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煤炭发现于唐代,开采利用始于宋代,明代以后得到逐步开发。到了清代,特别是中后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以及矿业政策逐渐放宽,采煤范围和开采规模逐渐扩大,并开创了利用外资和与“洋人”合开并使用外国机器开采的历史,成为我国南方产煤较多的省份。民国时期,全省煤炭业已初具规模。
建国后,安徽煤炭工业发展很快。淮南矿区从“一五”(1953—— 1957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新井建设和改扩建工程,到1957年底已有8处生产矿井,1959年跨入千万吨大型矿务局行列,1960年最高产量达到1614万吨。淮北矿区1958年开始大规模建设,1962年建成6处矿井。1970年产量突破500万吨,1976年也跨入全国千万吨大型矿务局行列,是全国新区建设中发展较快的矿区之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把两淮矿区作为全国重点煤炭基地之一,集中力量组织“会战”,先后开工新建潘集三号。谢桥等5处大型和特大型矿井。到1986年,两淮矿区除因资源枯竭报废3处矿井外,共有生产矿井21处,设计能力2031万吨,实际产量达到2418.7万吨。在建矿井6处,设计能力1360万吨。生产矿井和在建矿井总设计能力3391万吨。
安徽地方煤炭工业基础差、起步晚,经历了两起两落的曲折发展过程,直到“五五”末期,产量还在200万吨左右徘徊。从“六五”开始,由于贯彻中央关于改革、开放,搞活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大、中、小一起搞,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地方煤炭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省属皖北几对中小型骨干矿井经过挖潜、改造,扩大了生产能力;同时集中财力新建了两处大中型矿井,形成了地方煤炭工业基地。地县国营煤矿通过调整、补套,提高了生产能力。乡镇煤矿经过扶持、整顿,开始健康稳步发展。到1986年,全省已有地方国营生产矿井26处,在建矿井2处。“六五”后两年产量平均以100万吨以上的速度增长,1986年实际产煤631.4万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