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方正全

九华山历史文化悠久,早在两千年前,即汉武帝元封年间(前 110——前105),这里就有道家活动,曾被道家视为“第三十九福地”。东晋时佛教开始传人九华。唐中叶,九华山被辟为地藏王道场后,寺宇林立,香烟缭绕。明清时期,九华享有“香火甲天下”盛誉,与五台、峨眉、普陀共称中国四大佛山,而闻名于海内外。

“灵山开九华”。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山留下佳名杰句以来,文人逸土或登山揽胜,或隐卧山林,或设馆讲学,传下大量吟赞九华的诗文书画,遗有众多的文化古迹。历代僧人信士、能工巧匠,披荆斩棘,营造寺院,开发九华,巧夺天工,创造了别具风格的佛教建筑艺术。

建国后,特别是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九华山被列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旅游事业迅速发展,法炬复燃,佛地重光,吸引着海内外众多的信士、游人、科学工作者前来朝山、观光和考察。

历史进入了新的时期,九华山亟待进一步开发和建设,各方面需要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编纂新山志便提到日程上来了。

“我国家汇集天下舆图,以纂大一统之全书,犹众星之经天,无不拱极;江河之行地,莫不朝宗。山川志乘,在所不略也。”(清康熙《九华山志·李灿序》)。九华传世之志,始于明嘉靖五年(1526),为江南巡抚陈凤梧所修。继后万历二修、崇祯一修,康熙、乾隆各重修一次。道光时陈蔚编辑《九华纪胜》,光绪二十六年(1900)谢维喈、周赟和民国27年释印光各重修一次。此后,《九华山志》的编修中断了半个世纪,致使这段九华山的历史演变,缺乏可供查证的系统资料。

“盛世修志”。198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将《九华山志》列为全省新修的山志之一。年底,九华山管理处即成立了编委会和办公室,选调人员,制订了编纂规划。1984至1987年,编志人员经过广征博采,勾稽史籍,实地考察,辛勤笔耕,数易其稿,终于完成了35万字的山志初稿。1988年6月召开了《九华山志》稿评议会,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热情指导和帮助,对志稿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新编山志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一项新的工作,在编志工作中,我们借鉴了《黄山志》等新志的经验,就提高山水志质量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第一,坚持求实,体现科学性。山志是记载山情的资料汇集,编者注意客观地记述本地的历史和现状,科学地反映自然环境及人物的社会活动,既不粉饰历史,也不回避历史,力求真实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以便使新山志起到“资治”、“存史”“、教育”等作用,切实服务于当代,造福于后代。第二,突出特性,体现地方色彩。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风景奇秀,由于佛教的渲染,使秀丽的自然风光涂上了奇异的色彩。与其他佛山相比,九华山寺院之密布、建筑风格之迥异、文物之荟萃、“地藏道场”在海内外影响之深广,均有其特色。新编《九华山志》着力写好“佛教”和“胜景”篇,占全志篇幅的四分之一。其他篇目也与“佛教”紧相关联。实践说明,越是突出了九华佛山的特点,就越能显示出它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第三,力求创新,体现时代性。在继承旧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体例上作了创新。新设的篇目有概述、自然环境、旅游和管理,体现了时代性。与旧志相同的篇目则注意吸取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洗刷唯心精神,纠正谬误,一扫旧志中的神秘色彩。

清人李灿在康熙《九华山志》的序中说“夫志者,纪也。纪山川之灵异,以甲天地之大观;纪贤哲之徽音,以让人文之萃聚。然而兼而有之者,戛戛乎其难矣。山川志乘,岂易言耶?”古人修志言难,今人修志要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更是不容易。主观上,编者的思想和知识水平有限;客观上,由于年代久远,历史资料残缺,难以考辨;九华风景奇秀,难以描全;九华建设日新月异,更难尽述。疏漏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专家、学者匡正。

新编《九华山志》是九华山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宏伟的工程,它的竣工,浸注着领导、专家的深情关怀,寄寓着各界人士的重托厚望,融汇了编修、出版工作者的集体智慧。它的出版,将为安徽山水志丛书增添新的姐妹篇,既可作朝山、旅游者的指南,也可供科学文化考察之用,必将有益于九华山的进一步开发和建设。因此,我受山志编纂委员会的嘱托,乐为之序,并借此机会,向一切给予指导和帮助的单位和同志致以衷心的感谢!


一九八八年五月于九华山
上一篇:序二
下一篇:序四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