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河道土方工程
1957年,在寿县方家坎,用绞吸式挖泥船筑成国内第一座水力冲填坝。在施工中解决了颗粒分布、心墙形成、冲填强度和排水固结以及坝面平整等施工技术问题。
1958年,开展群众性的工具改革活动。淠史杭工程工地,创造了深挖陡壁劈土法、切岭土石方洞室松动爆破法、各种形式的倒拉器(拉坡机),成效显著。1970年,驷马山引江工程在切岭中使用洞室松动爆破法,为使工程一年通水起了重要作用。
1978~1985年,在长江同马大堤、无为大堤、广济圩大堤和淮河干堤上,使用绞吸式挖泥船挖吸河道土方冲填堤后深塘固基,既消除了堤防的险工隐患,又节省劳力,扩大土地,降低了土方造价。
1979年,茨淮新河不再动员民工,改用铲运机施工,提高了工效。到1988年,已普及到部分地区和县。同时,挖塘机也开始使用。
二、坝工工程
1952年,在佛子岭水库工程混凝土中使用的加气剂、掺和材、膨胀水泥,市场缺制造单位,由工地加工自制。加气剂当时在国内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大规模使用尚属首次。滤水作业法于1954年被水利部推广到全国。
1970年,在陈村水库大坝施工中,坝体冷却用冲气的塑料管代替钢管获得成功,曾向全国推广,并获安徽省1978年科学大会奖。
1973年,在中小型水库均质土坝的裂缝处理中推广劈裂灌浆法。为了提高灌浆效果及均匀程度,滁县地区水电局与省水科所在原体试验的基础上,用“全孔护壁、孔底灌浆”的新工艺代替“全孔灌浆、孔底灌注”原工艺,克服了浆脉厚度不均的缺陷。同时,还采用摩擦杆新工艺,集造孔、阻塞、注浆于一杆,使施工简化、工效提高。该研究成果“土坝劈裂灌浆加固技术的推广和创新”,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安徽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闸桥工程
1957年以后,水闸的公路桥、工作桥采用预制吊装,缩短了工期、节约了材料和投资。蚌埠闸公路桥预制混凝土全面采用不连续级配,节约水泥15%。在闸门制作上,成功地采用了电弧对接、压条焊接和对焊等新工艺。
滑模施工首次在花凉亭水库溢洪道闸墩上使用,具有质量优、省木材、进度快的优点,很快得到推广。使用部位逐步发展到船闸闸首、扶垛式墙、水塔等。提升方法有的用液压顶升,有的用钢塔提升。1974年,省水利建筑安装公司在花凉亭灌区荆桥渡槽侧墙施工时,采用牵引式水平滑模,为当时国内首创,获安徽省科学大会奖。该公司在烟囱施工中创造了翻模法,以后又用在上桥枢纽地下涵的施工中。翻模具有与滑模相同的优点。
1970年,新汴河灵西闸橡胶坝的安装,使用混凝土楔块锚固代替不锈钢锚栓加铸铁块锚固,既节省不锈钢,又为橡胶坝安装开创了一条新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四、地基处理工程
1952年,佛子岭水库灌浆工程,首次使用高低压灌浆和循环灌浆的技术,在当时具有国内先进水平。1964年,在梅山水库加固灌浆工程中,发明了液压式循环阻塞器,经国家科委发明局审查认定为国家发明项目。
1959年,蒙城闸首次采用冲击钻造孔法完成防渗坪。80年代,凤凰颈抽水站首次采用高喷技术,成功地建成了定喷防渗帏幕和旋喷防渗墙,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沉井基础有多种用途。1978年,凤阳县门台子电灌站及地下涵在流砂地基中,用7个大小不同的沉井组成抽水站基础,并用10×6.95米长方形沉井排列成总长850米的地下涵。1987年,省水利建筑安装公司承建芜湖北站水厂,为确保无为大堤安全,在大堤外施工一取水沉井深10米。省水利建筑工程公司在蚌埠闸与船闸之间的导堤上,为蚌埠三水厂施工一取水沉井,尺寸较大,为30×15米,深达17米。
淠史杭灌区横排头渠首和花凉亭水库大坝地基,均属松砂层,施工中采用了爆炸震密法加固。花凉亭水库大坝地基爆炸处理后,地基平均沉降33.7厘米,干容重由1.36吨/立方米提高到1.55吨/立方米,为国内首例。
五、爆破与隧洞工程
1961年,黄栗树水库溢洪道采用扬弃爆破,一次装硝胺炸药72吨,扬弃率为50%。1978年水利工程施工引进光面爆破、预裂爆破、控制爆破。1983年,佛子岭水库溢洪道扩建,须拆除混凝土和扩挖石方3.9万立方米,采用了控制爆破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缩短了工期。陈村灌区东干渠鼓楼铺隧洞,底宽6.2米,净高6.2米,长2116米,施工中区别不同地质情况,分别采用光爆锚喷支护和先喷后护的二次支护法,既节省了费用,而且施工安全,加快了施工速度,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安徽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