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体育
建国后,在中共安徽省委和省人民政府领导下,安徽体育运动长足发展,成绩显著。建国初期,陆续建立健全体育运动领导机构以及群众性体育团体,筹建体育场馆,增加体育设备,积极开展各类体育运动。
建国以后,安徽把传统体育中的重要项目武术,作为中华民族重要文化遗产,列为体育推广项目,加以继承和发扬,有领导有步骤地开展武术运动。1951~1953年,全省各地举办武术学习班,组织武术锻炼小组,进行拳械项目练习。民间武师积极传授技艺,培养了一批武术新苗。1953年11月,安徽选派武术运动员参加在天津举行的首次全国民族体育表演会。1958年,在群众性练武活动基础上,组建了省武术集训队,有计划地训练长拳、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以及刀、枪、剑、棍等传统拳械套路,取得了良好效果。1960~1965年期间,安徽把武术运动作为省重点体育项目,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大力开展。省武术集训队经常到各地、市巡回表演,交流技艺。各地、市也先后成立业余武术队,聘请武师,培养新苗。各县普遍成立业余武术锻炼小组,大、中、小学开办课余武术班,进行武术训练。“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市、县武术组织被解散,武师遭批判,使武术运动的发展,遭到严重挫折。直到1972年,省武术集训队才得以调整、充实,并恢复了武术训练,还在合肥举办一次有12个省、市、自治区参加的武术邀请赛,锻炼了武术队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安徽武术运动带来了生机和活力。1978年以后,安徽先后在马鞍山、合肥、固镇、安庆、蚌埠等地举行6次全省性武术比赛。1982年举办的武术邀请赛,有10个省派队参加,盛况空前。安徽武术运动员和教练员还多次作为中国武术代表团成员,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际间武术交流做出了贡献。1983~1985年间,各地、市、县先后重建了武术队、武术社和武术辅导站,武术学校也开始招收学员,有些县、市还开办武场,传授与交流武艺。1981年省武术协会正式成立,各地、市,各高等学校也相继成立武术协会,武术协会网络的建立,推动了全省武术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安徽历史上拳械种类和套路就比较多,建国后,又不断进行挖掘,特别是80年代,从民间挖掘出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拳种,使安徽的拳械高达72种。其中:地方拳械主要有九华山拳、东乡拳、晰扬拳、叉拳、六合八法拳、五童气功拳、石头拳、三皇太极拳、五音八卦拳、岳王拳;流行拳械主要有少林拳、洪拳、查拳、梅花拳、六合拳、罗汉拳、螳螂拳、秘宗拳、八极拳、通臂拳、劈卦拳、心意六合拳、形意拳、太极拳、武当拳。此外,鹰爪拳、太祖拳等,在安徽少数地方也有人习练。
70年代后,全国性武术比赛频繁。1975年,武术被列为全国运动会比赛项目,安徽获得武术团体总分第二名。1978年第四届全运会武术比赛中,获男子枪术第二名,女子棍术第二名。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武术比赛决赛中,获男子剑术第一名。1984年、1985年在武汉和银川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安徽男、女选手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80年代以来,在安徽各地传习较多的气功有“五禽戏”、“五合气功”、“太极气功”、“无极桩功”、“阴阳开合十二势”、“太极智能气功”。此外,还有先后传入的“鹤翔桩功”、“大雁气功”、“导引养生功”等。气功已成为人们锻炼身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一项重要保健活动。1985年,安徽代表在全国传统保健运动大会上表演的五禽戏气功功法,荣获一等奖。为适应气功普及和开展气功科学研究,多数地、市和一些基层单位先后成立了气功协会,并在此基础上,正式成立安徽省气功协会。1985年,安徽省人体科学研究会气功委员会也正式成立。华佗故乡亳州市还成立了“五禽戏研究会”。
50年代初,合肥、芜湖、蚌埠等地、市为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先后成立校际体育教研室,研讨体育教学问题。从1956年起,各中等学校均按照国家颁布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主要内容为田径、体操、球类,并与普遍开展的“劳卫制”相结合。高等学校则根据《一般高等学校体育课试行大纲》组织教学,同时开展“劳卫制”锻炼,学校体育教学步入正规。“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课闹革命,体育活动被迫停止,体育设备遭到破坏,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全省大、中学校始根据新的体育教学大纲安排体育教学,取得了显著效果。为有效地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省高校体育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并恢复和新建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学校体育工作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体育竞赛是发展学校体育的重要杠杆,据统计,1955~1985年的30年间,安徽曾成功地举办3届全省中学生运动会,6届全省大学生运动会,以及全省中学生、大学生篮球、排球赛,田径对抗赛等。还组织代表队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以及球类和田径比赛。此外,各级学校还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达标”活动。各类体育竞赛和“达标”活动,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丰富了学校体育文化生活。
迄至1985年,安徽开展的竞技运动项目已有31个,如田径、体操、技巧、篮球、排球、足球、手球、举重、摔跤、游泳、帆板、跳伞、射击、击剑、柔道、航模等。安徽的竞技运动只有少数项目,成绩提高较快,如射击和技巧的部分单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手球、摔跤、田径、游泳、举重等部分单项成绩,已达到或接近全国最高水平。
安徽田径运动是从5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1953年为参加华东区首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首次组建安徽省田径集训队。1956年,安徽派运动员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越野环城竞走赛,获男子10公里竞走团体总分第二。为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1958年,以省体校师生为基础,组建新的省田径集训队,设有41个运动项目(男子26项,女子15项)。经过集训,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普遍有了提高,在第一届全运会上,获得田径团体男子组第15名,女子组第14名。“文化大革命”期间,集训队的训练极不正常,许多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下放农村“锻炼”,运动成绩下降,在1975年举行的第三届全运会上,安徽男、女田径运动只有5个项目获得名次,总计只得15分。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安徽田径运动队伍经过调整、充实,个别项目取得了较好成绩。如撑竿跳高、20公里竞走、十项全能、3000米障碍、铅球、跳远等。为尽快发展安徽田径运动,1985年成立了省田径运动中心。安徽1958年才组织体操运动员集训。在全国运动会上,曾获女子自由体操冠军和跳马第三名。“文化大革命”后,安徽也涌现出一批优秀体操运动员,代表国家队出国比赛。
技巧是安徽竞技运动的强项。1978年以来,男子4人、女子3人项目技术水平持续上升,在历年国内、国际重大比赛中都取得了好成绩。男子4人团体项目在1984年第六届世界技巧锦标赛上获得第二名;男子单人跳和女子3人团体项目,在1985年第五届技巧世界锦标赛中,分别战胜对手,双获冠军,标志着安徽技巧运动,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安徽篮、排、足三大球项目成绩均不理想,只有手球成绩好些。安徽男、女手球集训队均组建于1958年,在此后的全国性比赛中,男子手球队的最好成绩是:1960年4月在全国手球锦标赛(重庆赛区)中,十战十捷,荣获冠军;1974年在全国手球赛中获亚军;在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手球决赛中获冠军。五运会后,一部分运动员调入国家集训队。女子手球队的最好成绩是:1960年4月全国手球锦标赛(重庆赛区)中以7胜1平的战绩夺得冠军;在第四届、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均名列第二;在1984年全国手球联赛中,战胜实力强劲的五运会手球冠军上海手球队,荣登全国冠军宝座。安徽女子手球队是全国手球队中实力强劲的球队,曾向国家队输送了一批队员,为中国手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安徽男子举重活动开展得比较普遍。早在50年代初,合肥矿业学院就有业余举重队,芜湖、淮南、合肥等地经常举行举重比赛。自1958年组建省举重集训队后,各专项成绩提高很快,在国内多次举重比赛中,均获得较好成绩:在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第六;在1960年全国青年举重分区赛合肥赛区的比赛中,获不同级别的两项冠军、一项亚军、两个第三名;在1974年上海全国举重冠军赛中,破52公斤级抓举全国青年纪录;在1975年杭州全国举重冠军赛中,获75公斤级抓举冠军;在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举重比赛中,获110公斤总成绩第二名;在1984年全国举重锦标赛中,获67.5公斤级总成绩冠军,并被选入国家举重队。
游泳也是安徽开展的一项重要体育运动。早在1958年全国女子一级、健将级游泳比赛中,便有3人分别进入200米自由泳、100米仰泳、400米个人混合泳的前3名,一人破了200米自由泳的全国纪录。1959年又在全国一级、健将级游泳比赛中,获女子400米自由泳冠军。在同年举行的第一届全运会上,安徽女子游泳队获团体总分第五名。在1960年全国女子一级、健将级游泳比赛中,获女子100米蝶泳冠军和200米蝶泳第二名。同年9月,安徽男子游泳队员在成都举行的游泳锦标赛中,获200米蝶泳冠军、100米蝶泳第二名。
80年代以后,安徽游泳运动有了较快发展,在男子仰泳、自由泳、蛙泳等项目上,在国内游泳比赛中,每年都取得了名次。其中,李忠谊在1980年全国游泳锦标赛中,获100米仰泳第三名,1981年获个人混合泳冠军,1983年五届全运会上又夺得100米仰泳冠军。他还于1982年在英国短池国际游泳邀请赛中,夺得200米仰泳冠军,同年9月,又在第九届亚运会上,夺得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和4×100米自由泳接力赛2枚金牌,是中国首批获得亚运会冠军的游泳运动员之一。另一名男子选手在1985年全国游泳锦标赛上,获男子100米自由泳第三名。
安徽射击运动是在50年代中期开展起来的。1958年首次组建省射击集训队,在第一届全运会上,一人获男子军用步枪10×10速射冠军,一人获女子小口径自选枪立姿冠军。“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射击队被解散,直至1974年始重新组建省射击集训队。
1978年,省集训队从各地选拔一批优秀运动员充实集训队伍,并购置了一批枪械和训练器材,训练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和科学化,射击成绩提高很快,在1983年在第五届全运会射击比赛中,一人获男子手枪慢射和汽手枪两项亚军,一人获女子手枪第五名。
1984年许海峰参加第23届奥运会,在射击决赛中,获男子手枪慢射冠军,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第一枚奥运会金牌,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在中国体育运动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985年,许海峰在全国优秀射手邀请赛中,又获手枪慢射和汽手枪两项冠军,继续保持在这两项射击运动中的领先地位。
安徽除举办本省各项体育竞赛外,还举办过一些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大型运动会或单项运动竞赛。据统计,主要有:建国前举办过一届华中运动会。建国后举办过华东区游泳赛、篮球赛、排球赛、射击赛等,1956~1985年间,安徽先后承办过367项全国各类竞赛,共有19个运动项目。此外,1977~1985年间,安徽还迎接了联邦德国男子手球队,日本男、女手球队,波兰技巧队来访比赛。通过组织和承办竞赛运动,推动了安徽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