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十九节 遗址
祭岳台在真源宫南的山丘台地,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祭岳处。面积约450平方米,高出周围5~6米。分上下三层。山丘台地早年被村民辟为耕地。除残存的许多瓦砾、砖碴外,遗址不存。台地西北侧五岳祠遗址,尚可窥见一斑。
五岳祠位于祭岳台西北侧。据清康熙《安庆府志》载:“汉武建,明末兵燹”。现仅存砖墙一段,长3米,高1.4米,厚0.4米,由小青砖砌成。
胭脂井位于潜山县潘铺乡王湾村综合厂东南10米处。相传汉末乔公之女大乔、小乔常对井梳妆,其残脂落入井内,井水呈胭脂色而得名。“农业学大寨”期间,井址被扩为农田耕种。现仅存石井圈,已被村民移作他用。圈高0.45米,直径0.68米。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
年),潜山知县陈慎容曾在井旁建亭,名“秀英亭”。后亦废,有记事石碑存于民宅。1986年10月,潜山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立化亭位于三祖寺立化塔旁。唐代建,清末废。现存石础两个,径40厘米,花岗岩质,上有花纹。两础相距340厘米。
舒王台在天宁寨上,为宋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时的读书台。后王安石受封舒王,故名。月夜登眺,但见近处灯火阑珊,远处山色如幻,使人神情怡然。“舒台夜月”被古人列为“潜阳十景”之首,实当无愧。今台虽不存,仍可见础石残砖。
东关寨位于走马岗东侧山脚处,俗称前关口。存石墙一段,长约4米,高1.6米,中有一米宽的通道。关口前不远处有一巨石,上部有一人工凿成的半筒状石槽,径0.4米。据传是宋末刘源结寨抗元时的火炮炮座。
南关寨在三台峰与石印峰之间,为天柱山五大关寨之一。现存有石墙、石级。墙长约60米,高度随山而异,约1.6~2米,中有宽1.2米的寨口,铺有石阶。
西关寨南宋末年,刘源奉朝廷命诏。率众抗元时,在天柱山设有五大关寨,西关寨是其中之一。寨口位于青龙背南约80米处。现保存有刘源纪事摩崖石刻一方和寨口石墙一段。墙高1.5米,长3.2米,本山花岗岩石垒砌。“刘源纪事石刻”高220厘米,宽240厘米。1978年11月,潜山县革命委员会将其列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将其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关哨所在青龙背上。这里是西关至主峰登山道咽喉,居高临下。东可俯视东关寨、皖涧寨,西可眺望飞来峰、石印峰,为南宋末年刘源义军监视敌情,扼守西关的前沿哨所。现哨所不存,仅存两眼在岩石上凿成的军灶窝迹。灶径为40厘米,深25厘米,两灶相距12厘米,东侧各有一灶门。
北关寨在天柱峰东侧山谷间,为南宋末年刘源抗元时的五大关寨之一。现存寨墙残基一段,东西走向,长7.5米,高约3米,宽1.5米,为石块垒砌而成。
总关寨在飞来峰与三台峰、衔珠峰之间,为南宋末年刘源抗元的总指挥部所在地。这里山势险峻,洞穴幽深,奇松掩映,怪石峥嵘。现除几处石阶可寻外,未发现其它遗迹。
寡妇寨在迎真峰顶。因传南宋末刘源抗元的最后年头,有十八个寡妇在此结寨抗敌而得名。现保存有人工凿成的石龛、米臼各一处,石级十余级。灯龛呈半圆形,底宽22厘米,高28厘米,深15厘米。米臼呈锅底状,径36厘米,深20厘米。
石闸位于帝座石东侧双蜍泉,为南宋末年刘源义军拦坝蓄水用。石闸为一巨石,成倒锥状。泉两侧石壁上,各有一人工凿成的固定闸门的石槽。
皖涧寨东关寨东侧300米处,明遗部朱统琦聚众抗清时建。有“皖涧寨”三字刻于绝壁之上。石刻上方半米处有一“人”字形的防水槽,寨址遗迹不存。
齐龙关位于杜埠西3.5公里处。清咸丰年间当地士绅为抵御太平军建。关口在修建杜埠至龙潭公路时拆除,现仅存寨墙一段,顺山势呈南北蜿蜒。长约500余米,均高2.5米,均厚3米。原墙北端山巅和南缘河谷各有石碉一座,今成遗址。建关记事碑现存民宅,碑文
模糊不清,难以辨认。
五岳祠位于祭岳台西北侧。据清康熙《安庆府志》载:“汉武建,明末兵燹”。现仅存砖墙一段,长3米,高1.4米,厚0.4米,由小青砖砌成。
胭脂井位于潜山县潘铺乡王湾村综合厂东南10米处。相传汉末乔公之女大乔、小乔常对井梳妆,其残脂落入井内,井水呈胭脂色而得名。“农业学大寨”期间,井址被扩为农田耕种。现仅存石井圈,已被村民移作他用。圈高0.45米,直径0.68米。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
年),潜山知县陈慎容曾在井旁建亭,名“秀英亭”。后亦废,有记事石碑存于民宅。1986年10月,潜山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立化亭位于三祖寺立化塔旁。唐代建,清末废。现存石础两个,径40厘米,花岗岩质,上有花纹。两础相距340厘米。
舒王台在天宁寨上,为宋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时的读书台。后王安石受封舒王,故名。月夜登眺,但见近处灯火阑珊,远处山色如幻,使人神情怡然。“舒台夜月”被古人列为“潜阳十景”之首,实当无愧。今台虽不存,仍可见础石残砖。
东关寨位于走马岗东侧山脚处,俗称前关口。存石墙一段,长约4米,高1.6米,中有一米宽的通道。关口前不远处有一巨石,上部有一人工凿成的半筒状石槽,径0.4米。据传是宋末刘源结寨抗元时的火炮炮座。
南关寨在三台峰与石印峰之间,为天柱山五大关寨之一。现存有石墙、石级。墙长约60米,高度随山而异,约1.6~2米,中有宽1.2米的寨口,铺有石阶。
西关寨南宋末年,刘源奉朝廷命诏。率众抗元时,在天柱山设有五大关寨,西关寨是其中之一。寨口位于青龙背南约80米处。现保存有刘源纪事摩崖石刻一方和寨口石墙一段。墙高1.5米,长3.2米,本山花岗岩石垒砌。“刘源纪事石刻”高220厘米,宽240厘米。1978年11月,潜山县革命委员会将其列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将其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关哨所在青龙背上。这里是西关至主峰登山道咽喉,居高临下。东可俯视东关寨、皖涧寨,西可眺望飞来峰、石印峰,为南宋末年刘源义军监视敌情,扼守西关的前沿哨所。现哨所不存,仅存两眼在岩石上凿成的军灶窝迹。灶径为40厘米,深25厘米,两灶相距12厘米,东侧各有一灶门。
北关寨在天柱峰东侧山谷间,为南宋末年刘源抗元时的五大关寨之一。现存寨墙残基一段,东西走向,长7.5米,高约3米,宽1.5米,为石块垒砌而成。
总关寨在飞来峰与三台峰、衔珠峰之间,为南宋末年刘源抗元的总指挥部所在地。这里山势险峻,洞穴幽深,奇松掩映,怪石峥嵘。现除几处石阶可寻外,未发现其它遗迹。
寡妇寨在迎真峰顶。因传南宋末刘源抗元的最后年头,有十八个寡妇在此结寨抗敌而得名。现保存有人工凿成的石龛、米臼各一处,石级十余级。灯龛呈半圆形,底宽22厘米,高28厘米,深15厘米。米臼呈锅底状,径36厘米,深20厘米。
石闸位于帝座石东侧双蜍泉,为南宋末年刘源义军拦坝蓄水用。石闸为一巨石,成倒锥状。泉两侧石壁上,各有一人工凿成的固定闸门的石槽。
皖涧寨东关寨东侧300米处,明遗部朱统琦聚众抗清时建。有“皖涧寨”三字刻于绝壁之上。石刻上方半米处有一“人”字形的防水槽,寨址遗迹不存。
齐龙关位于杜埠西3.5公里处。清咸丰年间当地士绅为抵御太平军建。关口在修建杜埠至龙潭公路时拆除,现仅存寨墙一段,顺山势呈南北蜿蜒。长约500余米,均高2.5米,均厚3米。原墙北端山巅和南缘河谷各有石碉一座,今成遗址。建关记事碑现存民宅,碑文
模糊不清,难以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