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佛像
释迦牟尼铜佛高198厘米,宽142厘米,重900公斤,由上身下身两部分组合而成。铸有“尉迟敬德监造”字样。尉迟敬德隋末归唐,曾来九华山建佛寺。经鉴定此佛像造于宋代,“尉迟敬德监造”乃伪托。原置三天门聚龙寺,后移置化城寺藏经楼下。像身斑驳。定为二级藏品,是九华山最大最古的铜佛像。1989年由台湾香客装金。
定光铁佛清光绪《九华山志》载:“定光佛为中华宁国县宗杲应身”。宗呆为宋代临济宗杨岐派高僧,曾朝礼九华山,吟诗天台,在九华山传临济宗。宋隆光元年(1163),宗杲于浙江径山寺圆寂后,被九华山僧众尊为定光佛“应身”,并造此铁像置化城寺藏经楼下。“文化大革命”中被砸毁。佛像头部及像身部分铁块尚存旃檀林库房。
释迦牟尼玉坐佛共8尊,均造像于明末清初,同属二级文物藏品。其一,置广济茅蓬楼殿,高50厘米,宽50厘米。其二,置旃檀林大雄宝殿佛龛上,高56厘米,宽52厘米。其三,置闵园大慈庵佛殿,高51厘米,宽23.3厘米。其四,置闵园金刚寺佛殿,高 45厘米,宽38厘米。其五,置闵园香山茅蓬佛殿,高47.5厘米,宽36厘米,相传为印度国所赠。其六,置化城寺藏经楼,高74厘米,宽56厘米。其七,置小天台佛殿,高67厘米,宽50厘米。其八,置甘露寺佛殿,高77厘米,宽55厘米。
释迦牟尼玉立佛置旃檀林大雄宝殿,高63厘米,宽12厘米。造于明末清初,今定为二级藏品。
摩崖石刻观音像高111厘米,宽65厘米,1934年刻于东崖观音庵室内大崖壁上。其庵门楣上方镶嵌石刻“悦来”二字,故又称“悦来观音”。旁镌联“飞来峰前大士威灵赐赤子,九华山上众神显应救苍生”。
三世佛三尊佛像塑于一处,合称“三世佛”。一说代表中、东、西三方不同世界中的佛(释迦牟尼、药师、阿弥陀);一说代表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佛(释迦牟尼、迦叶、弥勒)。旃檀林、祇园寺、慧居寺大雄宝殿三处塑有三世佛。分别塑造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86)、1933年、1936年。均以漆芋合塑法塑造。
弥勒佛共4尊,分别置于旃檀林、百岁宫、祇园寺、慧居寺弥勒殿。造像年代为清末和民国间。
十八罗汉旃檀林、祇园寺、慧居寺和上禅堂大雄宝殿两侧,均塑有十八尊罗汉。清末和民国间以漆芋合塑法造像。
二十四诸天清光绪五年(1879)以漆芋合塑法造二十四尊天神像,置百岁宫大雄宝殿。
两大金刚据说是古印度手持金刚杵警卫佛的两位夜叉神(称执金刚和密迹金刚)。佛教传入中国后,俗称“哼哈二将”。祇园寺弥勒殿两侧置有两大金刚像,以漆芋合塑法造于1933年。
四大天王据说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置祇园寺天王殿两侧,以漆芋合塑法造像于 1933年。
观音飘海群塑飘海观音赤脚女装,立鳌鱼头上,高3米多,据说为观音三十二应身之一。其余小佛像108尊分置海岛各处, 1933年塑。
地藏王菩萨共56尊,大小不一。以漆苧合塑造像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分别置于肉身殿内七层木质宝塔的四面八方。正南汉白玉塔龛上地藏王菩萨坐像两侧,塑有道明和尚和他的父亲闵让和,金光宝气,蔚为壮观。
十殿阎罗十尊阎罗像,以漆苧合塑法始塑于清光绪六年(1880),分置肉身殿东西两侧。
应身菩萨即明代高僧无瑕的涂金肉身。明天启三年(1623),无瑕和尚圆寂于摘星庵。天启六年(1625)弟子慧广等视其颜色如生,全身不化,信为菩萨应身。明崇祯三年(1630)敕封为“应身菩萨”,建塔涂金供奉,钦赐塔名“莲华宝藏”,并赐额“为善最乐”。此涂金肉身置百岁宫楼殿已历365年,几经火灾,安然无恙。它是九华山保存最久的“肉身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