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位置规模
砀山果园场又名国营砀山农工商果品联合企业公司,建于1955年。场址在砀山县城北12公里的黄河故道上,邻近苏、鲁、豫、皖接壤地带,是全省最西北部。该场东西长14公里,南北宽处3.6公里,窄处1.2公里,陇海铁路越过南面,砀(山)丰(县)、砀单(县)公路穿场过境,交通方便。
土地总面积30248亩,其中果园面积15601亩、耕地2788亩、林地1206亩、水面9164亩,为全国四大水果生产基地之一。总人口4297人,职工2653人,其中离退休职工477人。有科技人员368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12人、中级技术职称85人、初级技术职称271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957千瓦,包括大中型拖拉机11台、排灌机械71台、运输汽车23辆。
场部设党、政、工(会)三个办公室和7个行政科室以及武装部、派出所。场直属单位有砀山葡萄酒厂(副县级)、农科站、兽医站、电管所等单位。下辖供销公司、2个建筑工程公司、16个生产队(1987年改为分场)。有初级中学1所,教师24人,在校学生362人;小学3所,教师29人,在校学生283人。医院1所,医务人员43人,病床80张。
1990年社会总产值151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07万元、工业产值926万元、建筑业产值23万元、运输业产值26万元、商业饮食业产值30万元。利润133万元(1989年),税金54万元。主要农产品年产量:酥梨3973吨、苹果2460吨、葡萄522吨;主要工业品年产量:果酒1595吨、罐头965吨。
二、自然条件
砀山果园场原是满目荒凉的黄河故道,遍地黄沙,沙随风扬,遮天蔽日。故道河流遗踪流经该场,全场土壤系黄河沉积土,属潮土类,分为黄潮土和盐化潮土两个亚类,3个土属为飞沙土、两合土和盐化潮土。6个土种为泡沙土、飞沙土、壤心泡沙土、壤底泡沙土、砂底泡沙土和盐碱土。其中泡沙土和盐碱土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53.2%和40.8%,其他土种占6%。泡沙土分布在河道两侧,质地轻松易随风扬,含养分低,有机质仅0.32%,PH值8.5~8.8。盐碱土多分布在较低洼地段,含盐量高,对农作物及果树生长有一定影响。
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型,比较干燥。年平均气温14℃,极端最高气温41.6℃,极端最低气温为-19.9℃。年平均降水量773毫米,最大降水量为1129毫米,最小降水量为415毫米。夏季降水集中,平均为450毫米,占全年的58.2%,冬季降水少,平均为215毫米,占全年的27.8%。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480小时,是全省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以5、6月份为最长。春季多东南风,秋冬季多西北风,5~6月常出现西南“干热风”,对农作物很不利。1987年8月31日晚,10级飓风袭击该场,时间长达70分钟,大部分成熟的苹果、梨子被刮落,损失200万元,为建场以来第一次大风灾。
三、农田水利
砀山果园场地处苏、鲁、豫、皖边陲地区,干旱少雨,农田水利基本问题是防旱。建场初期,曾钻过一些土井,但因地质砂层厚,不耐长久,多数坍塌,且水量有限,难以解决果园灌溉问题。“七五”计划期间,利用黄(河)淮(河)海(河)开发资金,列项建立万亩灌溉园,钻机井16眼,管道输水灌溉,效果良好,目前仍在继续进行。
四、建置沿革
1955~1970年,果园场为劳动改造罪犯单位,属省公安厅领导。1955年11月,宿县专署公安处受命成立“砀山果园场筹备处”。1956年3月,命名为“安徽省地方国营场山果园场”(即安徽省第10劳动改造管教队)。1958年,筹建葡萄酒厂,进行水果深加工,到1960年已全部收回国家投资。1962年,升格为县团级单位,建制称“安徽省第4劳改支队”。1968年10月,成立“安徽省国营场山果园场革命委员会”。果园场在隶属公安系统期间,贯彻执行“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方针,通过思想教育和强迫劳动,使大批罪犯悔过自新,重新做人。同时确立“边建场、边生产”和“以果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在故道沙滩上营造防风林网,栽植苹果、梨、葡萄等果树,建立万亩果园,水果年产量逐年提高。
1970年5月,划归安徽生产建设兵团,称兵团果园场。原果园场干部大部分下放农村,“三类人员”(即刑满就业人员、劳教人员和犯人)调往白湖农场,城市知识青年下放来场。新老人员交替时期,果树管理放松,肥料投入减少,树势衰弱,苹果树发生腐烂病,水果产量逐年下降。
1975年9月,兵团撤销,移交省农垦局(厅)领导,易名为“安徽省国营砀山果园场”。此间,知青相继回城,果园场从其他农场调进大批青年工人,技术力量削弱,果树树势仍未恢复。1980年7月,成立安徽省国营砀山农工商果品联合企业公司,并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职工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形势开始好转。但由于苹果腐烂病蔓延严重,大批果树相继枯死,水果产量受到限制。1985年,兴办职工家庭果园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生产逐渐上升。1986年1月起,砀山果园场与砀山农工商果品联合企业公司两个名称并用。从这一年起,根据树势具体情况,有计划地进行大面积果树更新,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已使昔日荒凉的故道沙滩变成广袤的果海绿州,成为安徽省著名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农工商运建服综合经营,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中型企业。
五、生产经营
〔农业〕
1956年春开始定植果树,到1959年冬,基本结束。建场时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把全场土地分别为158个林眼(即作业小区),每林眼90000平方米(合135亩),主栽砀山梨、苹果、葡萄及少量桃树。现果园场共有果树15600亩,其中梨树7673亩,占果树总面积49.2%;苹果树5843亩,占37.5%;葡萄树1895亩,占12.2%;桃树100亩,占0.6%。
为防风固沙,每个林眼周围营造防风林带,每林带栽植白杨4~6行,两旁栽紫穗槐或白腊条,成为透风型的复合丛林结构。1956~1964年,造林基本结束,全场共栽乔木106万株,灌木66万多株,林带互相衔接,形成庞大的林网,有效地降低了风速,固定了流沙,保护了果树。通过种植绿肥,拉淤压沙,追施有机肥料,改良了土壤。进行果树修枝整形,防治病虫害,加强技术管理,果树生长旺盛。1959年,部分果树开始结果,当年结果面积800亩,水果产量0.23万公斤。1970年,结果面积13678亩,水果产量达769万公斤,进入丰产期。由于隶属关系经历了三次大变动,人员调动频繁,技术力量削弱。70~80年代,水果产量徘徊在1000万公斤左右。
1983年,创最高年产量,达1585万公斤。此后,因苹果腐烂病蔓延和银叶病为害,苹果树成片枯死;加上50年代定植的老品种产量低、品质差,已丧失市场竞争力。1986年起,进行果树更新,主要采取“改栽新品种”和“高接换优”两种方法。到1990年,全场已改栽新品种红富士、新红星等1527亩,改栽梨树626亩,苹果树高接换优700株,梨树换优12000多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加强管理,增加投入,虽在果树更新期,水果产量仍稳步提高。1990年,全场水果总产700万公斤,农业产值939万元(1990年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4.3%。
〔工业〕
工业以葡萄酒厂(包括罐头车间)为主,其他有砖窑、石灰窑、面粉厂、建筑工程、运输等。葡萄酒厂于1976年开始生产罐头,1985年投资6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新建罐头车间和果酒车间,更新果酒储藏设备,引进西班牙的芦笋自动生产线1条。在场内和附近农村发展原料生产基地4000余亩,易名为砀山葡萄酒罐头总厂。
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德国、澳大利亚、匈牙利、联合国国际银行、南斯拉夫驻华使馆代表和商团等到果园场考察和商谈业务。国家财政部、农业部的领导均先后到该场视察和指导工作。建场35年来,有26年盈利,累计盈利总额2365万元;有9年亏损,累计亏损302万元。国家累计投资1639万元,累计上缴国家税利3200万元,投资回收率为195.2%。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