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时期,安徽全省煤田大致分为3区:一、皖北怀、宿煤田,即怀远舜耕山及上窑一带,濉溪镇之西南;二、皖中长江煤田,属无烟煤区,分布在长江两岸、芜湖以东,西至繁昌、铜陵、贵池、东流4县;三、皖南宣泾煤区,其分布区域为宣城、泾县,并由宁国、广德而入浙江之长兴。民国5年(1916年)以前,全省煤矿面积8150亩,民国3年到5年产煤1.7万吨。民国4年开始,各地陆续注册领照开办小煤矿。据民国8年统计,在全省60个县中,有16个县产煤,当时成立81个公司,有97个矿点,其多数公司和矿点属芜湖道、安庆道、淮泗道。除“三道”外,还有怀远舜耕山的大通煤矿公司和宿县北乡烈山普益公司。办矿性质多系商办。煤矿面积增至6.1万亩,产量增至32.2万吨。
皖南、皖中煤田矿点分布虽广,而矿业未见发展,多因技术、资金等缺乏,开开停停,仅宣城的安平公司、贵池的馒头山煤矿稍有起色。据记载,安平公司开采历史较长,开采系用新法,日出煤可达60吨。馒头山煤矿占地1.5万余亩,“柴煤以贵池所产为佳”,就是指馒头山煤矿。该矿所产煤炭曾陈列在省商品陈列柜内,公开标价。
怀宿煤田的烈山普益公司,从民国6年(1917年)开始招收新股,增加资金,开挖雷河,解决水上运输,购置机器,扩大采掘,并计划开采雷家坡的烟煤,修筑从烈山到符离集的铁路。几年之内,煤炭产量平均日产700余吨,最高日产达千吨,为淮北烈山煤矿早期开采史上的又一个鼎盛时期。淮南矿区民国初年林文瑞等人又到大通恢复生产,建立淮南第一座近代矿井,年产达1.4万余吨。民国4年,上海、浙江一带资本家集资兴办大通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后因资金不足,又邀山东中兴煤矿合股,成立保纪矿务实业有限公司。此后十余年时间,生产没有多大起色。
民国11年(1922年),安徽官矿督办处订立了《安徽官矿权限章程》、《安徽官矿大纲办法》。民国12年,为解决皖省官矿开发资金,颁发了安徽全省官矿债券发行章程,发行债券100万元。同年秋开始,安徽实业厅派遣人员对全省煤田地质进行了一次调查,初步掌握了一些全省煤田地质情况。调查结果,认为宣泾煤田在皖南诸煤田中占重要位置,故将宣泾煤田地质情形在安徽地质矿产专号上刊出,并根据皖省陆军测量局所制二十万分之一地形图填制地质图一幅。调查结论指出:宣泾之煤系、煤层、层数、厚度等远不及皖北暨中国北部诸省,唯地近长江,运输尚称便利等。
民国12年(1923年),北京政府特派王达督办安徽官矿,13年,官矿督办派员开办宣城水东、贵池馒头山官矿区,各置有锅炉、绞车、风扇等,各开大井一座以及斜井,并筑有轻便铁道。水东大汪村一区日出煤曾达百余吨,馒头山日出煤50—— 60吨。民国16年,馒头山矿区因战乱、拉夫和土匪滋扰以及经费困难等原因停采。水东大汪村一区也因出煤越来越少,负债累累,陷于绝境。民国17年5月,安徽省官矿局接收了前安徽实业厅转呈农商部请领的42个官矿区,并派员接收宣城水东矿场。至于馒头山官矿,则由旧股东承办,限期进行。其余各官矿因省政府无经济能力开采,拟陆续开放,以兴矿业。民国18年开始,对水东矿场按照“整理、自活、扩充”原则,进行全面整顿,力图振兴。至民国19年上半年,日产已由初期的二三十吨,逐渐增至八九十吨,以至最多日产高达140余吨。该矿从民国13年到18年共出煤9.9万吨,最高年产量达2.8万吨。
怀宿煤田的烈山普益公司,自民国12年(1923年)起,因战争影响,交通时常中断,存煤过多,资金无法周转,日产量大减。民国16年(1927年),国民政府以普益公司系皖系军伐倪嗣冲逆产而收归国有,成立农矿部直辖烈山煤矿局,后改为官商合办。
淮南煤业,保纪矿务实业有限公司将中兴煤矿股东买回以后,努力经营,由矿北至田家庵筑有轻轨铁路,用骡马拖运,日运200余吨,田家庵至蚌埠用帆船由淮河转运,并自置小火轮两艘。运销状况改善以后,生产较前发展。民国12年到18年(1923~1929年)共约产煤38.4万吨,平均年产近5.5万吨。民国18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派人到淮南调查,筹建淮南煤矿。当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取得了淮南舜耕山一带的九龙岗、洞山、上窑3矿的开采权。民国19年3月设立淮南煤矿局,四五月份九龙岗东矿的一、二号井和西矿的三、四号井相继破土开工。9月建成九龙岗至洛河窄轨铁路,以小火车为动力,每次挂10吨翻斗车七八节,提高了煤炭外运能力。民国21年,官办九龙岗矿从焦作调来手摇钻机和数十名施工人员,在洞山一带钻探,深不到百米见煤,不久即在洞山坡下开凿竖井两对。民国24年,华商大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债券100万元,用于开凿新井,扩大巷道。民国23年至25年,由建设委员会投资修建的全长215公里的淮南至裕溪口铁路,分期分段陆续建成,从而促使官办的九龙岗矿和商办的大通煤矿公司实行联营联运。到民国26年,随着新井的开凿、铁路的建成和运输能力的增强,华商大通煤矿公司和淮南煤矿局生产己得到较快发展,全年产煤104.5万吨,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
农矿部直辖烈山煤矿局收归国有后改为官商合办,后由于被水淹、存煤无法外销等原因,负债60万元,生产、经营相当艰难。经营稍有复苏的民国25年(1936年),日产最高只有400吨左右。此时,早期曾开发的萧县孤山煤矿又重新开挖,铁路专用线已铺到三铺车站,与津浦线接轨。民国25年,孤山大中煤矿的南井、北井建成投产,并建直井9口,斜井2口,设计能力45万吨。
皖南、皖中煤业,民国20年至26年(1931—1937年),官矿虽经整顿,未见有显著发展。商矿唯贵池馒头山各矿采用新式采掘设备,开采较为兴盛。民生、协记诸矿其间出煤总产量每日多达500—— 600吨。含山,巢县的裕宁公司、同兴公司及商办的黄山煤矿日出煤甚微,不过3至5吨。宣城的金牌、宝丰、灰山公司此时也出煤,其它多数处于停顿状态。
民国27年(1938年)6月,日本侵略军先后占领淮南煤矿、萧县孤山大中煤矿和淮北烈山煤矿。鉴于日军侵占南京以后将继续西犯,国民政府下令把淮南铁路及机车、机厂全部破坏。淮南的大通、九龙岗矿场统属日本三井、三菱矿业会社合组的淮南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日军侵占后直到日本投降,共经营7载,对淮南煤矿实行掠夺性开采,断毁煤炭资源达1200余万吨,回采率不到40%。淮北烈山煤矿和萧县孤山大中煤矿属“华中株式会社”,烈山煤矿的大小锅炉30余台及全部机器设备材料,均被日军视为“战利品”,随意拆运它地,办公房屋数百间和运煤小铁道、煤井上下工程设施以及存煤30余万吨,均被破坏,损失殆尽。为掠夺煤炭,日本侵略军在孤山大中煤矿另建轻便铁路,大量开采,最高日产曾达千吨。由于日军急于出煤,尽量开采上山煤,致孤山湖底之水灌入井内,全部停工。不得己,又在南部青龙山北麓开井试采,亦未获成功。日本投降前夕,将萧县孤山煤矿大批生产设备和工具沉入井底。
日伪统治时期,皖南、皖中煤业也遭厄运,绝大多数矿井陷于停顿。贵池馒头山矿矿山铁路、设备被拆毁,房屋被烧无余。其间,日伪政府为摆脱“煤荒”的困境,派员调查,成立官商合办的馒头山煤矿股份有限公司,资本总额为日伪币500万元,官商各半,抗战后期共生产煤炭1.5万余吨,所产煤炭全部运往南京。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经济部派员接收了淮南煤矿和贵池馒头山煤矿。淮南煤矿局再次成立,修建水家湖至蚌埠铁路,加强营运。民国35年(1946年)4月,大通煤矿三号井开始按日产3000吨能力设计。9月,经地质学家谢家荣指定,在八公山新庄孜附近打了一个钻孔,离地表19米处发现了近4米厚的煤层。民国36年5月,八公山一、二号井开工兴建。当年,淮南煤矿局产煤83.2万吨,接近抗战前的生产水平。民国37年1月,八公山矿场简易投产。从抗日战争胜利后到解放前夕3年时间,淮南煤矿共生产煤炭245.4万吨。抗日战争胜利后,贵池馒头山煤矿曾组织复工、日产煤20余吨。抗日战争胜利初期,淮北烈山煤矿曾召开股东会议,添招新股,购置机器等,准备复工。因支援解放战争,直到解放前夕,工程未及开工。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