改造,利用自筹资金6万元,对年产250吨涤纶丝设备进行挖潜、改造,经过全厂职工38天的紧张工作,改造大小项目185个,使生产能力扩大到年产500吨,是年,原计划亏损10.8万元,结果却盈利15万元,使企业彻底摆脱了下马的厄运,开始立稳脚跟,逐渐发展。1980年7月,厂部利用自筹资金及贷款35万元,继续改造短丝项目,使生产能力扩大了一倍,达到年产1000吨涤纶丝水平。继两次技改之后,又进行了第三次技术改造,投资140万元,使涤纶短丝生产能力又翻一番,形成年产2000吨规模。1982年8月,化纤行业又进行了年产5000吨涤纶短丝的挖潜改造。同年9月,纺织工业部批准在铜陵化纤厂兴建一座年产1000吨规模的长丝车间,10月动工,1983年11月15日投产。1983年元月,经市经委批准,筹建年产250吨涤纶絮片项目,1983年5月,絮片车间试车生产成功。同年,经纺织部批准,化纤厂着手将二纺车间的1000吨短丝生产线扩建为年产7500吨规模,该项目于1984年8月投产。
1983年下半年起,铜陵市化纤行业开始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改造和武装现有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增强竞争能力。至1985年,共引进五个项目:1、由联邦德国引进的年产2000吨涤纶长丝高速纺全套设备,预计1986年11月可投产。2、从日本引进年产500吨涤纶短丝关键设备,于1985年8月投入生产。3、从民主德国引进年产300吨经纬编织机,于1985年初相继投产。4、从瑞士引进微电脑控制可产出有色丝的自动秤量喂料机,1985年投入使用。5、从日本引进的村田335Ⅱ型喷气变形机,预计1986年底投入生产。技术引进为铜陵市化纤工业在“七五”期间的大力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1985年,铜陵市化纤工业拥有涤纶短丝、涤纶长丝、经纬编、涤纶絮片等5条生产线生产能力为:年产涤纶长丝1000吨,涤纶短丝8500吨,经纬编织物300吨,涤纶絮片250吨。职工总数达1820人。固定资产原值3672万元,净值3572万元。
二、生产
化纤生产所需的原料为聚酯切片,主要由本企业编计划直接向纺织部、纺织厅报送,经部、厅综合平衡后,下达原料供应指标。该厂根据所下达的原料指标,同有关厂家和部门签订合同。供货渠道有两种:国内原料按签订合同如期负责供货,国外进口原料由华东物管处组织供货。国内主要供货厂家有:上海金山石化总厂、江苏仪征化纤联合总公司,辽阳化工总公司、天津石油化工总公司、北京燕山化工总公司。进口原料主要来自日本、美国、意大利、墨西哥等国。
1974年,涤纶短丝产量为1.18吨,产值37.7万元,利润-14万元。1979年,涤纶短丝生产达到122.85吨,产值344.5万元,利润31.96万元,1984年,生产涤纶短丝2938.19吨,涤纶长丝1411.9吨,产值5955.9万元,利税714.68万元。1974~1985年,化纤厂累计生产涤纶短丝1389.54吨。1983~1985年,累计生产涤纶长丝3333.57吨,累计工业总产值22271.6万元,利税1931.53万元。
1985年,共生产涤纶短丝4348.09吨,涤纶长丝1852.4吨,实现工业总产值达8593万元,利税829万元,化纤行业劳动生产率达到46448元/人,比1974年1155元/人提高约40.21倍。市化纤厂生产的铜铃牌165D×38mm涤纶短丝棉型产品,1984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产品畅销本省一些地市及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山西、湖北、陕西、辽宁、上海等省、市,化纤厂在1985年荣获省企业整顿先进单位和最佳经济效益先进单位,同时获得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创最佳经济效益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