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概述
安徽煤炭资源丰富,分布较广,在全省有7个地区、6个市和44个县都有蕴藏,含煤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2.9%。到1986年底,全省已探明储量230.6亿吨,保有储量224.3亿吨,为华东之首,居全国第六位。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赋存集中,是我国重要的产煤省之一。
安徽煤炭资源大致可分为淮南煤田、淮北煤田(又称两淮煤田)及沿江江南煤田。
两淮煤田地处淮北平原,区内地形平坦,煤层分布集中,连续性好,倾角平缓。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煤种有气煤、肥煤、焦煤、贫煤、瘦煤等。且低硫、低磷、中灰分,发热量一般为6000—7500千卡/千克。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228.7亿吨,占全省总储量的99.2%,适宜建设大型矿井。不足的是煤层上覆表土层较厚,并夹有多层流砂层,造成矿井基建投资大、工期长。
沿江江南煤田主要分布在安庆、宣城、铜陵、巢湖等地区,共探明储量约1.8亿吨,占全省总储量的0.8%,含煤地层主要为二叠纪龙潭组,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煤层薄而不稳定,煤种主要为贫煤和无烟煤,高硫、高灰分。但由于大多出露较好,适宜于地方小规模开采。
此外,全省还有相当数量的石煤和泥炭。
安徽煤炭开来历史悠久。远在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在相地设宿州,筑城时发现“投火可燃”的石墨(即煤炭),宋代在萧县白土镇一带已“开煤燃用”,至明万历年间,人们在濉溪宋町一带挖凿,发现“遍地皆煤”,仅八、九年时间,“开窑已至七十余处”,“计众当不下三千”。在淮南舜耕山一带,农民也用土法开挖煤炭。皖南一带小煤窑遗迹也很多,据《广德州志》记载:“明万历时已陆续采煤,清康熙年间,曾聚众数万,入山挖煤。”清光绪年间,池州、贵池还设局开办煤矿,并使用外国机器开采。官办、商办矿井开采比较正规,也已初具规模。为发展煤炭生产,解决煤炭外运问题,民国22年(1933年)淮南煤矿局开始筹建并多方筹措资金,修建淮南至裕溪口的铁路。到民国37年(1948年),淮南矿区已有3处矿井,职工达1.9万多人,产量达121万吨。安徽煤炭虽然开采较早,但在旧中国发展十分缓慢。到建国前夕,全省只有淮南大通、九龙岗、新庄孜3对矿井和皖南几处小煤窑。据统计,从清宣统三年(1911年),至民国37年的37年间,全省共产煤1272万吨,平均每年不到35万吨。由于日本侵略者和官僚资本家实行掠夺式开采,1949年安徽仅存的几个煤矿已破败不堪,毫无生机。
建国后,安徽煤炭工业发展很快。在三年经济恢复(1950—1952年)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1953~1957年)期间,淮南矿区在迅速恢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了老矿扩建、改造和大规模的新井建设。到1957年底,先后建成投产谢一(由蔡家岗煤矿扩建)、谢二、谢三、李一、李二5对矿井。淮南矿务局全局原煤产量达492.9万吨,是1952年产量的1.9倍。在此期间,巢湖、安庆、铜陵、宣城等地开办了一些小煤矿。1957年,全省地方煤矿产量达到11.3万吨,是1952年产量的2.4倍。
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全省掀起了“夺煤大战”和建井高潮。当年淮南煤矿在挖潜改造的同时,开工兴建了毕家岗和李咀孜两对矿井。全局原煤产量达到816.9万吨,超过设计能力110多万吨。为开发淮北煤田,成立了淮北煤矿建设委员会,大规模开发工作全面展开。地方煤矿大搞“小土群”,当年全省投资810多万元,在7个地市21个县开办小煤窑1200多处。1958年,全省原煤产量达到865.6万吨。到1960年底,淮南矿区的毕家岗和李咀孜两对矿井建成投产,全局共有10对生产矿井。1959年原煤产量首破1000万吨大关,1960年达到1614万吨,比设计能力翻了一番,是1957年产量的3.2倍。到1960年底,淮北矿区的烈山、袁庄、沈庄、张庄4对矿井先后建成投产,其中袁庄、沈庄两矿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由于小煤窑“遍地开花”,1960年全省地方煤矿产量达到135.4万吨,比1957年净增124.1万吨。到“二五”(1958—1962年)期末的1962年,两淮矿区已有16对生产矿井(淮南10对,淮北6对),淮南矿区当时已成为全国5大矿区之一,淮北矿区已初具规模。“二五”期间全省共产原煤7361万吨,是“一五”期间产量的4.2倍。。
在1963年至1965年的三年调整时期,全省煤矿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生产矿井进行全面调整。在“大跃进”期间,淮南矿区由于实行高强度开采,造成采掘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从1961年开始产量逐年下降。在三年调整中,淮南矿务局认真贯彻执行“采掘并举、掘进先行、以掘保采、以采促掘”的方针,集中力量,加强开拓掘进工作,使采掘比例关系失调的局面有所缓和。淮北矿区“二五”期间建成投产的6对矿井,普遍存在“偏、浅、短、简”(井筒位置偏,水平浅,采区、工作面走向长度短,简易移交生产)4个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淮北矿务局对生产矿井进行了全面的调整补套,使煤炭生产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1965年全局原煤产量达到218.6万吨,比调整前的1962年增长51.9万吨。地方煤矿经过调整整顿,只保留了4对矿井,其余全部“下马”停办。1965年全省地方煤矿产量下降到16.4万吨。三年调整期间,全省共生产原煤3528万吨,平均年产量比“二五”时期减少296.3万吨。
“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徽煤炭工业一度遭受严重破坏。1967年,由于不断发生武斗,部分矿井处于半停产状态,当年全省仅生产原煤653.5万吨,只完成年计划的51.2%,比1966年减少535.3万吨。在此期间,广大煤矿职工以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和主人翁的责任感,坚持生产,尽可能地减少动乱所造成的损失。“三五”(1966—1970年)期间,淮南共生产原煤3800多万吨。“四五”(1971—1975年)时期,在生产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原煤产量比“三五”时期增长940多万吨。在稳定老区产量的同时,从“四五”开始,集中优势兵力,大搞潘(潘集)谢(谢桥)新区开发会战,总设计能力为1300万吨的4对大型矿井陆续开工兴建。淮北煤矿从1960年至1976年,又建成投产4对矿井,新增能力360万吨。为充分挖掘矿井生产潜力,开拓了十大主力采区,并同步进行矿井技术改造,使产量稳步上升。原煤产量在1970年突破500万吨之后,1976年首破1000万吨大关,跨入全国重点矿务局行列,成为全国新矿区中产量增长最快的矿区之一。“三五”末期,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扭转北煤南运”的号召下,沿江江南又新建扩建了一批地、县国营煤矿,并兴办了一大批各类小煤窑。与此同时,根据资源特点和投入产出的经验教训,地方煤矿的发展重点由皖南转向淮北。从1970年至1974年,在淮北先后开工兴建了孟庄、毛郢孜、前岭、百善4对矿井,为全省地方煤矿的稳步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1975年,全省地方煤矿产量回升到107万吨。但由于70年代初期新建扩建的一些矿井存在地质情况不清、含煤性差、亏损严重等问题,到70年代后期大都停产或关闭。因此,直到1977年全省地方煤矿产量仍不到150万吨。
“五五”(1976—1980年)以后,特别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省煤矿进入了稳步发展的新时期,生产建设出现了新的局面。
70年代以来,由于淮南煤矿矿井逐渐衰老,大通和九龙岗两对矿井先后报废,“三下”(水体下、建筑物下、铁路下)采煤开采条件困难,以及13年间(从1960年至1972年)未建新井等因素,造成矿井接替脱节。在困难面前,淮南矿务局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企业进行全面治理整顿,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和经营承包制,坚持边生产、边建设、边改造,使全局原煤产量一直稳定在900万吨左右。矿区的生产中心,由淮河南岸的老区逐步转向北岸的潘、谢新区。总设计能力为1000万吨的3对大型矿井,正在紧张施工。从1949年至1986年,淮南煤矿累计生产原煤3.05亿吨,生产精煤3036万吨,上缴利税15.04亿元。成为以煤为主、多种经营、工农林学相结合的新型矿区。
淮北煤矿在1976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之后,老区产量已经饱和,新区接替不上,整个矿区发展面临新的困难。为摆脱困境,淮北矿务局积极推行局矿长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狠抓矿井的挖潜改造,使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1984年以来,全局原煤产量一直稳定在1400万吨以上,1986年达到1435万吨,洗精煤产量达到359万吨。12对生产矿井有10对超过设计能力,其中有6对矿井超过设计能力1倍以上。在生产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发新区,目前在建的总设计能力360万吨的3对矿井正在加紧施工。自建局至1986年,共完成国家基本建设投资12.5亿元,累计生产原煤2.04亿吨,生产精煤3486万吨,上交利税7.3亿元。从1974年至1986年,共向日本出口原煤和精煤312.5万吨,创汇14247万美元。淮北矿区己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
地方煤矿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1977年,原煤产量只有148万吨。“六五”(1981—1985年)期间,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把发展地方煤矿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先后开工兴建总设计能力210万吨的刘桥第二煤矿和任楼煤矿。同时,坚持改革、开放、搞活和“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采取横向联合、集资等一系列搞活煤炭工业的政策,使地方煤矿迅速发展,产量大幅度上升。1984年,全省县以上国营煤矿发展到21对矿井,其它各类小煤矿近千处,当年产量超过400万吨,1985年达到516万吨,提前5年实现“七五”规划的奋斗目标;1986年突破600万吨。从1949年至1986年,累计产煤4057.9万吨;从1980年至1986年,共向日本、菲律宾等国出口煤炭26万多吨,创汇1200多万美元。地方煤矿产量虽然“六五”以来增长较快,但由于以前相当长一段时间时上时下,发展缓慢、产量基数低,因此,1986年全省地方煤矿产量在全国27个产煤省市中,仅处于倒数第六位。
截至1986年,全省共有生产矿井:统配矿(由国家投资建设,产品由国家统一分配)21对,设计能力2031万吨;省属煤矿5对,设计能力210万吨;地县国营煤矿21对,设计能力128万吨;另有一大批乡镇小煤矿。1986年,全省共生产原煤3020万吨,居全国第十位。从1949年至1986年,全省共产原煤5.5亿多吨,生产精煤6522万吨。全省国营煤炭企业上交利税24.48亿元。
建国以来,安徽煤矿生产技术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建国前,煤炭主要靠手工开采,肩背手拉,开采方法和开采技术落后,生产条例恶劣,效率很低,事故不断发生。建国后,大力改革过去落后的采煤方法,积极改进巷道布置,努力提高采煤、掘进、运输的机械化程度,改善了安全和劳动条件,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淮南矿务局在急倾斜煤层中创造了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获国家科委创造发明二等奖;70年代以后,还逐步探索攻克了“三下”采煤难关。70年代中期“三下”产量已占全局总产量的60%以上,获煤炭部科技进步特等奖。矿井的生产环节和技术装备逐步改善,提升、运输、通风、瓦斯抽排、监控系统正向半自动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1986年,淮北矿务局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18.2%,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71.7%。回采工作面实现了金属化。1979年以来,全局共取得科技成果400多项,其中有11项获煤炭部科技成果奖,15项获省科技成果奖。省属煤矿的机械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百善煤矿已开始使用综采、综掘机组,这是全国地方煤矿中最早使用的矿井之一。由于全省煤矿生产技术、机械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煤炭生产的发展。
随着安徽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煤矿基本建设队伍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现在,全省有淮北矿建公司、特殊凿井公司及淮南矿务局所属的工程处14个,职工达5万多人,已形成矿建、土建、安装、特殊凿井等工种齐全的施工队伍。施工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深井冻结已突破415米,创全国最高纪录,获煤炭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从1960年至1986年,已冻结竣工井筒87个,约占全国冻结施工井筒的40%。大钻机打井由过去打表土层发展到一次打全深,最大的井筒直径9米,深度达508米。从1969年至1986年,已钻成井筒18个,约占全国钻井法竣工井筒的57%,获煤炭部科技成果特等奖。其它如井筒基岩含水层注浆封水、冻结井筒的井壁结构改革、铜筋混凝土预制井塔平移等新技术、新工艺,也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建国30多年来,随着煤炭生产建设的发展,安徽已逐步形成一支较强的勘探、设计、机械制造、机电修配队伍。已拥有一支地质勘探、钻探、物探、测井、水文、工程地质等多种手段、专业配套的综合勘探力量。全省现有7个勘探队,职工6000多人,钻机50余台,累计完成钻探工程量530多万米,探明煤炭储量230多亿吨。设计力量现有两个设计院和两个设计处,已能承担特大型矿井的设计任务。机械制造和机电修配现有7个厂,职工1.3万多人,拥有各种设备5000多台(套),能制造煤矿掘进、运输、提升、支护设备等机械产品和修配各种煤矿通用机械。其它如科研、文教、卫生事业及集体企业、多种经营也有很大发展。职工生活、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职工队伍也由小到大,建国初期全省煤炭系统职工不到2万人,现已发展到29万多人,队伍素质也大大提高。不但保证了安徽煤炭生产建设的需要,还支援了山东、贵州、福建、宁夏等省、区。
安徽地处经济发达而煤炭又比较紧张的华东地区,加快安徽煤炭资源的开发具有战略意义。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全国科协副主席华罗庚率领的专家组对两淮矿区的科学论证,并经国家计委批准,安徽煤炭工业规划到本世纪末,两淮统配矿产煤5570万吨,地方煤矿产煤1000万吨。按这一目标,2000年以前,两淮矿区将建设矿井23对,总设计能力4870万吨,洗煤厂12个。地方煤矿建成投产4对矿井,总设计能力276万吨。如果这一规划能够实现,不久的将来,安徽煤炭工业将为安徽经济的腾飞,为华东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安徽省历年煤炭产量表

注:1.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地方煤矿产量,因统计资料散失,国营与集体的产量无法分清。
2、“集体”,指乡镇煤矿产量。
3、刘桥一矿1982年由统配划归地方后,达产前由国家和地方对半分成;达产后,每年划30万吨由国家统一分配。据此,该矿1983年划21万吨、1984年划28.6431万吨、1985年和1986年各划30万吨,由国家统一分配。上述各年产量已分别放入“统配煤矿小计”栏。
安徽煤炭资源大致可分为淮南煤田、淮北煤田(又称两淮煤田)及沿江江南煤田。
两淮煤田地处淮北平原,区内地形平坦,煤层分布集中,连续性好,倾角平缓。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煤种有气煤、肥煤、焦煤、贫煤、瘦煤等。且低硫、低磷、中灰分,发热量一般为6000—7500千卡/千克。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228.7亿吨,占全省总储量的99.2%,适宜建设大型矿井。不足的是煤层上覆表土层较厚,并夹有多层流砂层,造成矿井基建投资大、工期长。
沿江江南煤田主要分布在安庆、宣城、铜陵、巢湖等地区,共探明储量约1.8亿吨,占全省总储量的0.8%,含煤地层主要为二叠纪龙潭组,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煤层薄而不稳定,煤种主要为贫煤和无烟煤,高硫、高灰分。但由于大多出露较好,适宜于地方小规模开采。
此外,全省还有相当数量的石煤和泥炭。
安徽煤炭开来历史悠久。远在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在相地设宿州,筑城时发现“投火可燃”的石墨(即煤炭),宋代在萧县白土镇一带已“开煤燃用”,至明万历年间,人们在濉溪宋町一带挖凿,发现“遍地皆煤”,仅八、九年时间,“开窑已至七十余处”,“计众当不下三千”。在淮南舜耕山一带,农民也用土法开挖煤炭。皖南一带小煤窑遗迹也很多,据《广德州志》记载:“明万历时已陆续采煤,清康熙年间,曾聚众数万,入山挖煤。”清光绪年间,池州、贵池还设局开办煤矿,并使用外国机器开采。官办、商办矿井开采比较正规,也已初具规模。为发展煤炭生产,解决煤炭外运问题,民国22年(1933年)淮南煤矿局开始筹建并多方筹措资金,修建淮南至裕溪口的铁路。到民国37年(1948年),淮南矿区已有3处矿井,职工达1.9万多人,产量达121万吨。安徽煤炭虽然开采较早,但在旧中国发展十分缓慢。到建国前夕,全省只有淮南大通、九龙岗、新庄孜3对矿井和皖南几处小煤窑。据统计,从清宣统三年(1911年),至民国37年的37年间,全省共产煤1272万吨,平均每年不到35万吨。由于日本侵略者和官僚资本家实行掠夺式开采,1949年安徽仅存的几个煤矿已破败不堪,毫无生机。
建国后,安徽煤炭工业发展很快。在三年经济恢复(1950—1952年)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1953~1957年)期间,淮南矿区在迅速恢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了老矿扩建、改造和大规模的新井建设。到1957年底,先后建成投产谢一(由蔡家岗煤矿扩建)、谢二、谢三、李一、李二5对矿井。淮南矿务局全局原煤产量达492.9万吨,是1952年产量的1.9倍。在此期间,巢湖、安庆、铜陵、宣城等地开办了一些小煤矿。1957年,全省地方煤矿产量达到11.3万吨,是1952年产量的2.4倍。
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全省掀起了“夺煤大战”和建井高潮。当年淮南煤矿在挖潜改造的同时,开工兴建了毕家岗和李咀孜两对矿井。全局原煤产量达到816.9万吨,超过设计能力110多万吨。为开发淮北煤田,成立了淮北煤矿建设委员会,大规模开发工作全面展开。地方煤矿大搞“小土群”,当年全省投资810多万元,在7个地市21个县开办小煤窑1200多处。1958年,全省原煤产量达到865.6万吨。到1960年底,淮南矿区的毕家岗和李咀孜两对矿井建成投产,全局共有10对生产矿井。1959年原煤产量首破1000万吨大关,1960年达到1614万吨,比设计能力翻了一番,是1957年产量的3.2倍。到1960年底,淮北矿区的烈山、袁庄、沈庄、张庄4对矿井先后建成投产,其中袁庄、沈庄两矿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由于小煤窑“遍地开花”,1960年全省地方煤矿产量达到135.4万吨,比1957年净增124.1万吨。到“二五”(1958—1962年)期末的1962年,两淮矿区已有16对生产矿井(淮南10对,淮北6对),淮南矿区当时已成为全国5大矿区之一,淮北矿区已初具规模。“二五”期间全省共产原煤7361万吨,是“一五”期间产量的4.2倍。。
在1963年至1965年的三年调整时期,全省煤矿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生产矿井进行全面调整。在“大跃进”期间,淮南矿区由于实行高强度开采,造成采掘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从1961年开始产量逐年下降。在三年调整中,淮南矿务局认真贯彻执行“采掘并举、掘进先行、以掘保采、以采促掘”的方针,集中力量,加强开拓掘进工作,使采掘比例关系失调的局面有所缓和。淮北矿区“二五”期间建成投产的6对矿井,普遍存在“偏、浅、短、简”(井筒位置偏,水平浅,采区、工作面走向长度短,简易移交生产)4个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淮北矿务局对生产矿井进行了全面的调整补套,使煤炭生产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1965年全局原煤产量达到218.6万吨,比调整前的1962年增长51.9万吨。地方煤矿经过调整整顿,只保留了4对矿井,其余全部“下马”停办。1965年全省地方煤矿产量下降到16.4万吨。三年调整期间,全省共生产原煤3528万吨,平均年产量比“二五”时期减少296.3万吨。
“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徽煤炭工业一度遭受严重破坏。1967年,由于不断发生武斗,部分矿井处于半停产状态,当年全省仅生产原煤653.5万吨,只完成年计划的51.2%,比1966年减少535.3万吨。在此期间,广大煤矿职工以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和主人翁的责任感,坚持生产,尽可能地减少动乱所造成的损失。“三五”(1966—1970年)期间,淮南共生产原煤3800多万吨。“四五”(1971—1975年)时期,在生产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原煤产量比“三五”时期增长940多万吨。在稳定老区产量的同时,从“四五”开始,集中优势兵力,大搞潘(潘集)谢(谢桥)新区开发会战,总设计能力为1300万吨的4对大型矿井陆续开工兴建。淮北煤矿从1960年至1976年,又建成投产4对矿井,新增能力360万吨。为充分挖掘矿井生产潜力,开拓了十大主力采区,并同步进行矿井技术改造,使产量稳步上升。原煤产量在1970年突破500万吨之后,1976年首破1000万吨大关,跨入全国重点矿务局行列,成为全国新矿区中产量增长最快的矿区之一。“三五”末期,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扭转北煤南运”的号召下,沿江江南又新建扩建了一批地、县国营煤矿,并兴办了一大批各类小煤窑。与此同时,根据资源特点和投入产出的经验教训,地方煤矿的发展重点由皖南转向淮北。从1970年至1974年,在淮北先后开工兴建了孟庄、毛郢孜、前岭、百善4对矿井,为全省地方煤矿的稳步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1975年,全省地方煤矿产量回升到107万吨。但由于70年代初期新建扩建的一些矿井存在地质情况不清、含煤性差、亏损严重等问题,到70年代后期大都停产或关闭。因此,直到1977年全省地方煤矿产量仍不到150万吨。
“五五”(1976—1980年)以后,特别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省煤矿进入了稳步发展的新时期,生产建设出现了新的局面。
70年代以来,由于淮南煤矿矿井逐渐衰老,大通和九龙岗两对矿井先后报废,“三下”(水体下、建筑物下、铁路下)采煤开采条件困难,以及13年间(从1960年至1972年)未建新井等因素,造成矿井接替脱节。在困难面前,淮南矿务局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企业进行全面治理整顿,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和经营承包制,坚持边生产、边建设、边改造,使全局原煤产量一直稳定在900万吨左右。矿区的生产中心,由淮河南岸的老区逐步转向北岸的潘、谢新区。总设计能力为1000万吨的3对大型矿井,正在紧张施工。从1949年至1986年,淮南煤矿累计生产原煤3.05亿吨,生产精煤3036万吨,上缴利税15.04亿元。成为以煤为主、多种经营、工农林学相结合的新型矿区。
淮北煤矿在1976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之后,老区产量已经饱和,新区接替不上,整个矿区发展面临新的困难。为摆脱困境,淮北矿务局积极推行局矿长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狠抓矿井的挖潜改造,使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1984年以来,全局原煤产量一直稳定在1400万吨以上,1986年达到1435万吨,洗精煤产量达到359万吨。12对生产矿井有10对超过设计能力,其中有6对矿井超过设计能力1倍以上。在生产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发新区,目前在建的总设计能力360万吨的3对矿井正在加紧施工。自建局至1986年,共完成国家基本建设投资12.5亿元,累计生产原煤2.04亿吨,生产精煤3486万吨,上交利税7.3亿元。从1974年至1986年,共向日本出口原煤和精煤312.5万吨,创汇14247万美元。淮北矿区己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
地方煤矿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1977年,原煤产量只有148万吨。“六五”(1981—1985年)期间,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把发展地方煤矿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先后开工兴建总设计能力210万吨的刘桥第二煤矿和任楼煤矿。同时,坚持改革、开放、搞活和“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采取横向联合、集资等一系列搞活煤炭工业的政策,使地方煤矿迅速发展,产量大幅度上升。1984年,全省县以上国营煤矿发展到21对矿井,其它各类小煤矿近千处,当年产量超过400万吨,1985年达到516万吨,提前5年实现“七五”规划的奋斗目标;1986年突破600万吨。从1949年至1986年,累计产煤4057.9万吨;从1980年至1986年,共向日本、菲律宾等国出口煤炭26万多吨,创汇1200多万美元。地方煤矿产量虽然“六五”以来增长较快,但由于以前相当长一段时间时上时下,发展缓慢、产量基数低,因此,1986年全省地方煤矿产量在全国27个产煤省市中,仅处于倒数第六位。
截至1986年,全省共有生产矿井:统配矿(由国家投资建设,产品由国家统一分配)21对,设计能力2031万吨;省属煤矿5对,设计能力210万吨;地县国营煤矿21对,设计能力128万吨;另有一大批乡镇小煤矿。1986年,全省共生产原煤3020万吨,居全国第十位。从1949年至1986年,全省共产原煤5.5亿多吨,生产精煤6522万吨。全省国营煤炭企业上交利税24.48亿元。
建国以来,安徽煤矿生产技术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建国前,煤炭主要靠手工开采,肩背手拉,开采方法和开采技术落后,生产条例恶劣,效率很低,事故不断发生。建国后,大力改革过去落后的采煤方法,积极改进巷道布置,努力提高采煤、掘进、运输的机械化程度,改善了安全和劳动条件,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淮南矿务局在急倾斜煤层中创造了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获国家科委创造发明二等奖;70年代以后,还逐步探索攻克了“三下”采煤难关。70年代中期“三下”产量已占全局总产量的60%以上,获煤炭部科技进步特等奖。矿井的生产环节和技术装备逐步改善,提升、运输、通风、瓦斯抽排、监控系统正向半自动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1986年,淮北矿务局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18.2%,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71.7%。回采工作面实现了金属化。1979年以来,全局共取得科技成果400多项,其中有11项获煤炭部科技成果奖,15项获省科技成果奖。省属煤矿的机械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百善煤矿已开始使用综采、综掘机组,这是全国地方煤矿中最早使用的矿井之一。由于全省煤矿生产技术、机械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煤炭生产的发展。
随着安徽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煤矿基本建设队伍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现在,全省有淮北矿建公司、特殊凿井公司及淮南矿务局所属的工程处14个,职工达5万多人,已形成矿建、土建、安装、特殊凿井等工种齐全的施工队伍。施工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深井冻结已突破415米,创全国最高纪录,获煤炭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从1960年至1986年,已冻结竣工井筒87个,约占全国冻结施工井筒的40%。大钻机打井由过去打表土层发展到一次打全深,最大的井筒直径9米,深度达508米。从1969年至1986年,已钻成井筒18个,约占全国钻井法竣工井筒的57%,获煤炭部科技成果特等奖。其它如井筒基岩含水层注浆封水、冻结井筒的井壁结构改革、铜筋混凝土预制井塔平移等新技术、新工艺,也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建国30多年来,随着煤炭生产建设的发展,安徽已逐步形成一支较强的勘探、设计、机械制造、机电修配队伍。已拥有一支地质勘探、钻探、物探、测井、水文、工程地质等多种手段、专业配套的综合勘探力量。全省现有7个勘探队,职工6000多人,钻机50余台,累计完成钻探工程量530多万米,探明煤炭储量230多亿吨。设计力量现有两个设计院和两个设计处,已能承担特大型矿井的设计任务。机械制造和机电修配现有7个厂,职工1.3万多人,拥有各种设备5000多台(套),能制造煤矿掘进、运输、提升、支护设备等机械产品和修配各种煤矿通用机械。其它如科研、文教、卫生事业及集体企业、多种经营也有很大发展。职工生活、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职工队伍也由小到大,建国初期全省煤炭系统职工不到2万人,现已发展到29万多人,队伍素质也大大提高。不但保证了安徽煤炭生产建设的需要,还支援了山东、贵州、福建、宁夏等省、区。
安徽地处经济发达而煤炭又比较紧张的华东地区,加快安徽煤炭资源的开发具有战略意义。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全国科协副主席华罗庚率领的专家组对两淮矿区的科学论证,并经国家计委批准,安徽煤炭工业规划到本世纪末,两淮统配矿产煤5570万吨,地方煤矿产煤1000万吨。按这一目标,2000年以前,两淮矿区将建设矿井23对,总设计能力4870万吨,洗煤厂12个。地方煤矿建成投产4对矿井,总设计能力276万吨。如果这一规划能够实现,不久的将来,安徽煤炭工业将为安徽经济的腾飞,为华东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安徽省历年煤炭产量表

注:1.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地方煤矿产量,因统计资料散失,国营与集体的产量无法分清。
2、“集体”,指乡镇煤矿产量。
3、刘桥一矿1982年由统配划归地方后,达产前由国家和地方对半分成;达产后,每年划30万吨由国家统一分配。据此,该矿1983年划21万吨、1984年划28.6431万吨、1985年和1986年各划30万吨,由国家统一分配。上述各年产量已分别放入“统配煤矿小计”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