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社会福利事业
〔社会福利院〕社会福利院的主要工作是:收养社会上的鳏寡孤独残幼人员和弃婴,办理领养弃婴手续。
1960年8月20日,铜陵市社会福利儿童幼儿园成立,有职工13人,主要是收容抚养社会弃婴。到1962年,该园共收养婴儿554人,其中被领养236人,被父母领回50人,因病医治无效死亡22人,在园246人。这3年中,用于婴儿伙食费为34842元,医药费22896元,服装费5202元。
1962年9月19日,撤销市社会福利幼儿园,成立市社会福利院,配职工5人。此后,该院不仅收养社会弃婴,还承担赡养社会上的鳏寡孤独老人和孤儿、残疾人。从1963年至1965年,该院共收养57人,其中:老人18名,残疾人10名,婴儿10名,少年孤儿17名,精神病人2名。
1979年开始,市社会福利院工作恢复正常,院民生活费由原每人每月12元增加到15元,1982年又调整到每人每月19元。从1980年到1984年,该院共收养71人,其中:老人14人,残疾人17人,少年孤儿28人,婴儿8人,精神病人8人:支出费用共109547元。
1985年,市社会福利院有职工4名,收养了18人。其中:老人7名,残疾人5名,少年孤儿2名,婴儿3名,精神病人1名;支出费用4.23万元。
市社会福利院建院以来,本着对不同对象实行不同的收养方针,使大批孤老幼残欢度晚年和健康成长,不少在该院抚养长大的孤儿,有的参军、招工、招干、当教师,有的入党,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
〔盲聋哑人工作〕1979年,市民政部门对全市盲聋哑人的情况进行了第一次普查,全市盲聋哑人共126人,其中盲人26名,聋哑人100名;参加工作的58名,就业率占48%。同年10月28日,召开铜陵市首届盲人聋哑人代表大会,成立了由24人组成的市盲人聋哑人协会。该协会主要任务是:协助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盲人聋哑人进行思想、文化教育,了解其生产生活情况,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进行职业培训,开展盲聋哑症治疗及文化宣传等。
1980年9月,市盲聋哑协会安排4名盲人到安庆盲聋哑学校学习。1981年11月召开了市盲人聋哑人协会一届二次委员会议,讨论开办盲人按摩诊所、城镇盲聋哑人就业、建立盲聋哑学校、开展盲聋哑人体育等情况。这年,市民政部门拨款5000元给铜山区,扶持盲聋哑人就业。
1984年初,市盲聋哑协会与市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举行铜陵市首届伤残人运动会,选拔了25名伤残人运动员参加省和全国伤残人运动会。同年5月24日,召开铜陵市第二届盲人聋哑人代表会议。这年对全市盲人聋哑人情况开展了第二次普查,全市共有盲人聋哑人129人,其中参加工作的82人,占有劳动能力的盲聋哑人的89%。
1985年2月2日,市民政局、市盲聋哑协会在市青少年宫首次为2对盲聋哑人举行婚礼,市盲聋哑协会主席赵指南及市妇联、总工会、团市委和有关单位领导参加了婚礼。
二、社会福利生产
组织城市贫民和盲聋哑残人员生产自救,发展福利生产,是改善社会困难户生活,逐步减少社会救济的基本途径。
1957年,铜陵市民政部门先后组织了制碱组、水炉组和军属经销店,从事生产人员53人。其中有烈属2人、军属1人、复员军人2人、残疾人8人,全年产值5675元。到1962年5月,全市已有13个福利生产单位,生产人员为876人,所创产值累计为36.19万元。
1962年下半年,在撤销军属经销店的同时,市委决定将其余的12个福利生产单位移交铜官山人民公社管辖。
1971年7月,由军属、福利院院民、退休干部等16人组建的“铜陵市自力更生水泥纸袋加工厂”投入生产。1974年,该厂发展到28人,生产项目增加到生产花圈、水泥纸袋、纸盒、废品回收等,起名为“市自力更生综合厂”,属大集体企业。1979年9月,市向阳区盲人元钉厂移交给市民政局,更名为“铜陵市民生汽车配件厂”,主要生产元钉,维修汽车电瓶。1980年,民生汽车配件厂年产值7.5万元,获利润2.5万元;自力更生综合厂全年盈利2786元。
1982年6月18日,市自力更生综合厂大部分与民生汽车配件厂合并,成立“铜陵市社会福利厂”,主要生产骨灰盒、花圈、劳保手套和维修汽车电瓶等;小部分成立了“铜陵市福利商店”。市社会福利厂1984年创产值8.2万元,获利2.3万元;1985年该厂生产出分电器、手动牵引器2种新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手动牵引器出口国外,获利1.9万元。
1984年成立了“铜陵市民政工业公司”,同时成立了“市民政汽车修理厂”,招收一部分残疾人,承担汽车维修业务,1985年创利润1.6万元。
1985年4月,铜陵市企业自办的第一个福利厂——铜官山铜矿劳动服务公司水泥纸袋福利厂建成投产。全厂职工33人,其中残疾人16名,当年生产水泥袋120万条,产值58.5万元,获利润8.5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