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丧葬民俗
〔临丧习俗〕①.送终:当老年人病危时,家中的下代,特别是亲生之子,要守候在病榻之旁,听候遗言。在弥留之时,还给老人家穿好事先准备好的衣帽鞋袜。一旦断气,子女儿媳都在旁边大哭。在市区,到80年代后,一般重病人在医院住院治疗,一病不起的就在医院病床上去世。病人临终时,路途不远的亲属,尽可能到医院送终。
②.下停床:在市郊农村,人死在家中时,一般是将门板取下,放在堂厅,把尸体移在门板上,头朝外,叫“下停床”,用瓦片枕头,黄表纸盖脸。中、老年人的遗体上覆盖着女儿或孙女、外孙女等送来的“千金被”(用被面和被里简单缝成的夹被或仅用被面做成),其他人遗体上覆盖白被单。死在医院的病人,遗体一般盖上白布,送医院太平间。
③.烧下床草:老人在家中断气后,立即撤去床帐,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死者的“灵魂”罩在网罗中,不得“超度”。下停床时,立即把死者床上的垫草及所穿布鞋等物,放在门外的路口烧掉,可除秽气。
〔报丧习俗〕人死以后,即派人到亲朋好友家口头报丧,还用电报、电话、信件向外地亲友报丧。有的还在死者家门上张贴八寸见方的白纸;如逢春节,还在死者家门上张贴用白纸或黄纸书写的有关“思亲”、“守孝”等内容的对联,这些是向人报丧的标志。在市区,如死者是机关、厂矿、学校等单位职工,单位一般都要张贴讣告,其上载明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生平简历等。一般年龄较大的死者家庭,都要布置一座灵堂,在正中悬白色布幔,挂上死者遗像,墙壁上贴上“课帐”,其上记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日及亲属名单。本地人以为,长寿而死是正常的, 丧事当喜事办,短寿而亡是非正常的,被视为不幸的事。
〔孝服〕这是指死者下辈为其守孝的特殊服饰。由于下辈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不一,孝服也有区别,一般着重死者直系亲属守孝,旁系亲属列于次要的位置,死者的儿子、女儿(未出嫁的)、媳妇为重孝,孙子、孙女次之。在郊区农村及60年代以前的市区,孝服基本上是用白色粗棉布制成,孝子头戴长孝巾(最长5尺),或用孝巾折成肉包帽,身披孝袍或麻袋,腰系麻条,鞋蒙白布(全蒙)。其他下辈的孝巾,根据守孝人与死者的亲、疏关系,或长3尺,或长1尺,鞋用白布或蒙半截,或仅蒙鞋头。从70年代以后,在市区,死者下辈一般不穿戴孝服、孝帽、孝鞋,只在左袖上戴黑袖章,有的还在黑袖章上用白线织成一个“孝”字,孙子辈则在黑袖章中加缝小块圆形红布,守孝服饰由白色而变为黑色。
〔安葬〕①.土葬:土葬主要是在郊区农村。部分想“入土为安”的老年人,都在生前为自己准备好棺材,俗称“寿材”。人死后,将其“寿材”抬至堂屋正中,棺内铺上一层石灰(用黄表纸包好),作防腐之用,将尸体放入棺内,用一根红线对正尸体鼻尖与棺材两头的中线,绳下垂一金属制钱币,做为死者的“压口钱”。棺内还要放一些死者的衣物和陪葬品,所有“千金被”分别垫盖死者身躯,再盖上棺盖,用三根封棺钉同时钉上,但只能敲打三下。出殡时间一般选择单日,并请人看好墓地。出殡时,有人手举引路幡,在前面引路,另有人鸣锣开道,同时抛丢用黄表纸裁成的小方块纸,称“买路钱”,直到墓地。安葬前,先由死者的儿子破土,用锄头只挖三下,然后别人再挖,有些人家杀公鸡一只,先用鸡血祭墓地一圈后破土。墓穴挖成后,将棺木放入,接着孝子先将兜中的土撒在棺上,然后众人动手掩埋,堆成坟包。安葬后次日或第三天,直系晚辈和主要亲属复到坟前祭扫,称“复山”。
②.火葬:本市从1973年9月起开始实行火葬。死者遗体火化之前,一般都要开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亲朋好友及死者所在单位送来花圈,以示悼念。尸体火化时,亲属要前往送葬。火化后,由火葬场工作人员将骨灰取出装入骨灰盒,再由家属领回。
②.下停床:在市郊农村,人死在家中时,一般是将门板取下,放在堂厅,把尸体移在门板上,头朝外,叫“下停床”,用瓦片枕头,黄表纸盖脸。中、老年人的遗体上覆盖着女儿或孙女、外孙女等送来的“千金被”(用被面和被里简单缝成的夹被或仅用被面做成),其他人遗体上覆盖白被单。死在医院的病人,遗体一般盖上白布,送医院太平间。
③.烧下床草:老人在家中断气后,立即撤去床帐,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死者的“灵魂”罩在网罗中,不得“超度”。下停床时,立即把死者床上的垫草及所穿布鞋等物,放在门外的路口烧掉,可除秽气。
〔报丧习俗〕人死以后,即派人到亲朋好友家口头报丧,还用电报、电话、信件向外地亲友报丧。有的还在死者家门上张贴八寸见方的白纸;如逢春节,还在死者家门上张贴用白纸或黄纸书写的有关“思亲”、“守孝”等内容的对联,这些是向人报丧的标志。在市区,如死者是机关、厂矿、学校等单位职工,单位一般都要张贴讣告,其上载明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生平简历等。一般年龄较大的死者家庭,都要布置一座灵堂,在正中悬白色布幔,挂上死者遗像,墙壁上贴上“课帐”,其上记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日及亲属名单。本地人以为,长寿而死是正常的, 丧事当喜事办,短寿而亡是非正常的,被视为不幸的事。
〔孝服〕这是指死者下辈为其守孝的特殊服饰。由于下辈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不一,孝服也有区别,一般着重死者直系亲属守孝,旁系亲属列于次要的位置,死者的儿子、女儿(未出嫁的)、媳妇为重孝,孙子、孙女次之。在郊区农村及60年代以前的市区,孝服基本上是用白色粗棉布制成,孝子头戴长孝巾(最长5尺),或用孝巾折成肉包帽,身披孝袍或麻袋,腰系麻条,鞋蒙白布(全蒙)。其他下辈的孝巾,根据守孝人与死者的亲、疏关系,或长3尺,或长1尺,鞋用白布或蒙半截,或仅蒙鞋头。从70年代以后,在市区,死者下辈一般不穿戴孝服、孝帽、孝鞋,只在左袖上戴黑袖章,有的还在黑袖章上用白线织成一个“孝”字,孙子辈则在黑袖章中加缝小块圆形红布,守孝服饰由白色而变为黑色。
〔安葬〕①.土葬:土葬主要是在郊区农村。部分想“入土为安”的老年人,都在生前为自己准备好棺材,俗称“寿材”。人死后,将其“寿材”抬至堂屋正中,棺内铺上一层石灰(用黄表纸包好),作防腐之用,将尸体放入棺内,用一根红线对正尸体鼻尖与棺材两头的中线,绳下垂一金属制钱币,做为死者的“压口钱”。棺内还要放一些死者的衣物和陪葬品,所有“千金被”分别垫盖死者身躯,再盖上棺盖,用三根封棺钉同时钉上,但只能敲打三下。出殡时间一般选择单日,并请人看好墓地。出殡时,有人手举引路幡,在前面引路,另有人鸣锣开道,同时抛丢用黄表纸裁成的小方块纸,称“买路钱”,直到墓地。安葬前,先由死者的儿子破土,用锄头只挖三下,然后别人再挖,有些人家杀公鸡一只,先用鸡血祭墓地一圈后破土。墓穴挖成后,将棺木放入,接着孝子先将兜中的土撒在棺上,然后众人动手掩埋,堆成坟包。安葬后次日或第三天,直系晚辈和主要亲属复到坟前祭扫,称“复山”。
②.火葬:本市从1973年9月起开始实行火葬。死者遗体火化之前,一般都要开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亲朋好友及死者所在单位送来花圈,以示悼念。尸体火化时,亲属要前往送葬。火化后,由火葬场工作人员将骨灰取出装入骨灰盒,再由家属领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