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九华山自唐代辟为地藏道场后,已是“胜境层层别,高僧院院逢”(唐费冠卿《答萧建》)的佛门圣地。僧伽前来游方问道,朝礼“幽冥教主”的活动日益频繁。达官信士结缘布施、修建寺院,文人学者优游山水、讲学会友也渐成风气。这就是古代宗教旅游和民间旅游的发端。

随着僧俗足迹的深入,进山古道也开始形成:“践危频侧足,登堑齐半胸”。宋代,由五溪和西洪岭登临九华山的古道一改崎岖履险状况,铺展为宽阔的石板道。但无论朝山拜佛的僧侣信徒,还是怡情山水的文人宦士,终不能携粮入山,栖身崖穴,只能借宿山门。此为九华庙栈兴建之由来。到明万历年间,专事接待香客游人的庙栈,仅化城寺东、西两序就有百余间。“每岁所获不下万金”(明蔡立身(九华山供应议))。

明、清两代,九华山成为中国佛教徒朝拜的四大中心之一。山上大兴土木,广造寺院,梵宫禅林星罗棋布。化城寺东、西两序一度扩展为七十二寮房,天台锋、狮子峰、莲花峰等峻峰僻远之地亦建起高山寺庙。进山古道又开辟了南阳至九华等三条,各寺庙和主要风景点之间的交通干线已形成,交通状况进一步改善,香客游人出入九华、游览主要景点更为方便。而为之服务的设施,如交通、庙栈、商业也相继兴建,日趋完善。当时,香客游人多则日逾万人,山上接待能力完全能够承受。商业诸如店铺、酒肆、摊贩,官府虽一再禁革,实则禁而不止。且山中时常举行集市,成为四乡邻近土特产集散地,一定程度上还吸引着外地商贾前来经商。到清末,虽历经兵燹,仍尚存庙栈28家,每日可住宿7510人;民间客店11家,日住香客1200人;商号24家,作坊5个,轿行4个,流动摊贩 50余个,茶馆两家,中药店两家。

民国初期,佛教一度中兴,寺庙时有新建与恢复。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掳掠九华,烧寺庙,毁客店,枪杀居民僧尼。一时山中基本建设停顿,服务停业。香客寥寥,游人无几。

1949年至六十年代初期,国家制定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九华山的寺庙、文物和自然风景得到较好保护,朝山者和游人不绝于途。1963年农历7月30日和10月15日两天,上山香客和游人达2000余人。但在十年“文革”中,寺庙建筑、文物古迹和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佛门冷落,游者稀少。

1978年,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九华山辟为风景名胜游览区。1979年1月对外开放,同年建立旅行社机构。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九华山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中央部位,自然风景奇秀,人文景观荟萃,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沿江黄金地带上的旅游区。与国内另外三座佛教名山相比,九华山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客源腹地深广。这些都为九华山现代旅游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1979年始,国家实施“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推动了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九华山管理处在省、市政府的重视与领导下,发挥全山人民的聪明才智,陆续开发景区,增设景点,修辟游览道路,修葺寺院,保护文物,恢复了正常的佛事活动;兴建宾馆及配套设施,组建了一支旅游服务队伍。经过近几年的艰苦奋斗,九华山已初步形成了以佛教文化和奇丽的自然景观为特色、供游览观赏和开展科学文化活动的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声名远播欧美、东南亚等地。1979至1987年全山共接待游人(含香客) 3371519人次,其中外宾、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达21517人次;9年来经济收入1374.64万元,上缴国家利税200多万元(不含青阳县驻山单位)。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