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建筑业
安徽省乡镇建筑业是在50年代农村建筑队(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8年前,农村建筑队伍大部分处于个体活动状态,或临时凑班子,没有长期固定的组织,主要是为当地农民修建住房,或从事一些简易的交通设施和一些农用水利设施的建设。1958年,大办水利,大办工业,基本建设规模空前增大,原来的建筑队伍力量不足,于是把农村的木匠、泥瓦匠组织起来,承担一些项目的施工,形成社队建筑企业雏型。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村建筑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一样,处于停滞状态。此后,农村建筑业主要是以农村副业的形式,从事农村房屋的修建工作,但也受到一定的限制。1970年北方地区农业工作会议以后,随着社队企业的复苏,一些公社、大队陆续成立建筑队,承接农村及社队企业的基本建设工程。到1978年,全省社队建筑企业发展1901家,从业人员81882人,创产值11014万元,总收入达到7514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铺开,在其带动下,社队建筑业也步入一个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1979年,省社队企业局提出,每个公社都要有一个规模不等的建筑队,承接本地农田基本建设和房屋建筑任务,还可承接部分城市工矿建筑任务。这年,蚌埠市、凤台县等地成立了社队建筑工程公司,滁县地区、铜陵市等地将地方建材公司划归社队企业局领导。全省社队建筑队从业人员发展到108494人,比1978年增长32.5%,施工收入比上年增长41%。1980年,社队建筑企业继续增长,但全省仍有一些地方不准社队建筑队外出做工,不许社队建筑队在城镇工矿区承担建筑任务,否则,承做了工程也拿不到工资。1981年,安徽省开始在各市、县、公社普查登记建筑施工队伍。对符合条件的,由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农村社队建筑队营业执照,但社队建筑队在承接工程时仍然有许多限制。这年全省因淘汰了一批不具备建筑施工条件的建筑队,社队建筑企业个数减少,同时,受国民经济调整因素的影响,产值大幅度下降。1982年,省委9号文件规定,社队建筑队主要承担当地建筑任务,有条件的也可以进城承担施工任务。1983年3月,国务院对《民工包干省人省事速度快》一文作了重要批示,指出在城市建筑施工中有计划地使用一部分乡镇建筑队伍代替专业施工队伍,是建筑业劳动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有了政策作保障,加上国民经济调整结束,社队企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起来。1983年,社队建筑业拥有17万人,除参加本省城乡建设外,还远征边疆。一些县、市成立了建材建筑公司,购置了施工机械,已能成建制的参加国家重点项目建设。
1984年,安徽乡镇建筑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仅上半年到外省承包工程的就达20多万人,收入3亿余元,足迹涉及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海南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6月份,安徽省乡镇建筑建材联合总公司成立。该公司的成立,对加快发展全省乡镇建筑业,提高乡镇建筑队伍技术水平,培养、培训乡镇建筑建材专业人才,开拓省内外建筑市场,推动市、县建筑建材公司的组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85年,全省乡镇建筑队发展到8000多个,从业人员33万人。仅马鞍山市就有乡镇建筑队192个,从业人员26300多人,当年产值1亿元,占该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的37%。巢湖地区、铜陵市、合肥市、淮南市的建筑业发展也很快,其产值都在本地乡镇企业总产值的15%以上。淮南市洞山乡建筑安装公司,1972年初创之时只有12名泥瓦工,1985年发展到1389人,拥有固定资产和周转金近200万元,创产值1050万元,比1984年增长300%以上。巢湖市环城乡建筑安装公司,1979年成立,1985年实现产值176万元,比上年增长3.2倍。马鞍山市雨山乡建筑安装公司,1964年成立,1978年以前只有70多人,从事一般的平房建造,到1985年,已发展到310人,拥有两个施工段,1个材料车间,1个运输队,固定资产40万元,流动资金80万元,银行存款50万元。
为了加强对乡镇建筑业的管理。1986年,省乡镇企业局会同省建设厅、省建设银行,先后印发了《安徽省农村建筑企业管理条例》和《安徽省农村建筑企业资金管理实施办法》,从而结束了多年以来乡镇建筑企业散、乱、差的混乱局面,步入新的发展时期。这主要表现在:开始引起领导和主管部门的重视,如芜湖市乡镇企业局增设了乡镇建筑管理处;克服多头领导,归口乡镇企业管理部门和城乡建设部门;企业素质普遍提高,已能够到国外承接工程;施工质量提高,1985年,有20多家企业被评为省建设系统“质量先进单位”和省乡镇企业系统“优质服务先进单位”,泾县二建公司还受到国家建筑协会的奖励;深化改革给企业增添了活力;乡镇建筑业已发展成为乡镇企业中的骨干行业。1986年,肥东县从事建筑业的人数高达五六万人,年产值接近1.3亿元。太和县二建公司,1985年7月始建,1986年盈利17万元,上缴国家税金7万元;1987年拥有职工958人,下设5个直属队,4个施工队,固定资产87万元。
1988年,全省从事乡、村两级建筑业的人数有37万之多,年产值20.3亿元,利税1.5亿元,分别占全省乡村两级企业的21.2%、17.7%和15.8%。
1988年下半年,国家贯彻治理整顿方针,过热现象得到一定程度控制,基建战线缩短,任务减少,面对这一严峻形势,1989年2月23日,省乡镇企业局在濉溪县召开了全省乡镇建筑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形势,制定了对策,年终产值基本和上年持平并略有增长。而这一时期,个体所有的建筑业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向前发展。以1989年为例,全省乡、村两级集体建筑业产值21.17亿元,户办、联户办的产值17.05亿元。这与安徽坚决贯彻改革路线,大力扶持私有经济有很大关系。
安徽乡村两级建筑企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铺开,在其带动下,社队建筑业也步入一个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1979年,省社队企业局提出,每个公社都要有一个规模不等的建筑队,承接本地农田基本建设和房屋建筑任务,还可承接部分城市工矿建筑任务。这年,蚌埠市、凤台县等地成立了社队建筑工程公司,滁县地区、铜陵市等地将地方建材公司划归社队企业局领导。全省社队建筑队从业人员发展到108494人,比1978年增长32.5%,施工收入比上年增长41%。1980年,社队建筑企业继续增长,但全省仍有一些地方不准社队建筑队外出做工,不许社队建筑队在城镇工矿区承担建筑任务,否则,承做了工程也拿不到工资。1981年,安徽省开始在各市、县、公社普查登记建筑施工队伍。对符合条件的,由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农村社队建筑队营业执照,但社队建筑队在承接工程时仍然有许多限制。这年全省因淘汰了一批不具备建筑施工条件的建筑队,社队建筑企业个数减少,同时,受国民经济调整因素的影响,产值大幅度下降。1982年,省委9号文件规定,社队建筑队主要承担当地建筑任务,有条件的也可以进城承担施工任务。1983年3月,国务院对《民工包干省人省事速度快》一文作了重要批示,指出在城市建筑施工中有计划地使用一部分乡镇建筑队伍代替专业施工队伍,是建筑业劳动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有了政策作保障,加上国民经济调整结束,社队企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起来。1983年,社队建筑业拥有17万人,除参加本省城乡建设外,还远征边疆。一些县、市成立了建材建筑公司,购置了施工机械,已能成建制的参加国家重点项目建设。
1984年,安徽乡镇建筑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仅上半年到外省承包工程的就达20多万人,收入3亿余元,足迹涉及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海南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6月份,安徽省乡镇建筑建材联合总公司成立。该公司的成立,对加快发展全省乡镇建筑业,提高乡镇建筑队伍技术水平,培养、培训乡镇建筑建材专业人才,开拓省内外建筑市场,推动市、县建筑建材公司的组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85年,全省乡镇建筑队发展到8000多个,从业人员33万人。仅马鞍山市就有乡镇建筑队192个,从业人员26300多人,当年产值1亿元,占该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的37%。巢湖地区、铜陵市、合肥市、淮南市的建筑业发展也很快,其产值都在本地乡镇企业总产值的15%以上。淮南市洞山乡建筑安装公司,1972年初创之时只有12名泥瓦工,1985年发展到1389人,拥有固定资产和周转金近200万元,创产值1050万元,比1984年增长300%以上。巢湖市环城乡建筑安装公司,1979年成立,1985年实现产值176万元,比上年增长3.2倍。马鞍山市雨山乡建筑安装公司,1964年成立,1978年以前只有70多人,从事一般的平房建造,到1985年,已发展到310人,拥有两个施工段,1个材料车间,1个运输队,固定资产40万元,流动资金80万元,银行存款50万元。
为了加强对乡镇建筑业的管理。1986年,省乡镇企业局会同省建设厅、省建设银行,先后印发了《安徽省农村建筑企业管理条例》和《安徽省农村建筑企业资金管理实施办法》,从而结束了多年以来乡镇建筑企业散、乱、差的混乱局面,步入新的发展时期。这主要表现在:开始引起领导和主管部门的重视,如芜湖市乡镇企业局增设了乡镇建筑管理处;克服多头领导,归口乡镇企业管理部门和城乡建设部门;企业素质普遍提高,已能够到国外承接工程;施工质量提高,1985年,有20多家企业被评为省建设系统“质量先进单位”和省乡镇企业系统“优质服务先进单位”,泾县二建公司还受到国家建筑协会的奖励;深化改革给企业增添了活力;乡镇建筑业已发展成为乡镇企业中的骨干行业。1986年,肥东县从事建筑业的人数高达五六万人,年产值接近1.3亿元。太和县二建公司,1985年7月始建,1986年盈利17万元,上缴国家税金7万元;1987年拥有职工958人,下设5个直属队,4个施工队,固定资产87万元。
1988年,全省从事乡、村两级建筑业的人数有37万之多,年产值20.3亿元,利税1.5亿元,分别占全省乡村两级企业的21.2%、17.7%和15.8%。
1988年下半年,国家贯彻治理整顿方针,过热现象得到一定程度控制,基建战线缩短,任务减少,面对这一严峻形势,1989年2月23日,省乡镇企业局在濉溪县召开了全省乡镇建筑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形势,制定了对策,年终产值基本和上年持平并略有增长。而这一时期,个体所有的建筑业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向前发展。以1989年为例,全省乡、村两级集体建筑业产值21.17亿元,户办、联户办的产值17.05亿元。这与安徽坚决贯彻改革路线,大力扶持私有经济有很大关系。
安徽乡村两级建筑企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