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
安徽农垦创建以来,在经营管理上迭经多次变革。领导体制方面,从早期华东地区和省地的双重领导,分口领导,到1952年国营农场管理局成立,实现统一领导体制;管理体制方式,经历了以行政手段为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接着农场下放、政企合一,继而经历了生产建设兵团时期的准军事化管理。1978年恢复农垦局,又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80年代初期,改为农垦农工商联合企业总公司后,逐步向企业化管理体制过渡。
农垦在经营方针和所有制结构方面,也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从国营农场创建初期的单一经营,接着是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多层次综合经营;所有制结构,也由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向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过渡。
为改变高度集中的经营方式和平均主义分配制度,从农垦早期就开始探索和试验,经历了从“定、包、奖”到“联产到劳”、“联产到户”、“大包干”(包产到户)直至兴办“职工家庭农场”等多种经济责任制。
当代安徽农垦已基本形成以全民所有制现代化农业为主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运建服综合经营的企业集团。由于“国营农场小社会”的特点,农场除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外,还自办各项社会性建设事业,兼管社会政权工作,包括自办教育、卫生、交通、通讯和公、检、法三大机关,以及土地管理、小城镇建设、环境保护和部分民政工作。负担着数量较大的各项社会性建设事业和企业政策性开支,为农垦企业的经营管理增加了较大的客观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