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企业
一、淮南煤矿机械厂
淮南煤矿机械厂位于淮南市蔡家岗,是安徽省煤炭系统的重点骨干企业,是生产煤矿掘进、运输、提升、支护设备及其它机械产品的大型机械制造厂。全厂占地面积63.88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4.77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
淮南煤矿机械厂的前身是淮南煤矿局修理厂,始建于民国20年,厂址在淮南九龙岗。日本侵略军占领时期为“淮南矿业所中央工场”;抗战胜利后为“淮南矿路公司煤矿局中央机厂。”建国初期,为“淮南煤矿局中央机厂”、“淮南煤矿公司中央机厂”、“淮南矿务局总机厂”。1951年3月从九龙岗迁至蔡家岗,以修为主,制造为辅,是全国煤矿机械制造厂三家老厂之一,只能生产3种规格、型号的小绞车和工矿零配件。同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决定将总机厂从淮南矿务局划出,改为制造厂,定名为“蔡家岗矿山机械制造厂”,隶属于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1953年9月改称“蔡家岗矿山机械厂”。1958年8月下放安徽省,属机械工业厅领导,同年10月更名为“淮南矿山机械厂”。1960年2月,煤炭工业部将该厂收归部管,并更名为“淮南煤矿机械厂”。“文化大革命”期间,隶属关系多变,实际上为省、市、部多头领导。1978年6月,煤炭工业部和安徽省商定实行部、省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的管理体制。1983年4月,煤炭工业部决定将管理权收回,为部属大型企业。
该厂于1958年下设钢铁分厂,生产生铁、钢锭、钢材、焦炭,1961年“下马”,1970年恢复生产。1975年5月,将钢铁分厂划出,组建“淮南市钢铁厂”,归属淮南市领导。1983年9月,煤炭工业部又决定将淮南钢铁厂并入该厂,作为分厂。1986年,钢铁厂再次划出,归属煤炭工业部领导,定名为“淮南煤矿钢铁厂”。1986年底,全厂有职工7500人,其中全民职工5578人,拥有1146台生产设备,固定资产总值达7238万元。全厂有铸钢、铸铁、锻造、铆焊、机加工、精密加工、掘进机、装配、热处理、支柱、电机、模型、机修、工具、制氧、动力、煤气等生产和辅助车间。总产值达10866.49万元,产品产量17208.9万吨,利税总额1064.5万元。
1951年—— 1986年,该厂累计总产值12亿元,机械产品产量41万吨,利税总额27370万元。
为适应煤炭工业发展的需要,该厂积极开发新产品,改进老产品,坚持多品种生产。目前产品为掘进机、带式输送机、绞车、金属支柱、隔爆电动机、煤矿专用设备、工矿配件及其它机械产品。
[绞车]1951年在国内首家生产自行设计制造的20马力回柱绞车。1955年,试制成功JD—11.4型调度绞车,并在国内首家生产。该产品曾在原一机部组织的全国同类产品质量评比中获“三连冠”。1962年试制成功W J—— 2100/100型大功率无极绳绞车,1965年试制成功JD—25型调度绞车,1969年试制成功25吨凿井绞车,1980年试制成功JD—40型调度绞车,1983年试制成功JT—— 1200Y型液压单筒提升绞车等产品,均系当时国内第一台新产品。此类产品有调度、提升、无极绳、回柱、凿井、慢速绞车及铁路煤仓调车绞车等系列。
[输送机]1965年开发带式输送机,先后研制出SDJ— 800型吊挂带式输送机、SPG—1000型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SJ—80型伸缩带式输送机、SDG—200S带式输送机等国内第一台新产品。经过多年研制和改进,发展成为五大系列、40多个品种。既有适用于矿井水平、向上、向下及可伸缩顺槽运输的,又有大功率、大运量、长距离的、适用于地面、港口码头、露天煤矿的带式输送机。近几年还设计、制造了各种专用非标准带式输送机。
[掘进机]1978年与煤炭科学设计研究院太原分院合作研究成功EL—90型半煤岩巷道掘进机,填补了国内掘进机生产的空白。为了提高掘进机机械化程度,国家批准该厂以技贸结合方式与奥地利阿尔卑尼公司签订了1985年—— 1988年合作生产AM—50型半煤岩巷道掘进机的合同。合同规定4年期间合作生产157台AM—50型掘进机,奥方转让全套设计制造技术,合同期满后该厂达到年产100台的生产能力。首批产品经中外专家评议,确认符合设计要求,质量达到与奥方产品同等水平。彼照中奥合作生产的掘进机国产化“一条龙”计划的要求,加速进行技术改造,新建了1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车间——掘进机车间;从美、英、日、荷兰、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等国家引进具有80年代国际水平的精密设备23台套。还与30多个兄弟厂及一些科研设计单位、高等院校建立了横向联合和协作关系。
[其它产品]1953年,试制成功并成批生产的75千瓦轴流式抽风机,曾在燃料工业部组织的全国抽风机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一,并在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上展出。1955年6月制造的高35米、重40余吨的井架,在淮南谢家集二号副井整体竖立成功,为建国后淮南新井建设中第一座大型钢结构井架。1958年,试制成功11.4型隔爆电动机,其后又陆续研制出4.2千瓦—— 100千瓦的各型隔爆电动机。1962年,试制成功摩擦式金属支柱,次年转入批量生产并形成系列,最高年产量达20万根。60年代,在国内首先运用模压轮缘工艺制造出直径4米的天轮,成为国内唯一生产点。1975年,制造成功国内第一台200吨钻井专用龙门式起重机。1978年,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用于3.5米绞车上的低速重载双圆弧齿轮减速机。1985年,与中南工业大学合作研究试验的铸造锑青铜新材料获得成功,此项成果为国内首创。
[获奖产品]1978年,SPG—1000型钢缆带式输送机、SJ—80型伸缩带式输送机、HZW A型摩擦式金属支柱,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HZW A型金属支柱,获国家质量银质奖;1983年,SDJ—150型伸缩带式输送机和HZW A型金属支柱,同时获得国家质量银质奖;JD—40型和JD 2—25型内齿轮调度绞车获国家优秀新产品“金龙”奖。1985年,SDJ—150型伸缩带式输送机,获全国煤炭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部、省优质产品证书的还有JD—11.4型调度绞车、11.4型隔爆电动机、带式输送机托辊等。
二、皖南煤矿机械厂
皖南煤矿机械厂位于宣城县北门,直属安徽省煤炭工业厅。厂区占地6.08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81万平方米。
该厂建于1971年5月,原名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四师机械厂。当时仅有一座面积462平方米的车间,设备7台,工人45人。1971年底,兵团四师与安徽省燃料化学工业局签订协议,由省燃化局投资,委托兵团四师在原四师机械厂基础上筹建“皖南煤矿机械厂”,重点为江南地方煤矿生产建设服务。1972年6月22日,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复函,正式命名为“宣泾宁煤矿机械修配厂”。1977年11月更名为“皖南煤矿机械厂”。从1972年3月6日开始征用土地,至1979年12月25日正式投产,历时7年零9个月。
基本建设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71年5月至1975年7月为筹建阶段,厂区土建工程由芜湖地区建筑安装公司承建。1975年7月,安徽生产建设兵团撤销,交省燃化局直管,先后委派淮南望峰岗机厂、安徽煤田地质勘探二队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续建工作。竣工决算累计完成基建投资322.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01.5万元。
1984年7月,经省煤炭工业厅批准,由省煤炭进出口公司贷款建氧气车间一个,同年底,开始筹建,征用土地33.14亩,1985年底投产。
该厂设计生产能力1403吨,其中大修理730吨。建有加工、锻铆焊、铸工、电修、氧气等主要生产车间,有主要机电设备64台。主要大型设备有:单柱立式车床2台、卧式镗床1台、龙门刨床1台、万能四柱液压机1台、可倾压力机2台、空气锤1台、剪板机1台、5吨汽车起重机1辆、三辊卷板机1台、10吨双梁起重机1台。至1986年底,全厂固定资产总值445.4万元。全厂动力机械总功率1431千瓦。
该厂主要生产矿车、翻斗车、带式输送机、刮板运输机、手动防爆起动器及道岔等系列产品。产品销往皖北矿务局、淮南矿务局、安庆、宣城、泾县、宁国、广德、铜陵、贵池等县、市和外省煤炭企业。
1980年至1986年,累计产量3081吨,其中1986年产量723吨。累计产值916万元。1980至1983年因生产任务不足,亏损严重。1983年8月调整了领导班子后,采取以销定产、面向用户的经营方针,改革奖金分配办法,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1984年扭亏为盈,实现利润22.6万元。1985年和1986年分别实现利润24.5万元和22.2万元。1986年获省最佳经济效益先进单位称号。
1986年末,全厂共有职工256人,其中固定职工215人,合同制工人20人,临时工2人。职工中有干部49人。
淮南煤矿机械厂位于淮南市蔡家岗,是安徽省煤炭系统的重点骨干企业,是生产煤矿掘进、运输、提升、支护设备及其它机械产品的大型机械制造厂。全厂占地面积63.88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4.77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
淮南煤矿机械厂的前身是淮南煤矿局修理厂,始建于民国20年,厂址在淮南九龙岗。日本侵略军占领时期为“淮南矿业所中央工场”;抗战胜利后为“淮南矿路公司煤矿局中央机厂。”建国初期,为“淮南煤矿局中央机厂”、“淮南煤矿公司中央机厂”、“淮南矿务局总机厂”。1951年3月从九龙岗迁至蔡家岗,以修为主,制造为辅,是全国煤矿机械制造厂三家老厂之一,只能生产3种规格、型号的小绞车和工矿零配件。同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决定将总机厂从淮南矿务局划出,改为制造厂,定名为“蔡家岗矿山机械制造厂”,隶属于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1953年9月改称“蔡家岗矿山机械厂”。1958年8月下放安徽省,属机械工业厅领导,同年10月更名为“淮南矿山机械厂”。1960年2月,煤炭工业部将该厂收归部管,并更名为“淮南煤矿机械厂”。“文化大革命”期间,隶属关系多变,实际上为省、市、部多头领导。1978年6月,煤炭工业部和安徽省商定实行部、省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的管理体制。1983年4月,煤炭工业部决定将管理权收回,为部属大型企业。
该厂于1958年下设钢铁分厂,生产生铁、钢锭、钢材、焦炭,1961年“下马”,1970年恢复生产。1975年5月,将钢铁分厂划出,组建“淮南市钢铁厂”,归属淮南市领导。1983年9月,煤炭工业部又决定将淮南钢铁厂并入该厂,作为分厂。1986年,钢铁厂再次划出,归属煤炭工业部领导,定名为“淮南煤矿钢铁厂”。1986年底,全厂有职工7500人,其中全民职工5578人,拥有1146台生产设备,固定资产总值达7238万元。全厂有铸钢、铸铁、锻造、铆焊、机加工、精密加工、掘进机、装配、热处理、支柱、电机、模型、机修、工具、制氧、动力、煤气等生产和辅助车间。总产值达10866.49万元,产品产量17208.9万吨,利税总额1064.5万元。
1951年—— 1986年,该厂累计总产值12亿元,机械产品产量41万吨,利税总额27370万元。
为适应煤炭工业发展的需要,该厂积极开发新产品,改进老产品,坚持多品种生产。目前产品为掘进机、带式输送机、绞车、金属支柱、隔爆电动机、煤矿专用设备、工矿配件及其它机械产品。
[绞车]1951年在国内首家生产自行设计制造的20马力回柱绞车。1955年,试制成功JD—11.4型调度绞车,并在国内首家生产。该产品曾在原一机部组织的全国同类产品质量评比中获“三连冠”。1962年试制成功W J—— 2100/100型大功率无极绳绞车,1965年试制成功JD—25型调度绞车,1969年试制成功25吨凿井绞车,1980年试制成功JD—40型调度绞车,1983年试制成功JT—— 1200Y型液压单筒提升绞车等产品,均系当时国内第一台新产品。此类产品有调度、提升、无极绳、回柱、凿井、慢速绞车及铁路煤仓调车绞车等系列。
[输送机]1965年开发带式输送机,先后研制出SDJ— 800型吊挂带式输送机、SPG—1000型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SJ—80型伸缩带式输送机、SDG—200S带式输送机等国内第一台新产品。经过多年研制和改进,发展成为五大系列、40多个品种。既有适用于矿井水平、向上、向下及可伸缩顺槽运输的,又有大功率、大运量、长距离的、适用于地面、港口码头、露天煤矿的带式输送机。近几年还设计、制造了各种专用非标准带式输送机。
[掘进机]1978年与煤炭科学设计研究院太原分院合作研究成功EL—90型半煤岩巷道掘进机,填补了国内掘进机生产的空白。为了提高掘进机机械化程度,国家批准该厂以技贸结合方式与奥地利阿尔卑尼公司签订了1985年—— 1988年合作生产AM—50型半煤岩巷道掘进机的合同。合同规定4年期间合作生产157台AM—50型掘进机,奥方转让全套设计制造技术,合同期满后该厂达到年产100台的生产能力。首批产品经中外专家评议,确认符合设计要求,质量达到与奥方产品同等水平。彼照中奥合作生产的掘进机国产化“一条龙”计划的要求,加速进行技术改造,新建了1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车间——掘进机车间;从美、英、日、荷兰、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等国家引进具有80年代国际水平的精密设备23台套。还与30多个兄弟厂及一些科研设计单位、高等院校建立了横向联合和协作关系。
[其它产品]1953年,试制成功并成批生产的75千瓦轴流式抽风机,曾在燃料工业部组织的全国抽风机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一,并在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上展出。1955年6月制造的高35米、重40余吨的井架,在淮南谢家集二号副井整体竖立成功,为建国后淮南新井建设中第一座大型钢结构井架。1958年,试制成功11.4型隔爆电动机,其后又陆续研制出4.2千瓦—— 100千瓦的各型隔爆电动机。1962年,试制成功摩擦式金属支柱,次年转入批量生产并形成系列,最高年产量达20万根。60年代,在国内首先运用模压轮缘工艺制造出直径4米的天轮,成为国内唯一生产点。1975年,制造成功国内第一台200吨钻井专用龙门式起重机。1978年,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用于3.5米绞车上的低速重载双圆弧齿轮减速机。1985年,与中南工业大学合作研究试验的铸造锑青铜新材料获得成功,此项成果为国内首创。
[获奖产品]1978年,SPG—1000型钢缆带式输送机、SJ—80型伸缩带式输送机、HZW A型摩擦式金属支柱,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HZW A型金属支柱,获国家质量银质奖;1983年,SDJ—150型伸缩带式输送机和HZW A型金属支柱,同时获得国家质量银质奖;JD—40型和JD 2—25型内齿轮调度绞车获国家优秀新产品“金龙”奖。1985年,SDJ—150型伸缩带式输送机,获全国煤炭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部、省优质产品证书的还有JD—11.4型调度绞车、11.4型隔爆电动机、带式输送机托辊等。
二、皖南煤矿机械厂
皖南煤矿机械厂位于宣城县北门,直属安徽省煤炭工业厅。厂区占地6.08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81万平方米。
该厂建于1971年5月,原名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四师机械厂。当时仅有一座面积462平方米的车间,设备7台,工人45人。1971年底,兵团四师与安徽省燃料化学工业局签订协议,由省燃化局投资,委托兵团四师在原四师机械厂基础上筹建“皖南煤矿机械厂”,重点为江南地方煤矿生产建设服务。1972年6月22日,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复函,正式命名为“宣泾宁煤矿机械修配厂”。1977年11月更名为“皖南煤矿机械厂”。从1972年3月6日开始征用土地,至1979年12月25日正式投产,历时7年零9个月。
基本建设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71年5月至1975年7月为筹建阶段,厂区土建工程由芜湖地区建筑安装公司承建。1975年7月,安徽生产建设兵团撤销,交省燃化局直管,先后委派淮南望峰岗机厂、安徽煤田地质勘探二队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续建工作。竣工决算累计完成基建投资322.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01.5万元。
1984年7月,经省煤炭工业厅批准,由省煤炭进出口公司贷款建氧气车间一个,同年底,开始筹建,征用土地33.14亩,1985年底投产。
该厂设计生产能力1403吨,其中大修理730吨。建有加工、锻铆焊、铸工、电修、氧气等主要生产车间,有主要机电设备64台。主要大型设备有:单柱立式车床2台、卧式镗床1台、龙门刨床1台、万能四柱液压机1台、可倾压力机2台、空气锤1台、剪板机1台、5吨汽车起重机1辆、三辊卷板机1台、10吨双梁起重机1台。至1986年底,全厂固定资产总值445.4万元。全厂动力机械总功率1431千瓦。
该厂主要生产矿车、翻斗车、带式输送机、刮板运输机、手动防爆起动器及道岔等系列产品。产品销往皖北矿务局、淮南矿务局、安庆、宣城、泾县、宁国、广德、铜陵、贵池等县、市和外省煤炭企业。
1980年至1986年,累计产量3081吨,其中1986年产量723吨。累计产值916万元。1980至1983年因生产任务不足,亏损严重。1983年8月调整了领导班子后,采取以销定产、面向用户的经营方针,改革奖金分配办法,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1984年扭亏为盈,实现利润22.6万元。1985年和1986年分别实现利润24.5万元和22.2万元。1986年获省最佳经济效益先进单位称号。
1986年末,全厂共有职工256人,其中固定职工215人,合同制工人20人,临时工2人。职工中有干部49人。