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九华山的建筑,清代晚期作品居多,主要分布在九华街、闵园、天台峰和后山一带。寺庙和民居交织,建筑数量多而规模较小。

寺庙是九华山建筑的精粹,现存的94座庙宇多数是清咸丰、同治年间遭受兵燹后沿袭旧制与序列重建的。规模最大的寺庙为祇园寺,建筑面积5157平方米;最小的为朝阳庵,建筑面积只有 56平方米。这些寺庙建筑是设计者与施工者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依山就势
灵活布局

我国汉族地区传统的寺庙建筑,大都采用中轴线严谨对称的布局,规模恢宏,外观雄伟高大、富丽堂皇。中轴线上的单体建筑排列规律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中间加弥勒殿或观音殿,两侧为配殿或庑廊。而九华山属花岗岩山地地貌,地形复杂,建筑用地狭窄;山中多雨潮湿,冬季阴冷。因受地理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制约,山上的寺庙建筑改变了传统形制,因地制宜,布局灵活。这些寺庙以悬崖峭壁、巨岩石洞或自然起伏的台地山坡为基础,巧用不规则的地形,精心构筑:屋宇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富于空间变化,层次分明,外观或峻险、或古朴,而内部则曲折迷离。寺庙与峰、石、崖、洞及其周围环境浑然一体。纵观全山的寺庙,有的高踞峰巅,有的耸立悬崖之上,有的横卧于山谷盆地,有的点缀在岭头山腰,每一座寺庙都以其个性特点成为整个寺院园林的有机组成部分,创造了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和谐统一。

二、皖南民居格调使用功能突出

皖南民居以徽式民居为代表,它的特点是适应皖南山区多雨潮湿而冬季寒冷的气候,用内天井四落水屋面、敞厅堂两厢房、回廊或半廊、楼房、外墙高直、小外窗。内部装修精良,外观褐瓦白墙,朴实无华,防盗贼不露财,且冬暖夏凉,舒适大方。

九华山处在皖南山区北端,它的寺庙正是很好地研究并吸取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皖南民居的特点,创造出具有浓郁民居风格的宗教建筑。它们的平面布局,大多脱胎于皖南民居。小的寺庙仅有一、二进,单门独院成庙舍合一。正堂置佛龛供佛,两侧厢房住宿,有的在楼上留有一、两间客房供云游僧尼和香客驻足。而其外观则是典型的民居,如不在门墙上注明名称,竟分辨不出哪是庵堂,哪是民舍。

中等规模的寺庙一般是数进厅堂式院楼,中设天井、内落水;主要佛殿多放在后进,有的加大一些进深和高度。白石灰抹光,屋顶都是硬山两落水,铺盖当地烧制的赭黑色陶瓦。山墙端檐口做出挑小马头墙,如生出两翼。甚至一些大型寺庙也是以皖南厅堂式民居组合而成。如旃檀林就是以4个厅堂组合而成,而仅把主要大殿屋顶改成歇山大顶。通慧庵和龙庵则是两个厅堂并列组成。

大型寺庙内部的装饰较为考究,柱头额枋雕刻狮子、龙首或花鸟云纹;门窗、佛龛制作精细,为徽式木雕,内容多为《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戏文中的人物,以及佛事活动场面等,造型生动。

民居格调的寺庙,其使用功能突出。小型寺庙庙舍合一。如闵园竹海中的20余座尼庵,比丘尼起居做佛事寓于一地,生活极为方便。尼庵前后一般都有院落,内为花圃或菜畦,院外清溪潺流,鸟语花香,故有“山间兰若”、“清凉别墅”之美誉,在这里度假或避暑是人间难得的享受。大型寺庙也有异于我国其它地区寺庙的使用功能。如旃檀林虽由4个单体建筑构成,但它的大殿、佛堂、客房、斋堂布局精巧、紧凑,香客来寺内做佛事,可在大雄宝殿西侧仅隔一条窄弄的“山中天”(即高级客房)内休息。“山中天”用两重墙和两重门将大殿内传出的钟磬念经声隔绝,当需要香客出场时,小沙弥打声招呼,即刻就可走到;而不像峨眉、普陀等地的香客做佛事时,因为与住处相距太远,需要整天守在大殿里。同样,寺庙的僧人也免去了奔波之苦。

三、就地取材坚固耐用

九华道路崎岖,运输极为困难,大量的建筑用材不可能运上山。寺庙建筑所需的材料,只能就地采制。其基础以花岗岩石铺筑,门、窗以石条为框架,围护墙体用青砖或小块石加糯米灰浆粘合砌筑,屋顶盖陶瓦或铁瓦。木构架用山中所产的松、杉木,重要木构件,用桐油油漆。因而这些建筑大都防风、防冻、防腐蚀,坚固耐用。

除宗教建筑外,其它建筑,包括开放后新建的宾馆、山庄等,也都巧妙布局,保持了民居特征;并且与寺庙及山景互相映衬,外观古朴秀美,内部装修又有新的时代风采。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