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十八节 名僧名道
左慈(生卒无考)汉末方士,字元放,庐江(今安徽省庐江西南)人。《后汉书·木传》载:“能变鲈鱼,隐身遁形。又知房中补导之术”。葛洪《抱朴子·金丹》载:以《太清丹经》三卷、《九鼎丹经》一卷、《金液丹经》一卷授葛玄。东汉丹鼎派道教的道术系由他一脉相传。初平元年至兴平二年(公元190~195年),左慈曾隐身天柱山中精思、修道炼丹。下自九井河畔,上至西关寨口,沿途都留下他栖身炼丹的遗迹。天柱山境内道教的传入,实自左慈而始。
葛洪(公元284~363年)西晋思想家、医药学家。字雅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少好儒学,兼及神仙导养之术。晚年辞官,于罗浮山精研炼丹。曾几度来天柱山,栖息修炼,留下了不少炼丹遗迹,如真源宫遗址前的葛洪井等。著有《抱朴子》一书。
宝志(公元417~514年)《高僧传》卷十称:“俗姓朱,金城(今甘肃省兰州市)人”。《安徽佛门龙像传》载:“初朱氏夫妇闻儿啼鹰巢中,梯树得之,举以为子。七岁依钟山大沙门僧俭出家,修习禅业。面方而莹澈如镜,手足皆鸟爪,止江东通林寺。至宋泰始初(公元465年)忽如僻异,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执一锡杖,杖头挂剪刀及镜或一两匹帛。齐建元中(公元480年),稍见异迹:数日不食,亦无饥容。与人言,始若难晓,后皆效验。时盛赋诗,言于文件谶记,江东庶士敬事之。齐武帝谓其惑众,收付建康狱中。人或见其在市,及检狱如故”。“及梁武帝即位,下诏:志公迹拘尘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害,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隐论则遁仙高者,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其鄙陋,一至于此。自今行逆来往,随意出入,勿得复禁志”。“舒州潜山景色最称奇绝,而山麓尤胜。志公与白鹤道人皆欲之。天监六年(公元507年),二人具白武皇帝。帝以二人皆具灵通,俾各以物识其地,得者居之。已而鹤先飞至,将止于麓,忽闻空中锡声,惊止他所,志公遂卓锡于山麓”。先住洞习静数年,后隐居于此的何氏兄弟献其故宅,志多方募化得资,始建刹诵经,武帝赐名山谷寺。“至十三年(公元514年)冬,于台后堂谓人曰:‘菩萨将去’。未及旬日,无疾而终”。“亡时应年九十七矣”。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太宗赐号“道林真觉禅师”,谥“志公”。据《花朝生笔记》称,济公这个人物,就是以南北朝的宝志和尚为原型,经过群众的艺人创作而成。
白鹤道人(生卒无考)南北朝时云游道士。因爱天柱山景色奇绝,于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与宝志斗法,鹤止东山(今称白鹤岗)。先建观演法,后造真源宫。天柱山中道教活动由此奠定了根基。
僧璨(?~公元606年)俗姓无考,徐州人,北齐居士。40岁时患疮疾,谒见二祖慧可求忏罪,为二祖器重。《景德传灯录》卷三载:“从慧可(二祖)受法。北周武帝(公元560~578年在位)灭佛时,来往于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司空山(今属安徽省岳西县),十余年无人知者”。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正式驻锡山谷寺,并在此传衣四祖道信。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于寺前大树下为众说法时合掌立逝,葬于寺后。唐天宝四载(公元745年),舒州别驾李常启真仪火化,得舍利三百粒、以百粒建塔,以百粒塑三祖像,置于塔基层南面龛中。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肃宗敕赐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御史张延赏奏请,代宗谥璨号“鉴智禅师”。璨于山谷寺所著《信心铭》,是佛教禅宗重要文献。
崇慧(?~公元779)唐代僧人,《安徽佛门龙像传》称:“姓陈氏,彭州(今四川省彭县)人。唐乾元初(公元758年)往舒州天柱山创寺。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敕号天柱寺”。“慧居山演道凡二十二载,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七月二十二日归寂”。起塔于玉镜峰下。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敕赐寺名“天柱山永庆禅寺”。塔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毁。
马祖道一(公元709~788年)唐代僧人。《景德传灯录》卷六载:本姓马,名道一,汉州叶邡(今四川省什邡县)人。初从资州(今四川省资中县)处寂出家学禅,在渝州(今四川省重庆市)圆律师处受具足戒,后到湖南拜让禅师。马祖善古今禅诵,先栖于抚州(今江西省抚州市)西裹山,又南至处州(今浙江丽水县西)龚公山。四方徒众云集座下,弟子百十人。代宗大历(公元766~779年)间住钟陵(今江西省南昌附近)开元寺。因得官吏支持,其派发展甚大,称“洪州宗”。卒后,宪宗谥“大寂禅师”。马祖和弟子怀海是禅宗“百丈清规”的创始人。在他云游四方名山期间,曾多次来天柱山住洞习定。后人于是处建庵以崇,曰马祖庵。
闾丘方远(?~公元902年)唐末道士,字大方,舒州宿松(今安徽省宿松县)人。《续仙传》载:“年十六通经史,学《易》于庐山陈元晤。二十九岁大丹于香林左元泽”。“复诣仙都山隐真岩事刘处靖,学修真出世之术。三十四岁,受法录于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唐昭宗赐号‘妙有大师玄同先生’。”他曾于天柱山良药坪栖隐修身数年,足迹遍布天柱山的三祖寺一带。
妙高(生卒不详)安徽省潜山县人,俗姓黄。1930年来天柱山住持佛光寺。时寺宇只有茅屋3间。妙高刻苦经营,至抗战前,已修建殿堂20余间,并护林修路,培植风景。解放后,因事离山,死于九华,后骨灰归送天柱葬于三祖寺东。
月海(?~公元1967年)安徽省毫县人。早年出家,遍参名宿,戒律谨严,为宗门上座。民国初,驻锡安庆迎江寺。1942年,倡议重修山谷寺。三年中,大殿、院门、经楼、寮舍及觉寂塔,大小七十余间,皆依次完成。他爱国爱教,受崇一方。1938年,一日本兵因酒后登塔坠地而绝,日少佐要杀僧焚寺,月海挺身而出,陈叙日兵坠塔真像,表示这事由他一人担当。日军见他胆豪理壮,才撤兵作罢。归寂后,先葬迎江寺旁,后移九华山。
宽康(公元1896~1988年)俗姓朱,河南开封人。1912年,在广东南华寺从虚云大师出家。1938年,到四川成都昭觉寺参学。1941年,住庙安庆迎江寺。1957年到九华山,参加佛教徒生产大队。1960年,返镇国寺,住寺20年,过着禅农并顾的生活。1981年,应三祖寺邀请,任三祖寺住持。他在归寂前将仅有的千元积蓄献寺整修殿宇,购塑佛像。对恢复三祖寺乃至天柱山境内的佛教活动和重振寺风等,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葛洪(公元284~363年)西晋思想家、医药学家。字雅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少好儒学,兼及神仙导养之术。晚年辞官,于罗浮山精研炼丹。曾几度来天柱山,栖息修炼,留下了不少炼丹遗迹,如真源宫遗址前的葛洪井等。著有《抱朴子》一书。
宝志(公元417~514年)《高僧传》卷十称:“俗姓朱,金城(今甘肃省兰州市)人”。《安徽佛门龙像传》载:“初朱氏夫妇闻儿啼鹰巢中,梯树得之,举以为子。七岁依钟山大沙门僧俭出家,修习禅业。面方而莹澈如镜,手足皆鸟爪,止江东通林寺。至宋泰始初(公元465年)忽如僻异,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执一锡杖,杖头挂剪刀及镜或一两匹帛。齐建元中(公元480年),稍见异迹:数日不食,亦无饥容。与人言,始若难晓,后皆效验。时盛赋诗,言于文件谶记,江东庶士敬事之。齐武帝谓其惑众,收付建康狱中。人或见其在市,及检狱如故”。“及梁武帝即位,下诏:志公迹拘尘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害,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隐论则遁仙高者,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其鄙陋,一至于此。自今行逆来往,随意出入,勿得复禁志”。“舒州潜山景色最称奇绝,而山麓尤胜。志公与白鹤道人皆欲之。天监六年(公元507年),二人具白武皇帝。帝以二人皆具灵通,俾各以物识其地,得者居之。已而鹤先飞至,将止于麓,忽闻空中锡声,惊止他所,志公遂卓锡于山麓”。先住洞习静数年,后隐居于此的何氏兄弟献其故宅,志多方募化得资,始建刹诵经,武帝赐名山谷寺。“至十三年(公元514年)冬,于台后堂谓人曰:‘菩萨将去’。未及旬日,无疾而终”。“亡时应年九十七矣”。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太宗赐号“道林真觉禅师”,谥“志公”。据《花朝生笔记》称,济公这个人物,就是以南北朝的宝志和尚为原型,经过群众的艺人创作而成。
白鹤道人(生卒无考)南北朝时云游道士。因爱天柱山景色奇绝,于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与宝志斗法,鹤止东山(今称白鹤岗)。先建观演法,后造真源宫。天柱山中道教活动由此奠定了根基。
僧璨(?~公元606年)俗姓无考,徐州人,北齐居士。40岁时患疮疾,谒见二祖慧可求忏罪,为二祖器重。《景德传灯录》卷三载:“从慧可(二祖)受法。北周武帝(公元560~578年在位)灭佛时,来往于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司空山(今属安徽省岳西县),十余年无人知者”。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正式驻锡山谷寺,并在此传衣四祖道信。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于寺前大树下为众说法时合掌立逝,葬于寺后。唐天宝四载(公元745年),舒州别驾李常启真仪火化,得舍利三百粒、以百粒建塔,以百粒塑三祖像,置于塔基层南面龛中。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肃宗敕赐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御史张延赏奏请,代宗谥璨号“鉴智禅师”。璨于山谷寺所著《信心铭》,是佛教禅宗重要文献。
崇慧(?~公元779)唐代僧人,《安徽佛门龙像传》称:“姓陈氏,彭州(今四川省彭县)人。唐乾元初(公元758年)往舒州天柱山创寺。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敕号天柱寺”。“慧居山演道凡二十二载,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七月二十二日归寂”。起塔于玉镜峰下。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敕赐寺名“天柱山永庆禅寺”。塔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毁。
马祖道一(公元709~788年)唐代僧人。《景德传灯录》卷六载:本姓马,名道一,汉州叶邡(今四川省什邡县)人。初从资州(今四川省资中县)处寂出家学禅,在渝州(今四川省重庆市)圆律师处受具足戒,后到湖南拜让禅师。马祖善古今禅诵,先栖于抚州(今江西省抚州市)西裹山,又南至处州(今浙江丽水县西)龚公山。四方徒众云集座下,弟子百十人。代宗大历(公元766~779年)间住钟陵(今江西省南昌附近)开元寺。因得官吏支持,其派发展甚大,称“洪州宗”。卒后,宪宗谥“大寂禅师”。马祖和弟子怀海是禅宗“百丈清规”的创始人。在他云游四方名山期间,曾多次来天柱山住洞习定。后人于是处建庵以崇,曰马祖庵。
闾丘方远(?~公元902年)唐末道士,字大方,舒州宿松(今安徽省宿松县)人。《续仙传》载:“年十六通经史,学《易》于庐山陈元晤。二十九岁大丹于香林左元泽”。“复诣仙都山隐真岩事刘处靖,学修真出世之术。三十四岁,受法录于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唐昭宗赐号‘妙有大师玄同先生’。”他曾于天柱山良药坪栖隐修身数年,足迹遍布天柱山的三祖寺一带。
妙高(生卒不详)安徽省潜山县人,俗姓黄。1930年来天柱山住持佛光寺。时寺宇只有茅屋3间。妙高刻苦经营,至抗战前,已修建殿堂20余间,并护林修路,培植风景。解放后,因事离山,死于九华,后骨灰归送天柱葬于三祖寺东。
月海(?~公元1967年)安徽省毫县人。早年出家,遍参名宿,戒律谨严,为宗门上座。民国初,驻锡安庆迎江寺。1942年,倡议重修山谷寺。三年中,大殿、院门、经楼、寮舍及觉寂塔,大小七十余间,皆依次完成。他爱国爱教,受崇一方。1938年,一日本兵因酒后登塔坠地而绝,日少佐要杀僧焚寺,月海挺身而出,陈叙日兵坠塔真像,表示这事由他一人担当。日军见他胆豪理壮,才撤兵作罢。归寂后,先葬迎江寺旁,后移九华山。
宽康(公元1896~1988年)俗姓朱,河南开封人。1912年,在广东南华寺从虚云大师出家。1938年,到四川成都昭觉寺参学。1941年,住庙安庆迎江寺。1957年到九华山,参加佛教徒生产大队。1960年,返镇国寺,住寺20年,过着禅农并顾的生活。1981年,应三祖寺邀请,任三祖寺住持。他在归寂前将仅有的千元积蓄献寺整修殿宇,购塑佛像。对恢复三祖寺乃至天柱山境内的佛教活动和重振寺风等,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