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开采概况
巢湖煤田位于长江与巢湖之间,其东北部和江苏接壤,西南与安庆地区为邻,煤系分布在和县、含山、无为、庐江县、巢湖市境内,从东北向西南延展达130公里,平均宽约28公里,面积约3640平方公里。探明储量880.1万吨。含煤地层主要为上二叠统龙潭组和下侏罗统香溪组,煤种为无烟煤和贫煤,发热量5500千卡/千克左右。
该地区在1970年前没有常设煤炭管理机构。1958年,在“大办钢铁”的形势下,全区所属各县相继成立了矿山管理所、工矿股、矿山管理站等,但不久随着小煤矿“下马”、管理机构自行消失。1970年以后,随着地方工业的发展,需要加强煤炭开发,地区明确由工业局主管其事,各县也相继成立了“矿山管理所”。1977年5月,“巢湖地区煤炭管理局”正式成立。1980年6月,地区煤炭局与社队企业局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内设煤炭科。1983年10月,两局分开,成立“巢湖地区煤炭工业公司”,为行署直属机构,主管全地区煤炭生产建设和安全工作。1986年,全区煤矿主管部门(包括县矿管所)共有职工17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6人。
该地区煤炭开发始于明代,至清代在银屏一带小煤窑开采较为兴盛,当时小煤窑不计其数,但随挖随丢。此后直到建国初期,小煤窑开采一直没有间断。建国后,该地区煤炭生产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建国初期,巢县(现巢湖市)南部项山一带农民自发开办小煤窑。1954年发生特大水灾,为开展生产自救,很多农民进山挖煤。为合理布局,县人民政府决定采取公私合营形式,成立了3个工区,开采项山、散兵一带煤炭。1958年巢南一带又增加2个工区,同年县人民政府成立“小煤窑办事处”,把5个工区合并为“胜利煤矿”,职工达800余人。该矿于1961年停办,由所在队进行小规模开采。“大跃进”时期,共开挖小煤窑51个,年产煤4万多吨,从业人员4900多人,197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地、县贯彻“有水快流”和“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小煤窑发展很快。1984年经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将原昆山乡开办的昆山煤矿转为县办国营煤矿,1985年国家贷款90万元、投资2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改造后年产能力将达到6万吨。
截至1986年,全区有县办国营煤矿1个,在册的集体小煤矿28个(其中年产万吨以上乡镇骨干矿井11个,主要分布在无为、和县及含山县境内),其它尚有区乡办的煤矿16个、村办矿13个,农民集资联办矿4个。全地区年产水平已达30万吨。
1970年以来,全区煤矿共发生各类事故52起,死亡66人,其中最大的恶性事故是1977年4月24日,和县善厚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一次死亡19人,重伤人2人,直接经济损失15.6万元。到1986年,国家在该地区共投放资金545.7万元,其中贷款287.37万元。共生产原煤333.8万吨。为发展乡镇工业,解决生活用煤,缓和煤炭供需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
该地区在1970年前没有常设煤炭管理机构。1958年,在“大办钢铁”的形势下,全区所属各县相继成立了矿山管理所、工矿股、矿山管理站等,但不久随着小煤矿“下马”、管理机构自行消失。1970年以后,随着地方工业的发展,需要加强煤炭开发,地区明确由工业局主管其事,各县也相继成立了“矿山管理所”。1977年5月,“巢湖地区煤炭管理局”正式成立。1980年6月,地区煤炭局与社队企业局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内设煤炭科。1983年10月,两局分开,成立“巢湖地区煤炭工业公司”,为行署直属机构,主管全地区煤炭生产建设和安全工作。1986年,全区煤矿主管部门(包括县矿管所)共有职工17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6人。
该地区煤炭开发始于明代,至清代在银屏一带小煤窑开采较为兴盛,当时小煤窑不计其数,但随挖随丢。此后直到建国初期,小煤窑开采一直没有间断。建国后,该地区煤炭生产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建国初期,巢县(现巢湖市)南部项山一带农民自发开办小煤窑。1954年发生特大水灾,为开展生产自救,很多农民进山挖煤。为合理布局,县人民政府决定采取公私合营形式,成立了3个工区,开采项山、散兵一带煤炭。1958年巢南一带又增加2个工区,同年县人民政府成立“小煤窑办事处”,把5个工区合并为“胜利煤矿”,职工达800余人。该矿于1961年停办,由所在队进行小规模开采。“大跃进”时期,共开挖小煤窑51个,年产煤4万多吨,从业人员4900多人,197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地、县贯彻“有水快流”和“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小煤窑发展很快。1984年经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将原昆山乡开办的昆山煤矿转为县办国营煤矿,1985年国家贷款90万元、投资2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改造后年产能力将达到6万吨。
截至1986年,全区有县办国营煤矿1个,在册的集体小煤矿28个(其中年产万吨以上乡镇骨干矿井11个,主要分布在无为、和县及含山县境内),其它尚有区乡办的煤矿16个、村办矿13个,农民集资联办矿4个。全地区年产水平已达30万吨。
1970年以来,全区煤矿共发生各类事故52起,死亡66人,其中最大的恶性事故是1977年4月24日,和县善厚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一次死亡19人,重伤人2人,直接经济损失15.6万元。到1986年,国家在该地区共投放资金545.7万元,其中贷款287.37万元。共生产原煤333.8万吨。为发展乡镇工业,解决生活用煤,缓和煤炭供需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