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皮肤病防治
铜陵城乡人群中流行的皮肤病有近百种之多,其中尤以真菌性皮肤病、湿疹、荨麻疹等常见,而以麻风、头癣等对人民威胁最大。
三次皮肤病普查情况

〔麻风病〕此病铜陵市首例患者是市人民医院1957年发现。此后,陆续有所发现。
1957年,铜陵市麻风普查领导小组成立。1973年6月,再建皮肤病门诊部,正式开展麻风防治工作。
1971年至1974年,对市区实行普查,受检人数达19万有余,发现麻风病人25例;1976年至1977年,对狮子山区47个单位及选矿厂普查,受检人数10075人,发现麻风患者2人;1978、1980年,又两次对郊区农村和部分厂矿普查,再次发现麻风患者6人。此后,由皮肤病门诊部派专业人员走访、巡诊、新患者偶有发现。截至1985年底,共查出麻风病患者76人(其中男56人,女20人),其发病率为市区总人口的0.35%。按《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条例》规定,铜陵市为中流行区。患者中,按年龄划分,25至29岁2例,30至39岁11例,40至49岁20例,50至59岁22例,60至69岁11例,70岁以上9例,另1例年龄不详;按国际分类标准划分,结核样型(TT)患者最多,占59例,瘤型(LL)12例,偏瘤型(BL)3例,界限型(BB)2例。
1958年前,病患者均送外地治疗。1959年在铜陵县石壁寺设立收治点,配两名兼职医生。隶属县管辖。1963年,铜陵县金榔公社白山麻风病村建立,市区患者多数在此治疗。截至1985年,住院治疗28人,在家治疗23人,痊愈12人,自尽2人,其余先后病故。
〔头癣〕铜陵地区的头癣,以黄癣为多见,多半发生于10岁左右儿童,俗称“癞痢头”或“秃疮”。建国后,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头癣发病率有减少趋势。
1962年至1964年,组织36名专业人员,连续普查了市区11万多人次,查出头癣152人,国家均免费予以治疗。
1974年再次组织普查,受检人数4万余人,未见头癣病例。从皮肤病门诊部成立以来至1985年,该部均未发现头癣病例。头癣在铜陵市区已基本消灭。
二、寄生虫病防治
〔疟疾〕俗称“打摆子”。50年代前,铜陵以恶性疟疾为主(临床特点为来势凶猛,畏寒发热,迅速出现脾肿大及贫血;2~3%患者可出现脑型疟,精神异常甚至昏迷)。60年代,转为间日疟(隔日发病一次,症状轻)为主,以中华按蚊为传染媒介,属不稳定性流行区。
建市后,本市曾发生两次暴发性流行:首次为1962年7月至8月间。郊区古圣大队突发疟疾547例,占该大队人口的44.47%,通过血片检查,其中恶性疟病例占86.5%。间日疟病例为13.5%,当时正值秋收,因劳力患病,稻子无人收割,导致减产4万多公斤。
第二次暴发流行为1963年。立新煤矿职工家属发病209人,发病数占受检人数23.40%。通过血片检验,其中间日疟47例,恶性疟6例,三日疟3例,显示恶性疟下降。
疟疾的散发流行在铜陵连年不断。1961年至1985年,累计发生疟疾患者65713人次。随着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病媒(蚊子)减少及病原(带虫者)的治疗,疟疾发病人次逐年减少,发病率也明显下降。
1973年比1963年下降68.5%。1980年比1973年下降26.9%,1985年比1980年下降 76.7%,到1985年底,市区有104个单位发病率已下降至1%以下,基本达到国家卫生部规定的控制指标。有14个单位已连续两年无疟疾病人发生。
〔丝虫病〕1953年铜官山矿务局矿山医院门诊中首次发现,此后,在就医患者中亦屡见不鲜。1958年,市除害灭病总指挥部组织普查普治。此后,市卫生局亦连续组织数次普查普治。从1953年至1985年,累计发现丝虫病人7440例。
历年疟疾根治统计表

历年丝虫病查病统计表


〔其它肠寄生虫病〕钩虫病:为铜陵常见病之一。最先记载钩虫病的资料是1953年矿山医院《年报表》,有钩虫病60人;后在普查血吸虫及地方病时,又有大批发现。
钩虫病发病统计

蛔虫病:此病未专门普查过,只在血吸虫病、地方病普查及体检中被发现。据1958年地方病普查报告:当年发现蛔虫患者79891人(含县)。
1962年,市除害灭病总指挥部报告称:“蛔虫病占市区人口总数的90%以上”。
1983年妇幼保健所,对市区8457名儿童体检中,发现蛔虫患者249例,占2.94%。
1984年,市防疫站卫生科对东方红及五松小学调查,受检的1133人,蛔虫感染达644人,感染率56.84%。
三、地方性甲状腺肿
亦称单纯性甲状腺肿。中医称之为“瘿”病或“瘿脖子”,为长期饮食缺碘,导致甲状腺代偿性增生而肿大。好发于10~25岁年龄组,女多于男。此病在铜陵早有所见,但未作系统调查。1985年首次采取东、西 、南、北、中机械抽样流行病学调查,共查22所中、小学的7~14周岁学生8425人,而患地方性甲状腺肿者652例,占受检人数7.73%。卫生·卫生保健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