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九华山巍峨峭拔,峰峦起伏。它原先为伏于地下坚固的岩体,现已被肢解成错落有致、千姿百态的奇峰胜境。林立石峰之中,不仅碧流如织、银瀑飞泻,而且怪石遍布、盆地罗列。

花岗岩体虽很坚硬,但有裂隙可循,雨水、地面流水沿裂隙冲刷,逐渐把它分解开来。九华山花岗岩体,形成于8000至13500万年之间,是地下深处温高1000℃以上的溶融岩浆,沿断裂上升入侵至地面以下3000至4000米处凝固,产生热胀冷缩效应,即岩浆外部冷却,内部温高,胀缩不均,形成岩体中的原生裂隙——节理;岩体形成后,历尽大自然的沧桑,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水平、垂直和斜交的构造节理;岩体经风化作用过程产生一些次生节理,即片状节理。九华山主要节理的组别有近东西向、近南北向、150至330°、60至240°、75至255°和105至280°等数组。加之,岩体又为北北东向中龙山—九华街断层、铁家冲断层、狮形——窑头断层、北东向陵阳镇——岭上苏断层、五溪桥断层、岔泉岭断层切割。九华山花岗体虽很坚硬,但大小岩隙众多,可说遍体鳞伤,十分有利于流水冲刷和风化剥蚀作用的进行,巨大山体被离析肢解,形成撑柱凌空的大小石峰、峰上的危崖悬瀑和峰间的深涧幽谷。

九华山的隆起幅度,从核心部位向边缘逐级下降,外围山地由硬度较花岗岩为小的花岗闪长岩和沉积岩组成,易被冲刷蚀低。故整个九华山体由众多高度参差、错落有致、形态万千、大小悬殊的中山、低山和丘陵组成。

中山,位于九华山体的腹地,海拔在1000米以上,如十王峰(1342米)、七贤峰(1337米)、天台峰(1306米)、中峰(1291米)、罗汉峰(1280米)、宝塔峰(1229米)、莲台峰(1218米)、大古峰(1136米)、上莲花峰(1048米)等。九华山体的中山,峰形奇峭,多为绝壁危崖环绕,且山巅、坡上多有鬼斧神工的怪石。探其原因,一方面上升幅度大,受外力切割强烈,特别是地势高的地带,霜冻作用显著,花岗岩被破坏程度远较低山丘陵为剧;另一方面节理组别多变、疏密不一,沿节理不断向岩体深处风化剥蚀,就形成了多姿怪石。如天台峰腰的“老鹰扒壁”和峰巅的“一线天”,莲台峰的“五大盘石”,中峰绝顶的“大钟”,七贤峰端的七个如人石柱和上莲花峰巅的“出水芙蓉”等。

低山,位于九华山体的东部、北部和西南部,海拔500至1000米,组成物质多变,形态也显著不同。花岗岩组成的低山,山势峭拔,多陡坡险壁。如插霄峰(871米)、纱帽峰(907米)、中莲花峰(937米)、翠峰(738米)、美女尖(590米)等。与花岗岩组成的中山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山体小,山顶和山坡分布的怪石,也明显减少。

花岗闪长岩组成的低山,因其岩性软弱,垂直节理组别少且稀疏,故其外形呈岭岗状。个别岭岗顶部宽度窄仄,两侧坡度陡峻,如化城岭(428——580米),属此类型。一般岭岗都顶宽坡缓,风化覆盖层厚,如大岭头(646——820米)、八都岗(663——720米)、平田岗等。过去登山石级多顺岭沿岗修建。

沉积岩——砂岩、页岩和灰岩等组成的低山,多呈连绵起伏状态,主要分布在山体的西南部和北部。如南山(816.8米)、白家山(751米)、灰石壁(833米)、峰尖(589米)、云双山(565米)等。其中质纯、厚层灰岩组成的低山,有幽深的溶洞发育,如九华山南麓的神仙洞、鱼龙洞即是。

丘陵,主要分布在九华山体的南部和西北部,海拔小于500米,多呈浑圆状态,起伏度不大,风化覆盖层厚达数米,遭地表径流的分割,丘体都很单薄,不像山体具磅礴雄伟之势。它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灰岩、页岩、砂岩组成,前者组成的丘陵,抗风化剥蚀最弱,高度更显低下,主要分布在庙前、九华和杜村等地;而由灰岩、页岩和砂岩成互层状共同组成的丘陵,主要分布在南阳、沙济等地。另外,五溪桥和朱备店一带,也有零星丘陵的分布。

九华山河溪,属长江水系一、二级支流的中、上游段,从山体中心部位呈放射状向外流出,镶嵌在山地、丘陵之间。规模最大的为九华河和青通河,它们均为长江一级支流,沿断层和岩层接触带发育。山南以陵阳河和喇叭河规模最大,均向南汇入太平湖,经青弋江入长江。它们均沿垂直节理发育,汇流区又较小。九华河和青通河的支流也多受节理控制,如九华河的支流——缥、双、舒、濂四溪都沿近东西向节理发育。九华山地流出的河流河谷纵剖面呈阶梯状,多裂点、陡坎,形成许多蔚为壮观的飞瀑,如龙池瀑、九子泉、舒姑泉等。河谷横剖面多呈峡谷和谷中谷状态,两岸奇峰夹峙,显得分外险峻。特别是龙溪(九华河的一段),从龙池到二天门,一连作了五次转折,常在端点形成碧水深潭,联贯在一起成晶莹璀璨的串珠,故有“一水自萦绕,五星相贯联”之称。

另外,受构造或岩性因素的影响,在河流的源头,偶有山间盆地的发育。前者如九华盆地,处于中龙山—九华街断层带,又是印支期花岗闪长岩与燕山期花岗岩的接触带,经流水长期作用而形成的侵蚀构造盆地。后者如老常住盆地,位于十王峰和天台峰东南侧,因上升幅度较小,相对地势低,经山坡剥蚀后退和流水冲刷作用而形成。它是黄石溪的源头之一。

附录:冰川遗迹争议

本世纪三十年代,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考察了长江中下游的庐山、黄山、天日山和九华山等地。他首次论证我国东部存在大量第四纪冰川遗迹,并创立了冰川学的理论和研究的方法论,从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冰川学派,推动了我国地学界对第四纪古冰川的研究。李四光教授考察九华山后,认为九华山的山体和高程较庐山、黄山为小,不足以形成较大冰流,而以冰斗和悬冰川为主。九华盆地具有“围椅”状特征,盆底低下,而且没有断层痕迹,是典型的“冰斗”,称“九华冰斗”。

自李四光教授倡导我国东部冰川学说以来,引起中、外地质学界的兴趣和争议。对第四纪冰川问题的争议,一是我国东部山地气候的寒冷的程序和雪线高度;另一是对冰川遗迹判别标志。有的学者把九华山大小桥庵之间一组磨圆度较好的砾石堆积,称为冰碛物;有的学者则根据堆积物的粒度组成、砾石形态和结构以及岩组特征,认为大小桥庵之间砾石层为典型的山溪性河流堆积,并非冰碛物。当初,李四光教授认为典型的冰斗——九华山盆地是冰斗冰川刨蚀作用而成。而后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九华盆地不仅为中龙山——九华街断层通过,而且盆地又是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的接触带,流水循这样地质上的薄弱环节侵蚀形成了盆地。另外,盆地的形态特征,与冰斗形态指数相对照也无共同之处。此外,九华山至今尚生长着第三纪孑遗植物,从现在获得的古气候、古植物资料,都对我国东部第四纪发育冰川,提出了质疑。

当然学术问题的争议,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只有在争鸣中,以事实为根据,才能真正科学地还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为大家所接受。
上一篇:第一节 地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