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大凡名山,或经帝王封禅,或为宗教发祥圣地,或有历代文人流连咏唱,率各有志存录,以昭明于后代。潜山天柱山,汉武帝亲登号曰南岳,司马迁载之于《史记》,截止南北朝,皇家昭祀不衰,享名不可说不久。公元六世纪,隋文帝移南岳尊号于衡山,而至唐宋之时,天柱山仍名播遐尔,四方显贵前来谒览者依然踵袂相联,石牛古洞至今留存的280余幅古刻,便是最好的历史见证。世事变迁,一则府治东移,一则战火时起,民生凋敝,山容无力整饰,道路榛莽丛生,景胜渐被遮埋。虽有少数权贵斩棘攀陡,题镌悬崖,但都辇过草生,成不了旅游气候,巍巍天柱山在邑人心中渐被淡薄。是故,明代以来,潜山曾几度编纂县志,却不曾编纂过一部专辑的天柱山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逐渐繁荣昌盛,掩盖天柱山的风尘也逐步被涤除。50年代创办了天柱山林场,职工们辛勤工作,连年累月,绿化了山峰,保护了森林资源,开辟了通山便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潜山县委、县政府将天柱山的开发建设列为重要议题,当时确定由分管同志牵头,在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以及一些热心于振兴天柱山的同志积极参与下,艰苦奋斗几年,天柱山重振雄风,1982年,被国务院审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从此,千载名山重露天生丽质,再吐熠熠灵光,以其天赋的雄奇灵秀风姿,接待着如云宾客。
天柱山的复兴,是历史的必然。编纂社会主义的天柱山志,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的光荣使命。198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天柱山志》列为全省五山一湖志之一。1986年9月,天柱山管理处成立山志编纂委员会,山志的各项工作按计划展开。1988年完成了25万字的山志初稿,1989年元月,召开志稿评议会,嗣后,根据评议意见修改成如今的志书,送审后交付出版。新编《天柱山志》既记有天柱山本是皖地镇山的因由,更记载了天柱山地理环境、历史兴衰、开发资源及建设现状,提供了全面而科学的、可鉴古察今的翔实资料,对今后合理开发、振兴旅游、繁荣社会主义经济无疑会有大的裨益。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1984年8月,安庆师范学院副教授乌以风先生著述的《天柱山志》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乌先生以平生极大精力广收博采、披沙拣金,经磨历劫编撰而成的。乌先生一生爱山之情,察山之殷,写山之志邑人有口皆碑。今天,由政府主修的《天柱山志》,虽然书名相同,但不是前志的续写和改编。它是运用新观点、新体例、新方法,在借鉴、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成的一部时代特色鲜明的新山志,其更富思想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天柱山有兴衰起伏的过去,更有光辉灿烂的未来,国逢盛世,天柱山必将焕发更加迷人的丰采,张开热情的臂膀,迎接四海佳宾,五洲宾朋。
借此机会,感谢天柱山人民在世事沧桑中完好地保护了这座历史名山;感谢历年来为振兴天柱山而积极工作的所有有识之士;感谢全体编纂人员为撰成这部志书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由于工作关系,我曾两度负责山志编纂工作。今新志纂成,倍感喜悦。勉力草成此文,是以为序。
丁士南
1991年10月5日
上一篇:序三
下一篇:序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