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开采概况
芜湖市所辖芜湖、繁昌、南陵、青阳4县,都有煤炭资源并得到开发利用。市经济委员会内设煤炭矿山管理科,主管全市煤炭生产建设工作。
芜湖市含煤地层属于芜铜煤田,主要为上二叠纪龙潭组,含煤2—— 3层,总厚0——4.61米,其中可采和局部可采1—— 2层,厚度0—— 3.53米,共有储量67.9万吨。煤种主要为贫煤和无烟煤,原煤灰分7—— 38%,含硫0.7—— 8.3%,发热量4000—— 7000千卡/千克。
该市煤炭开发利用始于宋代,明清时期开采一直没有间断。至清末,在繁昌古楼冲一带开采煤炭的有兴办、原康、裕逐3家公司,工人达千人,最高日产量在几百吨。到民国初年,繁昌县开采煤炭的公司已达18个,李成美父子经营的利运煤矿公司占地达6400亩,有工人140多人,日产煤50多吨,在芜湖设有煤号,自产自销,经济效益显著。从民国18年至38年(1929—— 1949年),芜湖县火龙岗矿区共开斜井27个,立井6个,累计产煤50多万吨。其中,在日本侵略军占领时期,多数矿井被迫关闭。建国以后,芜湖市煤炭工业发展较快。50年代,国家投资开办繁昌县马坝乡大阳村煤矿和新生煤矿(均国营,后停办);在繁昌县的获港、环城、马坝、芦南等地先后兴办了一批乡村煤矿。1958—— 1959年,南陵县共开办小煤窑14个,共产煤6万多吨。在1963—— 1965年三年调整期间,各县小煤矿大都关闭。70年代,在中央提出“扭转北煤南运”的方针指引下,又兴办了一批小煤矿。80年代,尤其近几年来,由于政策放开,全市乡办、村办、联户、个体煤矿蓬勃发展。至1986年,全市共有在册小煤矿28个,其它不在册的小煤窑159处。年总生产能力约30万吨,其中繁昌县20万吨,南陵县3万吨,青阳县6万吨芜湖县1万吨。目前,乡(镇)煤矿已基本实现半机械化生产,年产万吨煤的小井有10对,基本达到“五消灭”(注:五消灭:消灭独眼井、消灭自然通风、消灭明电明火照明、消灭明刀闸开关、消灭明电明火放炮。)要求。村办矿安全条件稍差,普遍存在自然通风现象。联户、个体煤矿普遍不符合办矿条件。
1986年,全市集体煤矿共产煤18.5万吨。各县小煤窑产的煤炭,一部分由县燃料公司调拨,大部分由矿自行销售。
芜湖市含煤地层属于芜铜煤田,主要为上二叠纪龙潭组,含煤2—— 3层,总厚0——4.61米,其中可采和局部可采1—— 2层,厚度0—— 3.53米,共有储量67.9万吨。煤种主要为贫煤和无烟煤,原煤灰分7—— 38%,含硫0.7—— 8.3%,发热量4000—— 7000千卡/千克。
该市煤炭开发利用始于宋代,明清时期开采一直没有间断。至清末,在繁昌古楼冲一带开采煤炭的有兴办、原康、裕逐3家公司,工人达千人,最高日产量在几百吨。到民国初年,繁昌县开采煤炭的公司已达18个,李成美父子经营的利运煤矿公司占地达6400亩,有工人140多人,日产煤50多吨,在芜湖设有煤号,自产自销,经济效益显著。从民国18年至38年(1929—— 1949年),芜湖县火龙岗矿区共开斜井27个,立井6个,累计产煤50多万吨。其中,在日本侵略军占领时期,多数矿井被迫关闭。建国以后,芜湖市煤炭工业发展较快。50年代,国家投资开办繁昌县马坝乡大阳村煤矿和新生煤矿(均国营,后停办);在繁昌县的获港、环城、马坝、芦南等地先后兴办了一批乡村煤矿。1958—— 1959年,南陵县共开办小煤窑14个,共产煤6万多吨。在1963—— 1965年三年调整期间,各县小煤矿大都关闭。70年代,在中央提出“扭转北煤南运”的方针指引下,又兴办了一批小煤矿。80年代,尤其近几年来,由于政策放开,全市乡办、村办、联户、个体煤矿蓬勃发展。至1986年,全市共有在册小煤矿28个,其它不在册的小煤窑159处。年总生产能力约30万吨,其中繁昌县20万吨,南陵县3万吨,青阳县6万吨芜湖县1万吨。目前,乡(镇)煤矿已基本实现半机械化生产,年产万吨煤的小井有10对,基本达到“五消灭”(注:五消灭:消灭独眼井、消灭自然通风、消灭明电明火照明、消灭明刀闸开关、消灭明电明火放炮。)要求。村办矿安全条件稍差,普遍存在自然通风现象。联户、个体煤矿普遍不符合办矿条件。
1986年,全市集体煤矿共产煤18.5万吨。各县小煤窑产的煤炭,一部分由县燃料公司调拨,大部分由矿自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